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核心内容是生产领域里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和重新配置、优化组合,这可以取得多种经济效应,既有利于东部地区也有西部地区。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要素的趋利本性导致要素的大规模东流,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呈扩大趋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西部采取支持政策,促进东部较为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向西部流动,使西部地区在东西部经济合作中分享到更多的利益,以大大推动西部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分析东西部经济合作过程中的市场失灵的表现,建立东西部经济合作政府协商模式;探讨政府协商模式的层级设置和职责界定,尝试性设计东西部行政首长联席委员会的构成及运行机制.认为,东部地区应当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并加大沟通与合作,才能最终实现东西部经济的合作、联动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区位引力场下的区域梯度推移粘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敏  李国平 《科研管理》2005,26(6):129-134
根据梯度推移扩散理论,高梯度地区产业总是在不停地向低梯度地区推移,根据梯度推移极化理论,高梯度地区的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低梯度地区经济衰退而的出现。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东、西部地区经济水平差距并没有减少并呈扩大趋势,而另一方面,我国东、西部地区都出现了经济增长。因而,传统的梯度推移理论已经无法解释我国的现实情况。本文基于区位引力场分析,发现我国东、西部地区在梯度推移过程中由于存在资本区位引力、劳动区位引力和技术区位引力等因素从而使得梯度推移出现粘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吴静 《软科学》2017,(5):21-25
采用AHP主成分分析法,以省际制造业发展指数为依据,把西部各省区分为高、中、低三大产业承接区域,基于2005~2014年西部制造业26个行业数据,从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的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三大环节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和资金转移是影响西部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转移次之,东部地区企业规模溢出的效率水平最低,说明当前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效应并未实现;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中资本密集环节对转移要素的吸收效率大于劳动密集环节,技术密集环节最弱,说明当前西部制造业在产业价值链中位置不高,培育本地优势产业和新型技术型产业是进一步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根据信息资源利用的深度,构建中国信息经济的分析框架,认为中国目前处于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然后选取资本、劳动力、信息资源作为投入变量,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产出变量,采用DEA与Malmquist指数测度中国信息经济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并进一步研究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纯技术效率的地区差距不大,规模效率较低地区以西部地区为主,技术效率较低地区也以西部地区为主;技术进步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差距明显,最终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东部地区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西部地区明显比东、中部地区低;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其次是劳动力,最后是资本.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发展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发展西部经济必须借鉴东南沿海地区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国外、港澳台和东部的资本和技术,制定适合西部地区环境的政策,加强市场体系的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我国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当前我国并未产生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的现象,这既与转出地区政府的产业政策、产业集群产生的效应有关,同时也受到了转入地区政府政策选择的矛盾、产业配套能力低、劳动力素质不高、物流成本高等的负面影响.指出转入区和转出区都做出产业政策和布局的调整,从而促进我国产业转移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从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内在机理入手,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与山东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梯度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制约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提升的因素,选择合适的产业梯度转移模式,切实有效的转移策略,以山东半岛产业转移为契机,推动山东省中、西部产业结构提升,实现山东省产业空间结构统筹布局,促进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初铭宇 《金秋科苑》2010,(23):23-25
中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理上包括了四川、云南等12个经济欠发达的省(自治区)。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制于地域和社会因素,落后于东部地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战略的重大调整,经济发展的重心东移,东西部的经济差距更加拉大,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趋融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不断面临升级和调整,区际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外溢逐渐通过外包,合作等方式转向中西部地区.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和中部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梯度转移过程中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复制进化动态学习博弈模型,得出中部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和区际梯度转移的趋势下,应以实现产业转移主体双方合作共赢为目的,在努力增加产业转入方经济利益的同时,要注重加强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建设,更好的实现实现产业技术快速消化、吸收、创新的“最优反映动态”,促使产业梯度转移由初始较低的合作比例向“复制动态”稳定转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高新技术带动西部传统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加快高新技术带动西部传统产业发展的进程,促进西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对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伟达  金立军 《软科学》2009,23(10):17-22
按照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划分,运用国民经济核算司最新统计的全国30个省、自治区2002年投入产出数据,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生产者服务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对比了东、中、西部的生产者服务业各行业与其他相关行业的相互发展情况,得出东部地区生产者服务业与工业之间的互动发展最融洽,中部次之。东部对生产者服务业的依赖程度最高,西部高于中部。全国生产者服务业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对其他行业拉动作用最大,同时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对国民经济的制约作用最强。东部地区综合技术服务业发展较强;中部地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区域国民经济发展拉动作用相对较大,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对其制约较强;西部地区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影响力系数高于西部平均水平,而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对其经济发展制约比较大。  相似文献   

13.
