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子科  刘晶茹  孙锌 《资源科学》2019,41(4):681-688
近20年来,中国私人汽车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阶段,其引起的物质存量的代谢格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自下而上的代谢分析方法,对中国1997—2016年城镇家庭乘用车消费的材料存量进行了动态分析,量化了家庭乘用车消费引起的材料代谢结构与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乘用车消费的物质存量快速增加,2016年城镇家庭乘用车消费户均物质存量已达466.62 kg,比1997年的2.29 kg增长了200多倍。乘用车物质代谢仍处于存量净增加阶段,2016年户均输入量是输出量的9倍以上。同时,存量的材料组成也在不断变化,普通钢材和铁的比例分别由1997年的46.72%和11.79%下降到2016年的37.96%和6.80%,逐渐被高强钢和铝金属替代。虽然目前材料输出还是以普通钢铁为主,但是随着存量的逐渐报废,高强钢和铝等材料会成为报废资源的重要组成,其资源的回收管理值得关注。由于汽车报废的滞后性,高强钢和铝材料等资源大量输出不可避免,这为汽车报废拆解行业资源管理和回收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李新  任强  罗胤达  代涛  文博杰  王敏晰 《资源科学》2018,40(12):2329-2340
科学分析金属资源代谢过程和计算金属制品报废量是新时代下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使用了动态物质流与静态物质流相结合的方法、生命周期方法、Weibull分布模型和Minitab软件,计算了1949—2016年中国机械行业铁资源的理论报废量,并对13类机械产品在不同消费结构下的报废量进行动态对比。研究发现:① 1949—2016年中国含铁产品理论报废量为21.20亿t,其中机械行业理论报废量为4.10亿t,实际回收量分别为17.60亿t和2.80亿t;② 机械行业报废回收效率为68.3%,其中农业机械类、石油化工机械类、电工电器机械类和汽车(非交通运输类)等产品的报废量增长显著;③ 2016年铁资源生产阶段中国共投入铁矿石11亿t,经加工阶段后得到7.31亿t粗钢,进入社会终端消费量为6.73亿t,代谢过程资源损失率达38.8%;④ 2016年中国铁产品社会存量为83亿t,预计2025年将进入存量铁制品的快速报废期。未来中国钢铁产业的战略重点应侧重生产阶段的技术创新,以减少资源损失和环境影响,通过供给侧改革提高钢铁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来解决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仟策  刘立涛  刘剑  李胜功  白晧  刘刚 《资源科学》2018,40(12):2341-2350
钢铁存量的准确估算可为预测钢铁需求量、理论报废量、制定资源环境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重庆市全行政区面积为研究边界,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估算了1985—2014年重庆市钢铁存量及其行业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的钢铁总存量及人均存量在过去30年间分别增长了10倍和12倍,于2014年分别达到0.59亿t和1748kg/人;在钢铁存量的行业分布结构上,建筑钢铁存量的历年占比均达到50%以上,该结果与邯郸市、美国纽黑文市的钢铁存量行业分布模式相似。基于钢铁存量的估算结果,本文利用IPAT模型对重庆市钢铁存量的变化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是重庆市钢铁存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经济发展始终是最强劲的驱动力,而技术的负向作用表明,重庆市未来对钢铁的需求将降低。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为铜资源消费大国,保障铜资源的可持续供应是经济建设进程中的首要任务,科学地计算和评价中国铜资源的社会存量可为中国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铜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重要的数据保障。本文运用动态物质流分析(MFA)方法、Weibull分布方法和生命周期方法并结合Minitab软件计算了1990-2013年中国铜产品的报废量和铜资源的社会存量。计算结果显示:①1990-2013年中国铜产品的理论报废总量为1521万t,社会蓄积量为6504万t;②2013年中国再生铜产量占精炼铜产量的38.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0%);③以国内废杂铜为原料的再生铜产量占再生铜总量的36.5%。研究结果揭示:中国国内铜资源报废量和社会蓄积量将会持续增加,未来将会保持这种增长趋势;中国国内的废杂铜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中国再生铜的原料主要源于进口废杂铜,在铜资源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还没有意识到中国国内废杂铜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在精炼铜消费量持续增长和自给能力有限以及进口受限的综合压力下,再生铜必将成为未来中国铜供给的主要来源。建议在中国铜资源禀赋条件差的条件下增强废杂铜的回收利用,提高废杂铜的利用效率,来保障中国铜资源的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5.
