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科学社会学在中国大陆的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用社会学方法研究科学这一社会建制、科学共同体和科学知识的建构的一门学科,科学社会学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兴起,呈现出多元融会的发展特征。本文系统回顾了科学社会学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学科渊源和发展脉络,对科学社会学及科学知识社会学兴起的社会语境进行了分析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科学社会学及科学知识社会学与科学哲学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科学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微观结构单元,科学学科研究是科学知识体系结构研究的延伸和细化。建立在科学学科研究成果基础上的科学学科学,是钱学森所倡导的科学体系学或科学知识体系学的一个基础分支学科。通过梳理科学学科30年来的期刊文献,可以大致圈定科学学科学的主要论题。为了推进科学学科学的有序、可持续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应该实施强化学科意识、借力关联学科、扩充学术队伍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陈昭彦 《大众科技》2008,(3):169-170
科学的动力因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微观机制)主要从科学自身的发展,科学知识体系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思想体系。从意识形态方面:科学知识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外部原因(宏观机制):科学传统的演化,社会、文化、国家政治、伦理、哲学等人文社会学观察。  相似文献   

4.
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及与社会之间的扩散与再建构过程。科学传播伦理探讨的哲学基础有科学实在论转向科学建构论,科学功用与科学精神的背离,公众理解科学由缺失模型转向民主模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中负有"保证科学成果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客观公正地传播科学成果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尊重公众实际理解能力,适度简化对科学知识的表述"等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5.
补充科学:HPS的另一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索克.张(Hasok Chang)在传统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HPS)领域提出HPS可以实现它的补充功能。HPS实现补充功能称为HPS的补充模式或补充科学(Complementary science)。补充科学研究的根本对象是自然而不是科学。补充科学是科学的延续,它可以在科学还未能产生知识的地方产生科学知识,它主要有三种增加科学知识的方式:恢复、批判意识和新的发展。同时哈索克.张分析了补充科学与HPS其他模式(科学知识社会学、内史、方法论和自然主义认识论)的关系,并指出对专家科学实践HPS的补充功能为消除破坏科学和滋生教条的两难困境提供了出路。  相似文献   

6.
默顿与波拉尼:科学社会学的研究纲领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科学社会学中 ,美国的默顿学派和英国的爱丁堡学派历来聚讼纷纭 ,有时甚至势如水火。本文分析了对这两大学派影响至深的两位社会学家———默顿和波拉尼的研究纲领 ,默顿的科学观念基本上还是实证主义的 ,他的科学社会学研究较少涉及科学知识本身 ,或者说科学知识被“悬置”起来了。波拉尼对科学知识的论断富于洞察力 ,但在广泛的经验研究上 ,成果不甚显著 ,也未能指明更清晰的研究方向。作者指出 ,新的科学 -社会状况的出现为综合两种研究纲领开辟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7.
马健 《科学学研究》2007,25(5):812-817
 基于科学社会学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回顾了科学知识的生产函数的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分析了科学知识与科学文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种相对简化但更具有解释力的科学知识的生产函数.  相似文献   

8.
马健 《科学学研究》2008,26(3):487-492
 科学传播的内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而且包括外行知识。科学知识与外行知识都是所谓的地方性知识。科学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科学知识与外行知识通过彼此竞争,相互融合,从一种地方性知识转变为另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过程。科学家与大众传媒必须在科学知识的真实性与科学传播的时效性之间寻求一种“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为更广泛的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促进科学共同体提升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公众(至少有一定知识层次的社会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科学知识品质的认识和科学对自然界的认识一样是不断发展的。知识社会学从对传统的普遍、客观、价值中立的科学知识观的解构中,逐步走向相对主义的科学知识观。  相似文献   

11.
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内的知识交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翟杰全 《科研管理》2002,23(2):5-12
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内的知识交流状况直接决定国家的知识传播和知识交流能力,也将影响到国家的科学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本文对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内知识交流的途径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作者认为,这些年来,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内的知识交流虽有较大发展,但仍不活跃,知识交流的质量也不高,从长远看,这将会严重制约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和我国的技术创新,因此政府应在鼓励各行为主本进行合作研究,参与深层次技术交流,提高技术转移和知识交流的效率与质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完善具体制度,采取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知识网络的科技人才动态评价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技人才评价是科技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科技人才评价的动态性特点,利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构建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对于科研管理是十分有价值的。本文以知识管理的高级形态知识网络的理论为基础.以一个正在开发建设中的科技人才评价数据信息资源平台为案例,对科技人才评价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策划·策划学·策划科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续琨 《软科学》2001,15(6):91-95
策划是为达到社会组织的预定目标或解决面临问题,利用个人或集体智慧预先拟定行动方案的思考活动。策划学是以策划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策划科学是在策划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软科学学科群组。策划科学的收敛式发展和发散式发展是当前值得关注的基本演进态势。策划科学与思维科学、决策科学、咨询科学、管理科学分别存在着依托延伸、时序衔接、部分叠合、归属包容关系。策划科学在科学知识体系整体化进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剑英 《科研管理》2019,40(5):175-181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凸显了知识和经济的相关性,也导致了知识生产和使用间的矛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走出知识悖论、加快技术转移的有效路径。然而科技成果转化并非径情直遂,国外经验研究表明,若要真正取得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其先决条件却是保持知识的自由流动、提高大学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5.
从知识生产与技术创新对智慧施工实现的作用出发,深入挖掘智慧施工实现的科学逻辑;同时,基于所构建的科学逻辑体系,理清知识生产与技术创新因素内部的因果关系,并确定智慧施工实现的核心路径,构建了相应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最终,以1990—2016年间我国的工程科技知识文献和专利数据为样本,借助Vensim系统动力学平台分析了科学系统中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因素对智慧施工实现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研究立足于智慧施工实现所需的知识生产与技术创新体系,探明智慧施工实现的科学逻辑,并揭示国家推进智慧施工所需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构建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科技传播体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翟杰全 《科研管理》2001,22(1):8-13,123
科技传播在20世纪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为促进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支持社会的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需要在国家宏观层面上对科技传播进行有效地管理和规划,建立国家科技传播体系,本文讨论了国家科技传播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在社会(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认为在建立国家科技传播体系中,应加强组织平产业平台、技术平台、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等支撑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实验室研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兴起的研究热点。在这之前,科学哲学从其方法论规则出发,将研究视角锁定于实验,而非实验室。实验室只是自然呈现的场所,为实验提供恰当的场地。作为赋予科学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科学知识社会学将最初的研究视角转向了对科学实验室的探求。他们认为实验室的意义已经不是自然呈现的场所,乃是人们理解科学的一个理论概念,实验室自身已经演变为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成为能够解释科学成功机制与过程的场所。于是在科学知识社会学与科学哲学之间就实验室的问题展开了争论,表现为:实验室是被强化的场所,还是自然呈现的场地;实验室是知识生产的领域,还是科学研究的制度环境;实验室是制造了事实,还是发现了事实。由此,二者的差异也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8.
以数据驱动环境下的科技信息知识服务研究模式变革为出发点,提出融合科技数据资源治理大中台与知识服务小前台的敏捷化大数据建设思路和整体框架,以能源科技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为示范,初步形成能源科技知识服务态势感知环境,为开展支撑决策的科技信息知识服务提供有效支撑。通过科技信息数据中台建设对能源科技大数据资源体系进行有效治理,结合敏捷化微服务应用技术快速构建丰富化平台服务功能,有效形成各类以用户情景为导向的能源科技知识服务产品体系。敏捷化大数据应用于科技信息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是数据驱动环境下的一次探索,为科技信息知识服务创新和迭代赋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