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技术差距、技术能力与后发地区技术赶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发地区可以凭借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赶超,但是技术赶超的关键是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即在现有技术差距下,后发地区只有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才能实现技术赶超。本文基于拓展的Verspagen技术赶超模型分析技术差距、技术能力与技术赶超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差距的缩小和技术赶超的实现都取决于后发地区的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对后发地区来说,通过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的培育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可以实现技术赶超和经济收敛。因此,后发地区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培育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为缩小技术差距、实现技术赶超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2003-2012年世界86个后发国家的研发数据,运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对后发国家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检验发现:RD研究员数、金融发展对后发国家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制造业进口和FDI净流入对后发国家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进一步研究显示,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金融发展、制造业进口与后发国家研发投入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正向调节作用,即知识保护程度越高的后发国家,金融发展越能促进研发投入,制造业进口则越抑制研发投入。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从动态视角,不仅探讨影响研发投入的因素,还要分析其后续的研发绩效。  相似文献   

3.
创新发展是实现后发赶超的主要途径。当后发国家为了实现赶超把创新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时,应着重考虑4个方面,即把握赶超的战略机遇、对创新进行组织、动员资本进行创新投入和推进社会整体进步以支持创新发展。近代以来的后发赶超历史无不证明,这4个方面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成。  相似文献   

4.
构建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模型,发现当自主研发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产业部门将从技术引进向自主研发转型,同时,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提升,产业部门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而且自主研发对产品质量改进效果也会更加显著。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也表明,知识产权保护会激励高技术产业加强研究开发,降低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依赖程度;不仅如此,知识产权保护会提升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效率,促进产业从依靠粗放低效率的要素投入向加强内部组织管理转型,这两种作用在2004年我国开始强调自主创新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实证还表明,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产业差异,对自主型产业的影响要大于对引进型产业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为经济贡献的差异,知识产权对自主型产业的经济贡献约为17%~36%,而对引进型产业的经济贡献则在14%~25%之间。  相似文献   

5.
通过扩展罗默三部门内生增长模型,依次将模仿与自主创新两种技术进步的方式引入研发部门建立一个后发经济体技术赶超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后发经济体技术赶超中的经济运行路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间品生产企业的价值变化与中间品种类数的变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动力系统推动着后发经济体的技术进步沿着一定的路径运行。该路径会经历模仿与创新两个漩涡式的均衡点,赶超经济体想实现赶超就要跨越模仿均衡达到创新均衡。  相似文献   

6.
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光纤产业是少数可比肩高铁技术赶超成就的产业。本文以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构建有为政府与机会窗口有效整合的分析框架,揭示和提炼后发企业技术赶超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演化路径。研究表明,后发企业技术赶超的成功,是因为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政府以关键参与者身份创造的制度型市场驱动、引领了企业创新;国有企业作为代表国家意志实现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力量,为后发企业迭代“试错”和技术学习提供了支持;在企业技术赶超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技术和市场机会窗口,实施差异化的政府干预策略、技术战略和市场战略,是后发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企业技术和市场地位的确立,政府的干预力度由强转弱,市场机制的作用由弱变强。  相似文献   

7.
我国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方面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已是社会各界的共识。拥有知识产权尤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少,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弱。未来的竞争,很可能演变成为各国之间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及保护能力之间的竞争。所以,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我国积极推进自主技术创新,赶超发达国家不可或缺的手段。一、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的活动,不是纯技术范围内的概念,更侧重的是一个经济概念,其关键是由技术到新产品的商业化。知识产权是人们…  相似文献   

8.
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分析了世界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的趋势,探讨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关系,表明世界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的趋势必然会提高知识产权垄断性和滥用的可能性,较大的自我研发投入和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基础对应于高的较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三资企业内部化转移技术对应于较低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高或低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下自主创新能力均能达到最优,即使无自我研究开发投入,也存在较优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提出我国必须加大自我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基础建设,同时注意发挥技术引进对自主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后发追赶经济体企业的国际化研发究竟能否推动母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问题,基于国际R&D溢出理论,运用2008-2018年间45个国家的相关统计数据,从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角度,分析讨论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研发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问题;同时检验了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研发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并应用门槛模型对这种影响的门槛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国际化研发投资有利于提高母国的技术水平,存在着显著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但同时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于这种溢出效应产生了非线性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有着明显的单门槛形态。这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研发决策中优化资源配置,规避东道国政策限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资本回报率快速下降使得其提升机制探索成了当务之急。本文从行政执法、司法判决和法律制度环境三个层面构建了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标,进而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对资本回报率的影响机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中国资本回报率的影响呈倒“U”型,上述影响在金融危机后更加显著,但区域异质性不明显;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已越过“最优强度”,对资本回报率产生了抑制效应;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主要通过技术交易机制影响资本回报率,研发效率低下使得研发投入机制不显著,“创新假象”又导致技术质量机制失效;当前,中国已陷入了“知识产权保护陷阱”,进而使得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制定进退维谷,未来亟须向自主创新转型以突破上述陷阱。  相似文献   