韩中奎  文博杰  代涛  李强峰  王欢  冯旭光 《资源科学》2018,40(12):2351-2359
建筑业是中国最大的钢铁消费领域,动态分析建筑中的钢铁存量的变化特征,有助于把握其二次资源回收潜力,为铁资源的循环利用及相关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以动态物质流分析结合生命周期分布函数,测算了1949—2016年中国房屋建筑中的钢铁存量。结果显示:经过缓慢增长期、稳定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三个阶段后,中国房屋建筑中钢铁存量从1949年的10.0万t增长到2016年的28.1亿t,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也从0.2kg/人增加到2029kg/人;受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影响,中国四大经济区域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差别明显,2016年东部地区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最大为2526kg/人,其次是东北地区2128kg/人、中部地区1732kg/人和西部地区1605kg/人;受城镇和农村的生活环境、经济水平差异影响,中国城乡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差异显著,2016年中国房屋建筑中城镇人均钢铁存量达3145kg/人,农村为530kg/人。  相似文献   

6.
王影  陈利顶  施晓清 《资源科学》2023,(10):2076-2088
【目的】光伏发电是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但其大规模部署也带来了废弃物管理问题。研究光伏发电设备报废量及资源化潜力对科学有效管理废弃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2013—2021年国家能源局分布式光伏发电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市场供给A模型、logistic模型以及资源量估算模型,预测了2022—2060年京津冀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报废量及可回收资源量。【结果】(1)2022—2060年北京、天津、河北分布式光伏组件累计报废量最高分别可达489.84万、393.00万和8337.78万kW;(2)2022—2060年京津冀报废光伏组件中累计资源含量为297.37万t,其中,其他材料(主要为钢和玻璃)279.26万t,基本金属13.95万t,关键金属3.75万t,贵金属银0.39万t,特殊金属0.02万t,有毒金属0.11万t;(3)2022—2060年京津冀报废光伏安装系统中累计资源含量为7.65万~10.01万t,光伏安装系统中铝、铜、钢、锌分别为0.67万~0.88万t、1.28万~1.68万t、5.68万~7.44万t、0.013万~0.017万t。【结论】京...  相似文献   

7.
屈秋实  王礼茂  王博  向宁 《资源科学》2021,43(4):756-763
有色金属工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部门,低碳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实现2030碳达峰目标的重点行业之一。本文以有色金属产业链内各环节为研究重点,用CO2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对比分析中国省域有色金属不同生产环节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通过求解目标函数最优值,测算出中国各省(区、市)有色金属不同生产环节潜在的碳减排规模。研究表明:①从产业链内部看,2006—2016年,有色金属采选业和冶炼及加工业CO2排放量均处于增加状态,碳排放强度整体稳中有降。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点部门,共有约7143万t的减排潜力,占有色金属工业碳减排总规模的90%以上。②从区域来看,在有色金属采选环节,四川省CO2排放量较高,2016年约有97万t碳排放量的减排潜力,是有色金属采选业碳减排的重点省份。在冶炼及加工环节,广西省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较高;山东省和河南省碳减排潜力较大,二省共占这一环节全国整体碳减排量的31%,潜在减排规模为1121万t和1122万t。③综合来看,内蒙古、河南和山东是有色金属工业碳减排需重点关注的地区,这三省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的碳排放是整体有色金属工业碳减排目标实现的关键。通过量化评估有色金属不同生产环节和不同区域的碳减排潜力,不仅可为有色金属产业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各省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新  康欣宇  林靖  陈璐  王敏晰 《资源科学》2021,43(3):535-545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精铅生产国和消费国,铅资源对外依存度一直保持在20%左右,而铅在全生命周期的损失带来的环境影响严重地危害了人类生命健康。本文定量分析了中国铅元素的流量、社会存量、理论报废量、回收量和循环效率等指标,得到中国铅资源在其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投入产出量、损失量和循环效率等情况,从而为中国铅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减少环境影响提供政策建议。