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梨树凹鼻状构造位于富油凹陷——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东段,该区油层迭合性差,舍油高度较低,含油宽度较窄等特点,但综合地震、地质、试油、试采等资料研究分析认为该区仍具有较大的增储潜力。本文从构造特征、储层沉积特征、纵向上油层分布特征、平面上含油分布、油藏控制因素、油藏类型等几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徐明旺 《内江科技》2012,(6):134-135
Xg潜山含油厚度超过2300m,面对巨厚潜山油层,在潜山内幕构造、裂缝、多种岩性及储层识别基础上.综合运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等技术手段,采用直井、大斜度井、水平井、鱼骨井组合开发油藏思路,利用直井控制认识油层,利用大斜度井、水平井、鱼骨井纵向上分段部署,平面交错,纵向叠置实现油藏立体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3.
C66块位于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西段,其主力油层为沙三下砂砾岩体,油层具有油气藏埋藏深,岩性复杂,储层物性差的特点。本文在总结分析该区块的地层特征、储层物性以及试油试采特征的基础上,评价该块储层改造工艺和试油效果,对指导该区下步勘探开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立冷43断块区S1+2段油层分类标准,开展油层分类研究,优化部署,为冷43断块区S1+2段扩边部署奠定基础,从而达到油藏动用程度目的。需要对储层的含油性重新认识,通过对老区取心井岩心精细筛选、岩心精细观察,结合电性解释图版,重新落实油层电性标准,并结合试油、试采及生产数据,将油层按照电性标准分为三类,为实现冷43断块区S1+2段油层的有效动用及后续的方式转换等开发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地质研究基础,为实现整个区块的高效动用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5.
王文玲 《内江科技》2008,29(2):129-129
史100断块沙三段油藏为一深层异常高压低渗岩性油藏,开发中因油水井井况恶化导致注采井网不完善,加上注采井距较大,储量的控制和动用程度低,严重制约了油藏潜力的发挥。通过井网加密与综合调整,史100断块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日产油量由94t/d上升到258t/d,为同类油藏的调整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春光油田春10井区为典型的稠油油藏,目前采取蒸汽吞吐的方式进行开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暴露出较多问题。蒸汽吞吐生产效果受油藏地质特征、井参数、注采参数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应用统计法、灰色关联法、对比法、数模法等分析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而后对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统计法、灰色关联法在本区影响因素评价中不适用,综合对比法、数模法分析结果,认为影响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为油层厚度、水平段长度、水平段垂向位置、注汽干度。针对主控因素进行了数模及实验研究,得到了适合于春10井区油藏热采开采的最优化参数,为本区及同类油藏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内江科技》2015,(7):84-85
A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储层致密、物性差,电阻率测井表现油水阻值差别不大,甚至水层电阻率相对较高,造成油层识别困难。通过对20余口井岩心、测井、试油等资料进行分析,应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心物性分析手段,结合储层岩石学、沉积学理论进行分析,认为A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岩性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泥质含量高、孔隙结构复杂,残余较高束缚水饱和度是形成低阻储层的直接因素,放射性钾长石含量对低阻油藏的分布也有一定控制作用,钻井液侵入形成地层水矿化度增大造成油层电阻率下降。沉积微相在宏观上控制着相对低电阻率油藏分布,在河道侧翼,砂体较薄,泥质含量大,分选差,储层非均质性强,易形成低阻油藏。  相似文献   

8.
滑辉  胡新铭  郑双喜 《内江科技》2009,30(5):117-117
通过对渤南油田沙四段的开发现状、油藏地质特征、试油试采特征及渤南深层生储盖组合及油藏类型的深入分析总结.提出渤南油田沙四段下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21井区石炭系火成岩油藏的生产特征,指导下一步开发评价,进行地质分析、生产现状评价和综合对比,探讨产量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该区具有原始地层压力系数较低,自喷能力弱;天然裂缝沟通作用明显,但不影响投产效果;较大裂缝非主要储集空间且对压裂投产起到负面影响;返排特征差异性较大;大规模体积压裂提产效果较显著.结论认为油层厚度与累产油量呈正相关,射开裂缝厚度和储层岩性对油藏产量是重要影响因素;裂缝对初期产量贡献较大,长期稳产的基础在于基质油层的厚度;火山角砾岩储层物性最好,采油强度最高,凝灰岩、凝灰质砂岩次之.建议深化基础地质研究,精细化沉积岩相横纵向分布,探寻优势储层带;强化跟踪调整,侧钻、加深、调整注采井网及井别是最大程度降低开发风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情字井油田黑98区块储层孔渗低及东西向裂缝发育的地质特征,通过开展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为研究区油藏开发提供挖潜及调整的方向。在对研究区油层和储层情况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研究区以往的勘探和生产资料,以石油地质学、油藏工程、油田开发地质学、渗流力学及油层物理等学科理论为指导,对研究区油藏进行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分析研究。根据模拟成果,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对剩余油挖潜价值进行分区,作为油藏调整注水开发方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喻雅敏  文志刚 《科技通报》2019,35(1):37-41,48
鄂尔多斯盆地什社地区长3油层组自2003年以来相继发现了宁21、西90等浅层出油井点,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针对目前研究区长3油藏勘探程度较低,油藏控制因素复杂、油藏分布与剥蚀区之间关系尚不明确等问题,基于钻井、测井及试油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什社地区长3油藏分布特征与主控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什社地区长3各小层在纵向上油气富集程度有所差异,平面上连片性不好,其中长3_1油藏相对最为发育;研究区长3油藏类型多样,主要发育岩性油藏、构造-岩性油藏、构造油藏和地层不整合油藏;综合分析可知,什社地区长3油藏受控因素较多,不仅受古地貌、沉积相带、储层和小型鼻隆构造的控制,还与不整合有着密切关系,不整合既是油气快速运移的通道也可作为遮挡封堵油气。  相似文献   

