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转型的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过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谢高地  曹淑艳 《资源科学》2010,32(4):782-789
目前的生产-消费体系是造成生态系统损失的主要原因,未来的经济进步依赖于生态服务价值得到充分的评价与应有的体现.面对资源环境困境,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新的发展途径,"A模式向B模式转变"的理论不足以为我国发展政策提供足够理论解释和决策支持.从发展过程视角,本文系统总结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内涵、内容,其中,经济生态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配置和谐化;②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生态化;③生态资产再造和功能激活;生态经济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生态资源资产化;②生态资产价值化和资本化;③生态服务供给和消费费用化.最后指出,我国应该走经济生态化和现代生态经济化相结合的道路,即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生态资源稀缺的区域推进经济生态化进程,在生态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欠发达区域推进生态经济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生态资产测量及生态建设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资产是生态系统生物资源直接价值及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总和,对生态资产价值进行评估是政府宏观决策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条件.该文提出了基于遥感定量测量的生态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并利用MODIS卫星数据和其它辅助数据,对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陆地生态资产的定量测量.定量测量结果显示,研究区生态资产存量为3 913.7×108元,其中草地对区域生态价值的贡献最大,占研究区总生态资产存量的50.2%,但森林对区域生态价值的贡献率最高,达到2 144元/hm2,远远超出其他类型生态系统.通过对研究区生态资产空间分布及结构分析,发现该区域的生态资产空间分布极不平衡,东北部到西南部以近似几何级数的方式急剧递减,广大中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和提高生态储量的潜力巨大.在对内蒙古自治区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空间分布及其组成结构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生态资产区,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相应的生态建设目标,并对研究区生态建设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足迹的北京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许月卿 《资源科学》2007,29(5):37-42
北京市是我国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计算了北京市1990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以期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寻求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实现该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1990年~2003年,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阶段性变化,1995年以前人均生态足迹逐渐增大,1995年以后呈逐渐减小趋势;而万元产值生态足迹呈持续减小趋势。1996年~2003年,北京市总的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均大大超过其土地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从横向比较看,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全球和中国平均水平。可见,北京市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的需求远超过北京市生态系统承受能力,北京市生态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对周围和其它地区生态环境负担的转移,必须建立起资源高效型、消费生态型、观念环保型的新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及其技术方法,进行吉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 2020年)环境影响评价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5年吉林省生产型生态赤字逐年增加,规划期内的生态恢复与建设任务比较艰巨;2010年吉林省生态赤字与规划基期(2005年)相比,有了相大幅度的减少,但受人口总量影响,土地生态承载力持续降低;2020年受消费水平,尤其是能源消费影响,吉林省生态赤字反弹,但仍优于规划基期;综上所述,吉林省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规模调整方案,有利于减轻土地生态压力,提高吉林省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和土地生态承载力,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西部地区面临着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的双重任务和两难选择。西部地区要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道路,理性的选择是以经济发展生态化为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要把发展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协调与统一起来;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载体,建立西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还应该重构和完善科学的政绩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资产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洪泉  邓磊  蒋卫国  易文斌 《资源科学》2008,30(9):1367-1373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资源的价值,生态环境的效益.评价生态系统的价值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利用遥感定量测量,采用Landsat-5卫星数据及其他辅助数据,结合生态学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4个省市1995年和2005年两年度的生态资产进行测量,并从生态资产分布格局、构成与变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生态资产分布很不均衡,从南向北逐渐递减.生态资产总量由1995年的5 450.84×108元减少到2005年的4 176.37×104元人民币,减少了23.38%.从生态资产构成来说,湿地和水体的生态资产减少的幅度最大,分别减少58.46%和34.44%,耕地、林地和灌丛的减少量也在20%左右.从生态资产变化格局来说,4省市生态资产减少量都在20%~30%之间,其中上海减少的程度更大,其次是江苏.生态资产减少的主要原因既包括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包括国家宏观指令和经济政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是生态安全分析,土地生态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资料生态安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当前,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使得土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进而使土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区域土地生态安全遭到严重威胁,所以,土地资料生态安全分析形式紧迫,现将山西省各区生态安全进行分析,结合本区域特性,为土地资料生态安全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在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本文利用1985年和000年土地利用哪数据,借助GIS软件ArcIrfo和ArcView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包FRAGSTATS等软件,分别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速度、变化过程、景观级别的动态特征以及景观生态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区内的土地利用以农牧为主,1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没有发生很大变化,反映了以农牧用地为主的特征;耕地减少,草地增加,表明近年来灌区所采取的退耕还草措施正在取得成效;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增加,说明灌区的土地利用率降低.在景观级别上,景观变化主要表现在景观呈破碎化趋势,景观多样性有所提高,斑块类型趋于离散.5个旗、市(县)的景观变化各具特点,但在景观破碎程度上都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产生了生境质量下降、边缘效应显著、土地退化和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等景观生态效应,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促进灌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无锡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无锡地区8年间(2000-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变化情况的纵向比较分析,研究区域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从生态需求(DEF)、生态供给(SEF)、生态赤字与生态效率四个方面衡量无锡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而分析无锡地区生态赤字的成因,依此提出促进无锡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阙锐 《科技广场》2007,(6):51-53
曾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西在近些年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倒数位置,几乎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没有发达的工业,但与此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赶超发达地区留下自然基础。怎样利用良好的生态来发展我省经济成为首要的问题,因此,分析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实施跨越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需对江西实施跨越式发展优势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