结果表明:①1949—2017年中国铅的社会存量已达2553.2万t,其中82%的社会存量集中在2000—2017年期间;②1949—2017年,铅制品理论报废量已达3822万t,而实际再生铅的产量仅为1977万t,理论循环效率为52%,远低于欧美的98%;③2017年中国铅在生产、制造、消费和回收等4个阶段损失量的占比分别为6%、7%、14%和73%,表明政府在铅生产、制造和消费领域的一系列强制性管理政策效果明显,铅废物回收是铅损失控制的关键点;④未来中国铅的消费仍保持较高水平,铅制品的报废量将持续增加。因此,全面控制铅在各阶段的损失仍需政府进一步强化生产、制造和消费阶段的管理政策执行力度,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出台系列强制性废料管理和报废回收的政策,大幅提高铅在全生命周期的利用效率和循环效率,有效解决中国铅资源短缺和环境危害严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的直接物质投入与物质减量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物质投入,投入的物质量越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越多,排放的废弃物也越多,因此造成的环境压力也就越大.降低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减少经济系统运行所需的物质量.本文以德国Wuppertal气候、能源、环境研究所提出的物质流账户系统为基础,计算了1990年~2002年中国经济系统的直接物质投入,并对其进行了减量化分析和国际比较.结果表明:中国直接物质投入(Direct Material InputDMI)为27×108t~42×108t,DMI中90%以上是国内物质,这一比例比日本高约20个百分点,比荷兰高约40个百分点,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自身资源的支撑;中国的人均DMI量为3t左右,约为英国的1/5、荷兰的1/9;中国的DMI使用效率(单位DMI创造的GDP)也比发达国家低很多,1996年只有不到200美元/t,约为同年荷兰的1/5、日本的1/11;但中国的DMI使用效率在升高,过去8年的平均年增长率约为6%,说明我国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物质减量;通过对未来50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的估计以及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对2050年中国人口的预测得出,若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DMI使用量的零增长,2050年中国的DMI使用效率应是现在的5倍或10倍,即年增长率达到3.35%或4.85%,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稀土镥是全球新材料产业的关键矿产之一,厘清镥资源在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代谢过程及动态演变规律是保障中国镥资源供应安全的重要基础。【方法】运用动态物质流分析法,本文定量刻画了2011—2020年中国镥资源的物质代谢全景图,追踪了镥资源在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流动规律及关键驱动因素,分析了镥资源的存量分布及报废量,并提出针对性的镥资源管理建议。【结果】(1)2011—2020年中国镥资源的消费量持续增加,且在核医疗器械和激光器等新兴产业的消费占比稳步上升,其中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设备(PET)的消费增速最快,是镥资源的“明星”产品。(2)镥产业具有典型的需求驱动特征,新兴产业政策刺激终端产品消费量及其结构演变,并进一步驱动中上游的资源与材料供应。(3)中国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大幅上升,进口成为满足国内强劲需求的重要途径,国际贸易政策及地缘政治风险是影响镥资源国际贸易格局的重要因素。(4)中国镥资源的社会存量和理论报废量均呈直线上升趋势,具有可观的二次资源开发潜力。【结论】在人口老龄化和产业政策的驱动下,中国镥资源的新兴战略价值正在凸显,具有多元化和高端化的应用趋势。然而,中国镥资源的国际供应...  相似文献   

11.
中国碳排放:国际比较与减排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伟  米红 《资源科学》2010,32(8):1570-1577
利用MARKAL-MACRO模型,对中国(2010年-2050年)未来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预测,并依据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宏观经济、能源效率、能源结构模拟了碳排放的基准方案。在基准方案下,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在2042年达到峰值62.81亿tce,万元GDP能耗在2050年下降到0.36tce。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36达到峰值107.53亿t。国际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较表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碳减排中承担较少责任。由于大量消耗化石燃料造成严重的国内环境污染,基于减缓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损失的考虑,中国需要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在优化方案下,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会在2031年达到峰值51.76亿tce,万元GDP能耗在2050年下降到0.26tce;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出现在2029年,为95.27亿t。要实现优化方案,中国经济需要向低碳经济转型,提高能源效率,扩大清洁能源的比重。  相似文献   

12.
