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创业机会识别与信息/知识之间的重要关联性,本文运用经典信息过程模型剖析了创业机会的内涵,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基于创业信息过程模型的创业机会识别机理,并针对创业信息过程的3个环节分析了创业机会识别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信息资源视角的创业机会识别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起点就是创业机会的发现。本文首先提出对创业机会识别产生影响的有三方面因素:必要的信息资源、创业者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创业者的性格特征和风险倾向性,并以认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创业者机会识别过程,建立了基于信息资源视角的创业机会识别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3.
基于组织学习理论,构建创业学习对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模型,并引入创业机会识别和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利用八省749份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索创业学习对新创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创业学习对新创企业成长具有正向影响;创业机会识别、商业模式创新在创业学习和新创企业成长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创业机会识别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创业学习与新创企业成长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创业机会识别对创业学习与商业模式创新间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商业模式创新对创业机会识别与新创企业成长间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北京地区创业者作为样本,检验既有知识、创业警觉性和创造性思维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以及创业警觉性和创造性思维及其各维度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创业警觉性、既有知识和创造性思维所有维度对创业机会识别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创业警觉性各维度及创造性性思维在创业警觉性、既有知识与创业机会识别间均起到中介作用,由此创业机会识别的内在机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创新机会识别的促进因素这一观点可能夸大了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好处而忽视了其潜在的成本。为此,关注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机会识别过程中的“黑暗”面,并将信息扫描频率引入创新机会识别过程,基于145名中国创业者的调查数据,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来考察创业自我效能感、信息扫描频率、创业经验与创新机会识别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创业自我效能感对信息扫描频率有负向影响,而信息扫描频率的降低不利于创新机会的识别;信息扫描频率在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新机会识别的关系中发挥负向中介作用,而创业经验可以缓解信息扫描频率的负向中介效应。基于此,提出新创企业管理者应正确看待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新机会识别的作用机制,创业者应积极进行信息扫描并更好地利用创业经验等对策建议,以此启发创业者在实践中更好地识别创新机会。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创业理论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融合的基础上,以复杂适应理论的"刺激-反应"模型为研究框架,通过对环保行业龙头企业桑德集团的案例分析,提炼了复杂多变创业环境中创业型组织不断洞察市场进行机会识别与开发的复杂适应过程,提炼出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复杂动态和交互适应的内在机理,构建出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的复杂适应性模型。  相似文献   

7.
基于现有创业经验学习理论,系统分析了创业者经验、创业学习、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机会识别四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了“创业者经验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模型”,深入探讨创业者经验对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宁夏地区四个城市的新创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实证结果表明创业者经验、创业学习、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探索型学习、创业自我效能在创业者经验和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应用型学习在创业者经验和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洞悉创业者创业决策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揭示影响创业决策行为的深层次原因,文章对影响创业者创业决策的关键变量--创业机会识别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对创业机会识别的构思进行了测量、对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等一些前沿问题进行了评述,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最后提出了在此领域几个未来值得研究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进行了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9.