通常认为,由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沿海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可能大规模转移到中西部,然而这一状况并没有出现。本文首次利用企业网络招聘工资数据实证分析工资地区分布及其变动对沿海产业转移的影响,从劳动力成本的视角探索沿海产业难以向中西部转移的原因。回归结果显示:男性、技术工种、受过高等教育和沿海地区的工资显著高于基准组;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地区工资差距不大,而且中西部工资增长速度快于沿海地区,地区间工资差距趋于缩小。实证研究表明,当前地区劳动力成本差异并不能成为中西部吸引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依靠劳动力成本差异驱动的大规模产业转移尚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王博  张永忠  陈灵杉  姚星 《科研管理》2020,41(8):123-134
明晰城市绿色创新的驱动因素并识别不同因素的贡献程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2005-2016年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识别地级市层面的绿色专利数量,通过回归分解识别影响地区绿色创新水平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及其贡献度。本文发现:(1)我国的绿色创新水平呈现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东部地区整体发展迅猛,中西部地区相对缓慢,不同城市的绿色创新产出呈现两极分化。(2)不同地区影响绿色创新产出的因素存在差异性。东部地区创新投入要素对绿色创新产出的边际影响更为明显,中部地区绿色创新产出受到经济发展指标、创新投入要素和政府行为的联合影响,西部地区绿色创新产出呈现出政府行为主导的特征。(3)对于不同类型的绿色专利,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各类专利产出不平衡的主要因素,而创新投入的要素作为影响创新产出的直接因素对不同类型绿色创新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西部金融资本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金融资本流动性的加强,金融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的重要性日渐明显,而我国金融资本东西部发展十分不均,使得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本文用经济学中的帕累托理论模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金融资本配置的最优化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金融资本与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高于东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金融资本配置尚不合理,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本文推导了实现东西部金融资本配置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并从东西金融资本流动、提高西部金融资本积累水平及利用率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帕累托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1-2014年中国省域创新数据,对区域创新时空演进特征进行测度,并对制造业转移、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空间演进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2007年为分界,东部地区创新产出份额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变动特征,相应的中西部地区的创新产出份额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U”型变动特征,而此期间我国制造业则呈现以2004年为分界先向东部地区转移,后再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转移的时空特征。由制造业区域转移所引起的地区制造业份额的相对变动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创新产出方面的巨大差距。地区制造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研发资本投入、地区发展水平、技术市场活跃度对区域创新的影响较为显著。政策启示: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跨区域转移;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知识吸收能力,以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中的知识溢出。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协整关系的中国区域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模型的计量分析方法及协整检验理论,对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三个地区的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其关系是由经济增长到煤炭消费的单向关系;中部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既具有明显的双向长期因果关系又具有双向短期因果关系;西部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虽然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短期因果关系并不成立。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全国和各地区1986年~2004年间的经济增长、能源及煤炭消费水平的分析,认为各地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所以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机制等的影响;提出国家在相关经济政策和煤炭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时必须正视这一差异,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当务之急是要协调好煤炭(能源)与经济的发展关系,否则会加剧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  相似文献   

18.
缩小制造业智能化区域差异,已成为全面协调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基于技术经济范式视角构建制造业智能化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刻画空间分布,量化区域差异,检验收敛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存在同质性集聚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2)区域内差异是制造业智能化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东部区域贡献率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3)在考虑了技术创新投入、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因素后,区域间和各区域内部的制造业智能化差异将逐渐缩小,其中,人力资本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和东、西部区域内部差异,信息化水平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和中、西部区域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19.
周英 《未来与发展》2014,(1):97-101
农村城镇化是化解东西部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形势下,西部地区必将成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引擎。本文指出在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西部地区面临着产业结构、城市空间分布不合理,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步伐和效率,并提出化解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