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传统燃油车向电动汽车的转型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创新技术应用对电动汽车能量转化效率、轻量化以及行驶里程提升的定量分析结果,以广东省乘用车市场为主体,分析了到2025年电动汽车创新技术应用的碳减排潜力。分析结果表明电动汽车的创新技术应用对于碳减排有着积极影响,考虑2020~2025年广东省新增纯电动乘用车普及应用创新技术及结合创新运营模式,可累计减少CO2排放量310 814t。最后从优化电力生产结构、创新技术推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撑等方面提出了推广电动汽车创新技术发展、发掘碳减排潜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具有区域性和长期性双重特征,区域层面电子废弃物远景资源化潜力分析可为国家循环产业布局及企业产能调整提供数据支撑。本文构建了区域层面电子废弃物远景资源化潜力预测模型(LRP模型),并引入Weibull分布模型对调研获得的产品寿命分布数据进行修正,引入Logistic分布模型对LRP模型的时间维度进行拓展。以北京市五大家电为例,整合家庭及办公场所两个电子废弃物重要产生源,依托500户居民的网络调研数据,预测了至2050年北京市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潜力,并对其影响因素及影响效果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结果表明:①北京市电子产品报废量在2020年之前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超10%,而之后年份变动幅度较小,总量均维持在1000万台以上。②电子废弃物资源潜力自2018年基本趋于稳定,年产生量超过26.5万t,其中金属含量较多,占资源总量的54%以上。③分析了人口增长趋势、寿命分布、逆向物流、边界设定4类情景对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潜力的影响效果,其中人口增长速度提升以及产品寿命缩短情景对电子废弃物总体的资源化潜力具有较大影响,分别会使2020—2050年间的蓄积资源化潜力提升41.87万t及133.11万t,边界设定情景则会大幅增加废旧电脑的资源化潜力,而逆向物流情景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建议加快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电子废弃物的溯源能力,加强电子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统筹管理水平,促进高更新换代产品逆向物流及商业模式的配套衔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系统物质代谢核算及环境压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物质代谢分析方法和环境冲击压力方程,对1990~2005年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代谢总量、强度、效率及资源循环利用率进行了核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断增长的物质高投入,并伴随着高污染排放;在人口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的前提下,人均GDP的增长以物质代谢强度的大幅增加为代价;单位GDP的环境压力有所降低,但经济总量增长造成的环境总压力仍呈上升趋势;2005年中国资源循环利用率首次突破5%,但总体水平仍然低下;1996~2001年是中国经济系统物质代谢状况相对良好的一段时期,技术进步是影响物质代谢规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为尽早推动城市层级的碳中和路径规划工作并作出相应行动,须重点关注城市电力、交通、工业、建筑等行业的能源政策目标制定,因此,以广州市为对象,通过构建能源政策模拟模型,设置基准情景、政策情景和碳中和情景模拟广州市到2050年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情况,分析其重点部门的减排潜力,并评估碳中和情景下各项政策措施的减排贡献。结果显示:在碳中和情景下,广州市能源消费将于2030年达峰,碳排放量将于2026年达峰,到2050年全市碳排放将降至848万t,其中有611万t来自交通领域;电力部门的脱碳将是广州市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途径,碳减排潜力由大到小的其他部门依次为交通、工业、制氢业和建筑;累计碳减排贡献最大的5项政策依次为电力系统零碳化、建筑能效标准提升、交通领域生物燃料替代、工业能效标准提升和氢燃料交通工具销售占比提升。  相似文献   

16.
科学合理分配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排放权并评估其碳减排潜力事关流域各省区未来的发展空间。文章通过构建碳排放权省域分配模型测算了黄河流域2018—2030年各省区的碳排放权及其空间余额,采用最优效率法评估了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研究表明:①黄河流域各省区碳排放权分配不均。2018—2030年流域的碳排放权总量为323.06亿t,配额大部分集中于中下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碳排放权配额较少。其中,山东配额最多,达100.30亿t;宁夏配额最少,为5.46亿t。②2018—2030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空间不足,累积碳排放权赤字达113.50亿t。其中,山西、内蒙古、山东、甘肃、青海和宁夏的累积碳排放权空间余额均为负值,属于碳排放权赤字地区;四川、河南和陕西则均为正值,属于盈余地区。③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碳减排潜力差距大。  相似文献   

17.
