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西峰 《科教文汇》2010,(13):148-148
中国历代山水画经典之作随时代变迁、画风迥异,然其精神不移,中华文化的内蕴仍在承传。本文阐述了南宋到元代山水画的各自特点,力图通过对比两位代表画家的作品来发现两代画风的区别和联系,并以此说明南宋画风在过渡中对元代画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赵孟頫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领袖人物.他倡导的"作画贵有古意",借古开今,以天地造化为师,追求写意,画史上称之为"托古改制",从艺术思想观念和创作方法上对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大发展与变革发生了深远影响.赵孟頫的山水画理论及其山水画艺术创作实践,在元初起着承先启后、全面探索创新的作用.他不仅正式提出"师古"的主张,还把它和"不求形似"的士大夫画主张相结合,融以"师法自然"的过硬技巧,奠定了元代文人画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及创作实践为元初画坛继承传统与创新并促成元代绘画艺术的新发展起了一定的疏导或桥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于珊珊 《科教文汇》2009,(16):245-245,252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赵孟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领袖人物。他倡导的“作画贵有古意”,借古开今,以天地造化为师,追求写意,画史上称之为“托古改制”.从艺术思想观念和创作方法上对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大发展与变革发生了深远影响。赵孟爝的山水画理论及其山水画艺术创作实践,在元初起着承先启后、全面探索创新的作用。他不仅正式提出“师古”的主张,还把它和“不求形似”的士大夫画主张相结合,融以“师法自然”的过硬技巧,莫定了元代文人画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及创作实践为元初画坛继承传统与创新并促成元代绘画艺术的新发展起了一定的疏导或桥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丁菲 《中国科技信息》2005,(14):233-233,212
“南北宗”论是中国明代画家、书法家董其昌提出的艺术思想和理论。虽然学术界上自古到今都有许多赞成和反对的意见,但是,我们不可以忽视它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这篇文章,我主要总结了隋唐时期、五代时期山水的主要特质、宋代山水的主要特质、元代山水以及明代山水画的的演变、流派的斗争等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与董其昌的“南北宗”的理论特点相结合,从而反映“南北宗”论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溪凫图>(纸本设色,纵35.7厘米,横475厘米,今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是元代画家陈琳主笔、赵孟頫润色的花鸟画.陈琳是元代著名文人画家,字仲美,钱塘(杭州)人,时人称他为"江南画王".他的父亲陈珏是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的画院待诏,擅长人物画、山水画.  相似文献   

6.
刘佼佼 《科教文汇》2009,(14):268-268
山水画的符号与程式历来是理论家和艺术创作者所关注的焦点,以泉与形的讨论和批驳在当下理论界仍在进行。笔者试图从造型特点和行令两点来讨论山水画的符号和程式。在当今山水画的理论框架上的状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因此以山水画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并造成山水画市场的不断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相关的艺术院校不断迎合市场的发展,纷纷建立起相关的山水画专业与绘画方向。但是从现阶段高校山水画教学的实践过程分析,山水画的教学较为粗糙,并没有采用分阶段的教学模式,这对学生的山水画绘画能力的提高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当前阶段我国高校应该采取的分阶段教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法备勾、抹与晕染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到了唐代,技法已臻完备,两宋更为成熟。元、明、清墨法兴起,水墨在山水画方面,起到了极大作用。唐及其前一代山水画的发展情况,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所述较详,这是一篇画史上重要的文献资料。为读者了解之便,将全文五百余字,全录于下: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  相似文献   

9.
武维传 《科教文汇》2008,(33):193-193
山水画是中国画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美术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技法方面的传授,也应该关注山水画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应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末。  相似文献   

10.
现代山水画构图样式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学习传统山水画构图的主要样式以及现代山水画构图的重要形式,去探求山水画构图这一表象之下的某些规律性,为现代山水画创作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促进现代山水画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山水画进入到一个变动不居、审美取向各自标新立异的时期。其一,风筝不断线;其二,更为形式化;其三,呈现生活美与真实性;其四,在传统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近30年的中国山水画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艺术表现手法的拓展还不够大胆;二是艺术倾向有脱离观众脱离现实之嫌。走向新山水,拥抱大众情,是当代中国山水画家的出路和应取的艺术态度。  相似文献   