12.
辽河油田冷41块为典型的边底水巨厚稠油油藏,主体区域主要通过直井开发,边部构造低部位油层由于厚度减薄和底水的影响,直井开发底水锥进快,开发效果不理想,边部一直无法有效动用。水平井通过扩大油层泄油面积来提高油产量,具有抑制底水锥进的作用。通过水平井开发和其规模化应用,有效动用了其边部底水油藏,为此类油藏的规模开发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底水油藏储量品位低,开发中含水上升快导致产量递减快,成为制约开发效果的瓶颈。本文从埕东油田馆陶7砂组底水油藏的开采特征入手,研究了底水油藏不同井型含水上升影响因素,并探索实施了控制含水上升产量递减的方法,结果表明钻井井身轨迹、油层有效厚度、隔夹层发育状况、射孔程度和采液强度等,对底水油藏的控水影响大。  相似文献   

14.
杨平  蒲玉国 《内江科技》2012,(4):159-160
据东营凹陷南斜坡丰富的钻探资料与多年勘探实践,系统总结了该区主要含油层段沙三段浊积岩油藏的沉积特征,建立了该层段浊积岩油藏的沉积模式;该模式认为沙三段浊积岩沉积类型可分为深湖环境下的复式浊积模式及半深湖环境下的远岸浊积模式,其中复式浊积模式研究程度较低,应是目前重点勘探的潜力类型。应用该模式,通过对樊142块沉积相、储渗体系等综合地质研究结果,及时开展滚动试油与储层评价等工作,取得了西扇电测解释4层4.6m干层井-樊142-1-5压裂试油初自喷日产油54.8t、电测未解释储层井-樊142-1-x6试油(后压裂)也获工业油流等显著的增储上产效果,探明储量"三级跳"目前达到440万吨,由此高效滚动勘探发现并探明该优质高产浊积油藏。总之,该研究成果对于东营凹陷等我国东部湖相区隐蔽岩性油藏滚动勘探领域的拓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燕 《内江科技》2012,(12):155+157
C274区块为低孔、低渗、低粘度构造岩性稀油油藏,运用多种方法计算区块的合理井网井距,并在此基础上部署了五套方案,应用数值模拟模型对各套方案的开发指标模拟计算、经济指标对比分析,最终优选出开发指标和经济指标均较好的方案,结合数值模拟研究及现场实际确定该区块油藏的合理井网井距。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埕岛老区井网不完善区储量控制程度低的问题,从注水井与采油井相互连通的有效厚度来评价储量控制程度,综合考虑油水井井位关系射开状况、油层类型、油水井间井距、开采时间等多种影响油水井间连通状况的因素,提出了提高储量控制程度对策,将埕岛油田老区井网不完善区储量控制程度由70%提高到88%以上。  相似文献   

17.
文昌油田存在大量的低阻油层,储层泥质含量较重,物性较差,岩石颗粒细,束缚水含量高,电阻率较围岩无明显异常,导致在低阻油层识别方面遇到很大的困难;文昌A油田的2井区已经测试证实为油层,但与其相邻的1井区既无测试也无生产资料,为有效确定其流体性质,在分析低阻油层测井响应的基础上,一方面,引进了电阻率重叠法、神经网络法、流体指标法、三水模型等方法,并参考地层岩性、含油性与气测显示等信息,来建立定性识别低阻油层的判别标准;另一方面,通过对比两个井区储层的四性关系特征,采用类比的方法,来进一步证实1井区储层的含油性,解释结果后经地层测试的证实,表明测井综合解释的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北部临江南地区,断裂带发育,沉积物源丰富。扶杨油层为重要储层,断块构造控制油藏的形成,成藏模式为顶生下储、侧向运移,异地成藏,油藏类型为构造一岩性油藏。为了准确识别该区河道砂体,本文在研究了扶杨油层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单井相、地震相、多属性分析,划分了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应用分频技术对沉积相带进行识别,并利用Geoprobe软件显示了河道砂平面分布。该技术经实践证明,对砂体识别的效果非常显著,为形成扶杨油层储层预测技术系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准确识别扶杨油层河道砂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王家民 《内江科技》2014,(6):63-63,60
纯17-1块为多薄层常规低渗透油藏老区,储层物性差异大,岩性复杂,注水开发以来仍具有较大调整挖潜的潜力。为此开展了两类油藏差异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形成纯17-1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技术政策界限。在此基础上,开展差异开发井网井距优化技术、Ⅰ类层特高温化学驱技术、Ⅱ类层差异储层改造技术研究,形成纯17-1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关键技术,从而形成低渗透油藏差异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0.
陈兆芳 《内江科技》2003,24(2):37-38
本文在深入了解典型注水开发油藏的地质特征、油层岩性、流体性命以及开采动态特点等基础上,结合研究问题的需要,建立了模式化的研究出发.并采用油藏精细致值模拟与动态监测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油层纵向水淹特征进行了研究与描述,对影响开发敏感策略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