研究区域农作物化肥施用的碳排放趋势演进规律与减排潜力对于合理制定农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和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区域大配方与施肥建议"中各地区的三大粮食作物产量,化肥投入类型及其数量等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并分析2005-2013年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碳排放时空演变与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①江苏,安徽,宁夏,甘肃和山西的玉米,湖北,陕西和宁夏的小麦,辽宁,山东,江苏,浙江,陕西和湖南的水稻,其化肥施用的单位产品碳排放量下降明显;②黑龙江,吉林和新疆的玉米,云南和河南的小麦,吉林,广西和云南的水稻,其化肥施用的单位产品碳排放量不降反升;③与测土配方施肥情形相比,在2013年,江苏,陕西,湖北,贵州,广西和云南的玉米,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河北,四川,云南和江苏的小麦,湖南,江苏,海南,安徽,云南,广东和广西的水稻,其化肥施用的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偏高;④全国玉米化肥施用碳减排潜力约574万t CE,集中在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内蒙古,陕西,云南,贵州和广西;⑤全国小麦化肥施用碳减排潜力约475万t CE,集中在河北,江苏,山东和河南;⑥全国水稻化肥施用碳减排潜力约206万t CE,集中在湖南,广东,广西,江苏和江西.最后,结合实地调查,本文提出应在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碳减排潜力大的区域,通过政策激励和市场化运作,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由于制冷剂较高的臭氧层消耗潜势和气候变化影响,政府和公众对于制冷剂的重视程度正不断加深。《蒙特利尔议定书》虽从源头上限制了臭氧消耗类物质(ODS)的生产和使用,却忽略了ODS的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潜在的释放风险。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本文构建了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澳门特区)家用空调制冷剂的动态分析框架,并从生命周期角度量化了1998—2019年澳门特区家用空调制冷剂的流量和存量特征,揭示了不同制冷剂类型的潜在环境释放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1998—2019年间,澳门特区家用空调制冷剂进口量、存量和释放量均有显著增加,其中最主要制冷剂类型为R22(CHClF2),且R22释放也导致了最大的臭氧消耗潜势(ODP)影响和全球变暖潜势(GWP)影响。②1998—2019年间,澳门特区家用空调制冷剂累计进口量为1096.71 t,制冷剂的存量也由零增加至512.67 t且没有达峰的迹象。近年来,澳门特区家用空调废弃阶段的制冷剂释放量贡献占比高达80%,空调使用阶段制冷剂贡献率为20%左右。尽管澳门特区家用空调制冷剂的ODP影响和GWP影响已分别于2014年和2013年达到峰值,但存量仍然具有较大规模。③未来,澳门特区政府应继续巩固和完善废弃空调回收和处置措施,进一步增加现有处理企业处置能力、强化废弃制冷剂的回收和循环处置技术水平。本文的结果可为澳门特区制冷剂的有效管理提供参考,也可为其他城市核算家用空调生命周期制冷剂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消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使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环境肆无忌弹的"侵略",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诸如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为了探索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使用之间的关系,本文借助物质流账户方法,计算了中国1990年~2002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内物质消耗DMC(Domestic Material Consumption),并将之与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联系,对DMC进行了反弹和减量效应分解.结果表明:1990年~2002年国内物质总消耗在26×108t~40×108t之间,合人均2.3t~3.1t;以2000年不变价人民币计算的国内物质使用效率(单位物质消耗的经济产出)约为1 266元~2 628元/t,在1990年~2002年间以年6.2%的年均增长率增长了105%.物质使用效率的提高表明中国经济的物质消耗没有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成比例增长,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减量.但我国的资源使用效率只有英国的约1/7、法国的约1/5、德国的约1/4,我国经济仍处于资源消耗型增长阶段,DMC总量增长势头较强,实现绝对减量十分不易.  相似文献   

20.
水泥工业减排是实现中国碳减排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和理解中国水泥工业生产碳排放强度的演变趋势有助于评估和识别中国水泥工业的减排潜力和重点减排技术。水泥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原材料,但中国水泥生产又是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使其成为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实施节能减排的重点关注之一。1981—2015年间,中国水泥消耗由8208万t急剧增长到234 800万t,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成为世界第一大水泥生产和消费国。本文利用节能减排成本曲线和技术普及趋势曲线,计算了16项水泥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的节能减排潜力和普及趋势,并设计三种可能情景(基准情景、经济效率情景和技术情景),模拟了2015—2050年期间中国水泥工业碳排放强度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到2050年,基准情景、经济效率情景和技术情景下中国水泥工业综合碳排放强度将分别下降至491kg CO_2/t、431kg CO_2/t和342kg CO_2/t。相比于IEA制定的2050年目标(420kg CO_2/t水泥),在技术情景下,中国水泥工业的碳排放强度将足够完成既定目标;而在经济效率情景下,中国水泥工业的碳排放强度离减排目标仍有11kg CO_2/t水泥的差距。这意味着,中国水泥工业若要实现IEA制定的减排目标,需要对各个过程的技术进行改进,重点应致力于针对工艺排放的减排技术路径,实施政府调控,能源或碳税机制等政策手段,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