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分析,从研究年代、文献分布、学科分析等方面梳理了3大文化机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最后指出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急需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  相似文献   

2.
科学研究本身、科学建制及政策和研究文化,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当前,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增加的期望正在推动大学、科研机构、资助机构和出版商的角色、职能及互动关系发生深远的变化。为此,文章在回顾科学与政府关系的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科学组织化、学科融合、科学的开放性、科学的社会影响等变化,并获得相应的启示,以期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3.
自2002年起中国各地博物馆便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的公共文化职能由此也得到了更好发挥,基于此,文章就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并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了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等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管理策略,希望由此能够为相关博物馆带来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4.
杨桂荣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5):134-134,136
博物馆作为公众文化机构,不仅是一个研究、收藏文物的专业机构,也是一个面向社会的文化教育普及机构。教育服务于公众是博物馆主要的社会职能之一。但在服务于公众的同时,博物馆更要注重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注重"第二课堂"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周霞 《科协论坛》2010,(8):40-40
科技馆的基本社会职能就是通过其独特的展览、培训等活动,向全社会,特别是向青少年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它具有社会科技文化教育机构的性质,又有别于学校教育中的课堂教育及传统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那种“我说你听、我写你看”的“灌输式”教育方法。正因为科技馆教育活动的这些独特性,因而要求科技馆的讲解员实际上应是一些科技辅导老师,他们所承担的是一种教育任务。如何通过讲解员更好地发挥科技馆的教育功能?使他们成为沟过观众与展品的媒介,在此谈点实践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在这一期的“科学与文化”里,我们请了几位学者谈关于“科学传播”的问题。近几年来由于科学巨大的影响力,“科学传播”本身也开始为一些学者所关注和研究。今天许多中国的大学里设置了这一专业,北京大学的吴国盛先生认为他们开设“科学传播”与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现状,分析了东北石油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欧洲大部分国家在科学传播方面的努力和关注度正在上升,面向青少年人群的科学传播尤为如此;政府发起的旨在加强科学家与公众交流的活动很多,非政府参与者发起的活动数量也在增加;大学、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专业机构和私人组织在科技传播中发挥主要作用;传播形式不断更新,新参与科技传播的人员也在增多。对欧洲部分国家公众科技传播活动的基本趋势、特点和地区差异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是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科技博物馆与造型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同。本文仅以标识、建筑、展示和展品等不同视角,观察分析造型艺术在科技博物馆的实际应用与成功范例,并与大家探讨造型艺术在科技博物馆领域发展的方向与前景。  相似文献   