要提高我国技术创业绩效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业过程中的专利风险感知能力,而现有相关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为此,本文运用社会认知理论构建了专利风险感知、组织控制、机会识别、创业政策和技术创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对317份有效问卷进行模型拟合和回归分析,得出组织控制在专利风险感知对技术创业绩效影响中中介作用、机会识别在专利风险感知对技术创业绩效影响中中介作用、创业政策在专利风险感知通过机会识别影响技术创业绩效中调节作用等结论,并对以上结论进行分析,同时得到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实践启示,最后得出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苗青 《科学学研究》2009,27(3):430-434
 通过对277名创业者的问卷调研,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对创业决策形成的微观机制做了因果模型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创业警觉性和先验知识是机会识别的直接影响因素,二者通过机会识别影响创业决策。机会识别在创业决策的因果模型中,扮演完全中介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社会网络的多元关系层次入手,研究网络规则程度对市场机遇信息交互的影响。首先,结合市场机遇信息交互的特性与要求,对Cowan和Jonard的模型进行了修正改进,构建了基于社会网络的市场机遇信息交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了网络规则程度、个体吸收能力与创新能力、市场机遇信息增长机制以及市场机遇信息交互绩效这四者的影响关系,得到了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信息搜索长期以来就是机遇识别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介绍了主要的信息搜索过程模型和影响因素模型,并以Wilson的问题求解下的信息搜索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市场机遇信息搜索的行为机制。该行为机制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市场机遇发现过程、市场机遇信息搜索事件和影响市场机遇信息搜索的因素。最后,本文对影响市场机遇信息搜索的因素进行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从互动视角分析网络百科知识协同核心因素间的互动关系,揭示网络百科知识协同机理。[方法/过程] 基于协同进化理论分析了网络百科知识协同基本过程,提取知识协同的核心因素并构建了网络百科知识协同模型。以百度百科词条名侦探柯南为例,选取2007—2017年月度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对群体规模、认知冲突和内容质量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此外,通过预测分析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适用性。[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群体规模、认知冲突和内容质量间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具体而言,认知冲突和群体规模存在正向互动关系;认知冲突和内容质量同样存在正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变产生了不同的创新机会,创新决策者通过对外部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来实现对技术创新机会的识别。文章阐释技术创新机会识别的理论观点,分析创新机会识别过程的影响因素构成以及基于信息分析的创新决策者创新机会认知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创新机会识别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15.
机会是创业的起点,创业机会的选择决定了未来的路径方向。机会评估和创意识别在本质上是互通的,创业者也希望识别出具有创新性的机会,因此评估创意的两个维度新颖性和有用性也能成为机会评估的标准。然而由于新颖性和有用性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创业者需要权衡考量这两个维度。参考双元理论,构建指标衡量新颖性和有用性之间的交互关系和平衡状态,通过224份创业者问卷数据发现:在机会评估过程中,机会的新颖性和有用性的作用存在替代效应;同时二者的平衡状态对评估结果有U型作用;创业者的认知关注点越偏向全局,U型关系越强。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机会评估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桥接了机会识别和创意研究领域,对创业者决策过程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创业机会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创建后初始创业机会仍然会不断迭代。尽管现有研究指出了创业机会迭代的重要性,但有关创业机会迭代的内在机制在理论上仍然不清晰。本文通过对四家案例企业的比较分析发现,创业者与利益相关者的交互推动了初创企业创业机会的迭代,且迭代遵循着从创业机会迭代动力生成到创业机会迭代决策制定,再到创业机会迭代结果形成的内在机制,其中:(1)利益相关者机会共识的破坏是创业机会迭代的主要动力;(2)创始人动态心智模式影响了创业机会迭代的战略;(3)组织内是否达成战略共识最终决定了创业机会迭代的速度。本文关于初创企业创业机会迭代的交互机制研究,是对创业机会构建理论的拓展,本文结论对精益创业实践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柏洲  王雪  薛璐绮  苏屹 《科研管理》2022,43(3):173-182
   本文基于刺激-反应模型,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探究知识流动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Agent建模仿真方法,分析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下创新主体、政府及环境之间的知识动态交互过程。回归结果表明:当主体间交互时,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创新行为受到自身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共享意愿、信息刺激强度以及知识发出方知识权力的显著正向影响;当主体与政府交互时,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创新行为还受到政府支持力度的显著正向影响,且信息刺激强度在政府支持力度与知识创新行为间具有中介作用。仿真结果表明:创新网络中的知识交互式创新主体数量始终多于知识集成式创新,成为主流趋势,尤其是知识权力较大的主体更倾向于选择知识交互式创新;相比于市场机制,政府调控下的创新网络知识集成式创新主体数量未出现下降趋势,且退出者比例更小,说明政府调控能够有效引导主体知识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18.
毕新华  余翠玲 《情报科学》2007,25(5):648-654
本文首先提出信息技术吸纳能力的概念,根据Kwon和Zmud提出的基于创新扩散的IS实施过程模型,构建了信息技术吸纳过程模型,指出信息技术吸纳能力包括辨识、采纳、适应、接受、融合和知识管理等6种能力,并通过对东北地区76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总结出了各种能力的机理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