12.
郭明生 《科教文汇》2010,(14):155-156,171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山水画进入到一个变动不居、审美取向各自标新立异的时期。其一",风筝不断线";其二,更为形式化;其三,呈现生活美与真实性;其四,在传统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近30年的中国山水画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艺术表现手法的拓展还不够大胆;二是艺术倾向有脱离观众脱离现实之嫌。走向新山水,拥抱大众情,是当代中国山水画家的出路和应取的艺术态度。  相似文献   

13.
《金秋科苑》2011,(22):F0003-F0003
朱德福,1959年生人,祖籍山东曲阜,现居北京。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济南历下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书画学会理事。多年来,朱德福潜心研究中国山水画,立足传统,刻意求新,力求思想与大自然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其山水画作品,笔墨淡定闲适,气韵纯美。将笔墨丹青的大美之韵细细宣泄,给人带来回味长久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4.
朱德福,1959年生人,祖籍山东曲阜,现居北京。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济南历下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山东省书画学会理事。多年来,朱德福潜心研究中国山水画,立足传统,刻意求新,力求思想与大自然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其山水画作品,笔墨淡定闲适,气韵纯美。将笔墨丹青的大美之韵细细宣泄,给人带来回味长久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5.
意境美是山水画的灵魂,是情与景的交融,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意境美主要表现在空灵之美外象之美和诗意之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索启 《科教文汇》2008,(27):252-252
中国山水画不是自然的再现,而是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关照。其中“点”在山水画技法构成及视觉传达方面起到特殊作用,古有“画不点苔,山无生气,画山容易点苔难”之说。文章从点的特征、点在山水画中的调节作用及意境表达等方面来分析,山水画中点的意蕴表达。  相似文献   

17.
孙美兰 《今日科苑》2013,(2):113-114,129,130
赏青年画家杨金勇的山水画,令人激动欣喜,他对大自然山川的领悟,对传统书画精要的把握,对中国画内涵与画理的探索,成绩斐然。杨金勇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成为他开拓新里程的契机,近年山水画佳作数十幅,创意性颇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属"楷书圆式"巨构,谨严而不失灵动,展示出综合性功力;另一类为"行草圆式"方阵,粗放而不失端稳,洋溢着神逸的才华。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山水画要寻找与当代社会生存状态共鸣的文化语境,因此对人文内涵与精神追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笔墨当随时代",在情境、意境的塑造中,当代山水画家把握时代的脉搏,进行了一系列地尝试和变革,使当代山水画呈现了一片新境地.  相似文献   

19.
崔昊  李秋艳 《科教文汇》2009,(13):42-43
山水画之所以为我国传统艺术形态的突出代表,其独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实践功不可没。从教育学角度出发,站在历史及文化的高度,从传统山水画艺术高等教育的史实入手,着眼于其教育思想可知:传统山水画艺术高等教育思想在“文以载道”的总方针下,教育理念始终与政府文艺方针保持一致,并主要通过教育管理机制、专业知识教育及人格修养教育三方面的实践,最终成就了传统山水画艺术本身。希望此结论的得出在华夏文明伟大复兴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教育背景下,能对诸如“当下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等方面的课题有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20.
杨明祚 《科技风》2012,(19):22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有些人发现如今的山水画和古时的山水画存在区别却不知道其衍变的来龙去脉。作为中国画里面一个主要的分支门类,山水画虽然在起源上没有人物画那么早,在其出现后一直与人物画和花鸟画平行发展,成为人们特别是文人雅士所欣赏的一个画科。但随着西方思想的渐入,山水画已经不再被受西方思想和教育影响的新时期中国人所理解和欣赏,认为传统中国画是封建陋习的一种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前辈站出来运用当时他们所能运用的条件改良和发展中国画,到今天为止已经确立为目前这种中国画创作和品鉴模式,人们还在按照这种模式不断地教育下一代以图其传承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