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微信、微博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也逐渐的进入了微时代。在微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本文首先对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产生积极影响进行分析,然后探讨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QQ、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为同学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深入推进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新形势,也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研究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制定出适合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路径,推动了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互联网则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的有效凭借,文章基于此,首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继而探讨了构建"互联网+"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策略,包括注重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用、深入推进在线心理健康教育、突出社交软件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手机APP等。  相似文献   

4.
王庆 《科教文汇》2014,(24):9-10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各行各业呈现出了更多的新气象。“微博”的出现与发展将人们带入了“微文化”时代。“微文化”的开放性带给大学生的不仅是沟通上的方便、快捷,同时,还有各类思潮的文化冲击。这使得大学生对当前转型时期的各类社会问题产生了某些片面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树立。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结合“微文化”进行实质改革,以便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社会各方面的思想冲击进行正确的认识。文章基于“微文化”背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最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各大学院思想教育的重、难点。针对此问题,高校已开展了各项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心理所存在的问题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在新时期下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到培养素质形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阅  于巧娥 《科教文汇》2013,(25):183-18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最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各大学院思想教育的重、难点。针对此问题,高校已开展了各项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心理所存在的问题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在新时期下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到培养素质形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缺陷逐渐彰显,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多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此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受到了多方质疑。此外,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大学生面对就业竞争及人际交往时产生巨大压力,令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高校需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压力,并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以积极生活态度面对社会与人生,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此,本文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增强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认知与路径拓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20,(26)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课程,面对新时代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迎来了诸多变化,为满足时代发展,以及学生心理变化需求,高校需在全新视角变化下,加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本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对多学科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成败.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乐观.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也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社会悄然进入以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为代表的"微时代"。"微时代"以其短小、瞬时、互动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微时代"的到来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分析了"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契机和挑战,以期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张伟玲 《科教文汇》2014,(33):205-206
在我国高校建设的过程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展现出来,通过有效的高校心理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学习素质。心理教学重在师生之间的沟通协作,如果能找到合适有效的高校心理教育中师生协作与互动的途径,就会从根本上影响高校心理教育的教学价值和教学发展,而目前我国高校心理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本文就高校心理教育中师生协作与互动的途径做出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李俊茹 《科教文汇》2014,(4):187-189
目的:分析地方:校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问卷,对728名地方: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心理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占总数的65.385%;女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分显著低于男生;本科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分显著低于专科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分均显著低于理科生和艺术生。结论:地方:校应针对大学生的性别、学历、年级和学科等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从辅导员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出发,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特点,结合"红船精神",从六个方向提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更好地推进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刘建军 《科教文汇》2014,(4):185-186
心理压力无处不在,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更是常事。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有助于减少由心理压力引发的心理危机事件,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充分到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平衡心理压力。为了探讨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及其应对方式,以南国商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此次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顾勇峰 《科教文汇》2012,(5):151-152
"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青少年健康的高度重视。我们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义不容辞的。  相似文献   

16.
郝娜娜 《科教文汇》2020,(14):15-16
高校学生资助的本质是通过扶贫来扶智,目的是让"寒门学子"都有学可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中还存在精准资助难、心理关怀少、育人成效低等问题。资助育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高校资助工作需要把牢精准资助理念,立足育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多维度寻求资助途径,以期最大程度发挥"资助育人"的功效,有效促进"寒门学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在全国高校逐步铺开,高校基层党支部作为我党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战斗堡垒,其建设目标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践目标高度统一。高校基层党支部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原则,团结广大师生群众,把好“育人方向”、建好“育人队伍”、用好“育人平台”,发挥党建育人的重要作用,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8.
高勤  杨雨微  谢晗  沈蓓 《科教文汇》2020,(10):102-104
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更加注重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医学类独立学院的任务就是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实践能力更强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医学人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国家稳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也更加关注医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教育部要求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与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弥补医学生精神教育的短板,促进其健康发展。本文浅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调研了独立学院医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探讨了独立学院医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对策,为独立学院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搭建“工匠精神”平台。  相似文献   

19.
王艳 《科教文汇》2020,(11):12-13
在强化"三全育人"、重视"课程思政"的"大思政"背景下,笔者对高校后勤"服务思政"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以期健全和优化高校后勤服务这一重要的育人环节,构建一套比较完备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后勤服务中的"服务思政"体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杨海燕 《科教文汇》2020,(12):146-147
杜威的“沟通”思想缘于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生活、社会、学”渗透了强烈的沟通理念。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师生双方通过沟通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的目的。课堂上如果师生间沟通不畅,传道、授业、解惑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最棘手并亟待解决的是课堂问题行为。但在学生主体教育理念刚起步的中国,学生在教学中基本还处于被动学的地位,若把沟通效果的考察落实到学生的改变上不切合我国实际,也存在操作上的困难。本文通过对中小学有效教师与无效教师的课堂沟通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找到这两类教师课堂沟通差异的原因及策略,从提高教师沟通能力和专业素养入手,去降低中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