10.
王昕雨 《科教文汇》2014,(32):224-225
科技的发展和创新需要一定的人文环境,科技创新成果是探索者的智慧和人文环境的结晶。本文分析了阻碍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因素,论述了科技创新必须在特定人文环境中产生,并提出要进一步优化人文环境,超越功利主义科学观,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生性转化,融通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而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龚剑 《中国科技纵横》2014,(14):263-264
通过国外专家教授主持的有关科学诠释者、科技博物馆的核心功能与运行管理等各种主题的专业研讨培训,认真思考了博物馆的定义、科技博物馆的评估、切实提升员工素质、着力打造生动空间等诸多问题;通过对曼彻斯特博物馆营运工作的剖析,对科技博物馆的运行管理进行了探索,提出借鉴发达国家实行年报制度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民间科学应该成为我国科技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民科发展困难重重,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十分关注民科发展,两年前曾组织过专栏讨论。近来中央提出了在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这就为来自各行各业有更多原始创新性的民科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2005年首届全国民间科技研讨会在长沙的召开,2006年全国民间科技深圳论坛的召开,为今后我国民科的迅速发展,以及专业和民间两支科研力量优势的互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期的科学文化专栏,我们邀请对中国民科发展非常关注的一些专家学者一起探讨近年民科的现状、它今后的任务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2000-2009年国内科技论文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中国科学指标数据库的统计数据,对2000-2009年陕西省国内科技论文的总数、学科分布及引证情况、机构分布、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的总数进行了统计,并对各类论文在全国的排名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陕西省科技期刊发文量、被引量、篇均被引值作了统计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客观反映了目前陕西省科技论文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4.
陈乐生 《科研管理》2008,29(4):185-189
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加快,德国教育研究实力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提升德国教育研究机构的竞争力,德国政府对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实施国际科学评估,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改革,促进了德国教育研究事业发展。本文系统介绍了德国科学评估组织体系、科学评估原则及其程序、科学评估主要标准及评估实践经验,研究提出了德国科学评估经验对中国科技评估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PSAC)以其独特的运行机制、职能属性和政策成就,成为美国冷战时期科技政策史中的线索机构。本文对PSAC主导的科技政策以科学技术、科学伦理、科学价值三个维度进行成就评估,同时对PSAC的双重职能属性做政策价值取向的深入分析。时至今日,PSAC提供的科技政策咨询仍然具有现实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PSAC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若干结论,对当今中国科学咨询机构的建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对全球范围内主要国家和地区数据管理机构的建设情况展开调查,旨在为我国组建国家数据局的背景下探索我国数据管理机构的职能优化提供参照。[方法/过程]调查中国、欧盟、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5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管理机构,梳理与整合有关职能描述的文本内容与相关实践,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国家与地区数据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设计情况。[结果/结论]欧盟、英国和澳大利亚形成了相对明确的主导机构,职能侧重有所差异;美国以灵活的委员会形式推进工作;我国设置了行政力量相对充分的主导机构,更具全局性的职能设计,国家与地方可形成系统联动的组织架构。基于此,从厘清数据治理和管理职能指导机构设置、参考域外实践经验以充实机构职能内容、基于数据要素市场化导向扩展数据对象、以推动职能落实为目标优化机构设置思路4个方面提出优化我国数据管理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模式在系统性构建方面仍然存在部分薄弱环节,对各类科技计划产生的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工作造成阻碍,且目前学界对科学数据共享生态系统的研究尚较为匮乏。因此,从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分析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的具体内涵,根据相关机构、相关人员、政策法规、数据对象和基础设施等系统要素构成,分析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特征,发现其呈现全要素整体性、全流程协同性、全时空开放性和全制度调控性的特征;并通过梳理发达国家有关研究资助机构对科学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的主要政策和经验做法,分析指出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仍未全面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数据汇交工作,各有关机构尚未制定符合自身要求和特点的、专门的科学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办法,也尚未全面建立数据管理计划提交制度,此外还存在未全面开展科学数据的可信认证工作等问题。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优化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对策,包括强化全面开展科学数据汇交、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前端控制以及构建自主可控的科学数据可信认证标准等。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实证主义科学观将科学独立于政治之外,并预设了科学知识全人类共享的科学普遍主义,这为科学的国际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但这种科学观在当今国际科研合作中却受到了挑战。分析NASA科研"排华"事件可发现,美国政府采取了立法、财务等多种模式对科研合作进行管控与干预,以"国家安全"为名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崛起国进行遏制与封锁,为科技合作设置重重障碍。面对挑战,我们应增强对全球化时代科学政治化的自觉性,在参与科研合作时既合作又竞争,更要切实维护国家安全,通过自主创新增强国际合作中的科学话语权,真正打破西方国家在科技上对中国的限制和封锁。  相似文献   

19.
美国贝尔实验室是近现代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企业科技研发实验室,它在科技创新领域里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人才辈出.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文章探讨了贝尔实验室的软环境即科学文化环境,阐述了优秀的科学文化对企业科技研发创新的极大作用,并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杜绍洪 《科教文汇》2011,(30):97-97,174
本文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重庆交通大学的强势和优势专业,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分析、实践教学探索等方面提出了特色鲜明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发展途径,以期对其他工科院校的改革有一定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