11.
李红 《科研管理》2020,41(4):263-269
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增加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与争议。本文从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关系研究、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作用机制研究、知识产权创新激励效应的产业差异研究、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测度研究等方面对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并成功追赶和超越其他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光伏产业领导者。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本研究探索中国光伏产业追赶与超越的机制。通过对中国光伏企业的案例分析发现,在进入阶段,中国光伏企业利用国际市场需求机会窗口,通过嵌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技术引进、建立合法性、获取国际资本来提高企业绩效。在追赶和超越阶段,中国光伏企业利用创新生态系统互补性技术机会窗口,通过选择性地知识共享、上下游合作创新、形成全产业链及集聚效应、互补性技术创新来建立本地创新生态系统,以提高绩效并实现追赶和超越。此外,在超越阶段,中国政府帮助光伏企业培育本地下游市场需求,中国光伏企业利用制度政策机会窗口稳固了本地创新生态系统,有效协调生态上下游企业共同创新,保持了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3.
Sanjaya Lall 《Research Policy》2003,32(9):1657-1680
This paper reviews briefly the economic case for uniform and stro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o throw some empirical light on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strengthening IPRs and applying them uniformly to all countries (as envisaged by the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IPS) agreement). It argues that countrie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industrial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face very different economic costs and benefits from stronger IPRs. It illustrates technological differences with the help of country classifications using various measures of domestic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imports, both of which are expected to respond to stricter IPRs. The data can be used to examine the techn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stricter IPRs. The paper does not, however, deal with such IPR issues as the cost of medicines, agricultural inputs, bio-diversity or genetic materials. Nor does it try to measure the strength of IPR regim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quantify the general impact of IPRs o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从市场化改革角度研究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的阶段性过程特征,需要把握中国产业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市场竞争的作用特征及其变化。借鉴这些研究的相关理论思路和结论,提出一个在产业演进中研究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互动过程的分析框架。在这种框架下,研究了中国产业演进中,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实现的产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特征的相互作用机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市场化改革条件下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的阶段性演进特征,并从这种动态过程特征中分析了不同产业技术追赶效果的差别,进而对中国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追赶提出新的战略和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e role of patents and utility models in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varies by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Using a panel dataset of over 70 countries, we find that patent protection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innovation and that patentable innovations contribute to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not in developing. Instead,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a minor for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s) - namely utility models - is conducive to innovation and growth, controlling for other factors. Using Korean firm level data as a case study, we find that utility model innovations contribute to firm performance when firms are technologically lagging and that those minor innovations can be a learning device and thus a stepping stone for developing more patentable inventions later on. Upon reaching higher levels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firms become more reliant upon patents and less on utility models. Thus the lesson here is that patent protection enhances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ountries where the capacity to conduct innovative research exists. Where this capacity is weaker, a system that provides incentives to conduct minor, incremental inventions is more conducive to growth.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is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not just of the strength of IPRs but of the appropriate type of IPR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本文聚焦于后发企业追赶领先企业的行为,从创新方式和策略选择两个方面,选取颠覆性创新和柔性策略相关指标,采用定性比较分析(fsQCA)分析得出后发企业追赶领先企业的成功路径,并找到追赶路径中的核心条件和边缘条件。分析结果表明颠覆性创新对后发企业追赶领先企业有积极影响;采用柔性策略可以避免追赶过程中不必要的竞争,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优势;多元化创新方式和柔性策略交互作用下可以提高后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优势。根据研究结果给出建议,寄希望为后发企业追赶提供理论支撑,提高后发企业追赶领先企业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如何选择最佳追赶时机、如何规避追赶陷阱、如何进行能力重构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剖析一家芯片企业过去15年间的成败得失,对上述问题进行逐一解答。研究发现:市场需求状况、市场分层结构、技术迭代速率、技术获取成本、产业分工体系、产业知识流动等时机因素在后发企业快速崛起和高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还发现:组织惯性陷阱、创新范式陷阱、品牌低端化陷阱是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陷阱,企业要想规避上述陷阱,需要从组织学习、组织保障、创新协同、创新来源、品牌定位、品牌维护等方面寻求相应的对策和方案。上述研究发现丰富了现有后发追赶理论体系,同时,为处在探索和追赶之中的中国后发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绿色技术是突破经济增长中资源环境制约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吸收能力视角对CH模型进行了修正,并以2000-2011年我国29个地区为对象,测度了国际贸易中G7国家的绿色技术溢出效应。从全国和地区两个维度对比了绿色技术自主创新、国际溢出与省域溢出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动和效率变动的影响。经验研究表明,全国层面上,省域间绿色技术溢出的促进效应最为显著。地区层面上,东部以自主创新和接受国际溢出为主,中部地区跨区域溢出效应最显著,西部地区技术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区域间溢出。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地区绿色技术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Coe-Helpman的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模型,将国际研发投入、跨国技术转移、FDI、OFDI和进口贸易等5条渠道的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均纳入该模型,用动态GMM检验各渠道技术溢出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动态性来看,滞后一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当期的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技术的循环累积效应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明显。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比国内研发资本更好地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除了OFDI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没有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其他渠道均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其中FDI研发资本技术溢出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最为显著。最后本文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丽君 《科研管理》2020,41(6):9-16
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进一步关注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的两大途径: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若实现了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的途径整合,则有益于缩小技术差距,但整合过程不会自发演进,需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仅是技术模仿,无自主研发创新,无法缩小技术差距。技术具有外溢性,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下,存在不同程度的非正式的技术转移以及不同的技术引进难度。以知识产权交易强度为门槛变量,结合门槛模型对比分析发现,2001-2015年整体上技术引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自主研发更显著;知识产权交易规模的扩大以及低知识产权交易强度下的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严重的专利侵权会阻碍经济增长。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时,技术创新领域的市场失灵严重,即使短期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长期由于自主创新的匮乏,将不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