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唐健雄  马梦瑶 《资源科学》2020,42(6):1188-1198
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新的趋势,研究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对推动工业旅游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中国31省市(不包括港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工业旅游示范点总体呈“东密西疏”的空间结构特征,与“胡焕庸线”高度吻合;②工业旅游示范点与城市群分布契合度较高,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依托的“多核心—群聚型”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③工业旅游示范点集聚程度较高的区域,其邻近区域的集聚程度亦较高,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相关程度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热点和冷点区由东部至西部呈“圈层”式分布,存在典型的“马太效应”;④工业发展水平、交通条件、资源禀赋与工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此外,政策因素、地方工业文化认同等也是导致工业旅游示范点存在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各省应借助跨省域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带的辐射能力,推进工业旅游跨区域、跨产业联动发展,形成工业旅游产业集群,促进工业旅游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伟  许淑婷  郭岫垚 《资源科学》2020,42(1):150-158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问题直接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度1997—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能源综合效率值,选取核密度估计方法等分析能源综合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能源综合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从时序变化来看,1997—2017年,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总体呈“高—低—高”的U型变化特征,其中1997—2003年总体呈降低趋势,2004—2010年迅速增长后于2009年下降,2011—2017年持续下降后于2015年上升。②从空间差异来看,黄河流域西部省份能源综合效率相对较低,中部省份能源综合效率受多重因素影响而上下波动,东部的山东省能源综合效率优势显著。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地区能源综合效率由非均衡逐渐向均衡转变。③能源综合效率驱动因子解释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财政分权、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对外开放程度,黄河流域省份地方财政支出的扩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结构的升级、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共同驱动能源综合效率提高。应充分发挥黄河流域地区比较优势,在各项政策指导下加强流域内协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三区十群47个重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情况下构建资源投入—环境治理两阶段工业生产治理模型,采用网络超效率EBM模型测度2016年各城市工业生态绿色发展水平,即工业生产效率、环境治理效率及工业综合生态效率。研究结果显示:三区十群工业生态绿色发展水平、能源经济投入产出效率、污染治理效率及综合生态效率十分不均衡,整体来看,东南沿海城市群工业生态绿色发展水平较高,阶段效率及整体工业生态效率相对较优,西北内陆城市群较低。本文依据各城市群生态效率特征对其生态经济绿色健康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工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基础和前提。在界定工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了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8年至2019年我国内地30个省份(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时序演变来看,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总体依然处于中低水平;第二,从空间格局来看,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减弱的特征;第三,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分维度指数来看,开放发展指数得分最高,创新发展指数得分最低。我国应以创新驱动力为核心,提升改革动力、开放动力和需求动力,朝着智能化和绿色化的生产方式发展,产品模式向高端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不断加强工业品牌建设,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提升物流产业效率为切入点,运用DEA-BCC、DEA-Malmquist生产力指数以及VAR模型,对长三角、辽中南、武汉和成渝4个能够客观反映东北、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城市群物流业发展水平差异的代表性城市群物流产业运作效率及联动效率加以实证分析,据此从优化外部环境、加快企业创新、促进联动发展等方面提出中国城市群物流产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绿色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及收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测度我国各地区1996~2014年绿色技术效率,并分析其地区差异,引入空间计量技术研究绿色技术效率的收敛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技术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呈缓慢上升趋势,区域特征表现为东高西低,三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中部、西部及全国范围内绿色技术效率水平不存在β绝对收敛,经济发展水平、R&D投入、科技进步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能源强度对各区域绿色技术效率的收敛有显著影响,剔除这些变量的影响,东部、中部、西部及全国范围内的绿色技术效率的增长随时间趋于收敛.  相似文献   

7.
针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在动力机制、评判标准和研究视角上的不足,为促进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在界定其内涵的基础上,阐释包括内在动力(创新动力和改革动力)和外在动力(开放动力和需求动力)的工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及三大区域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第一,从时序演变来看,30个省份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总体依然处于中低水平;第二,从空间格局来看,区域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水平依次减弱的特征;第三,从分维度指数来看,开放发展指数得分最高,创新发展指数得分最低。为此,提出我国应以创新驱动力为核心,提升改革动力、开放动力和需求动力,朝着智能化和绿色化的生产方式发展,产品模式向高端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不断加强工业品牌建设,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辉  师诺  武玲玲  张大伟 《资源科学》2020,42(1):115-126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有必要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两大方面,包含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环境状况和生态状况5个维度,构建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黄河流域9省区2008—2017年的数据,运用熵权法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基本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但差距逐年变小;各省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08—2010年基本保持平稳,2011—2017年持续增长,且在2016年增速明显;黄河流域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在2008—2010年小幅波动,2011年起上升明显;10年间5个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据此,本文对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给出了具体建议:①借助政策红利叠加效应,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扩大黄河流域整体对外开放水平。②西部各省区在重点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要素禀赋,发展特色产业。③山东省和河南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山西省和甘肃省民生改善工作亟待加强;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要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省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伟  彭建超  吴群 《资源科学》2014,36(10):2046-2056
本文在界定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内涵基础上,利用单要素DEA方法、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方法,系统研究了2001-2011年我国各省份及不同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与变化特征,检验了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企业所有制结构、工业资本构成与企业规模、工业研发投入等因素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各省份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更高,广东和天津处于前两位;2在研究时段内高效率省份逐渐向东南沿海集中,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各省份效率水平逐渐趋同;3东部和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逐渐缩小,并且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大于工业用地配置的不均衡;4我国各省份间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及外商投资比重的增大能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作用,国有企业比重的提高会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产生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选取黄河流域42个城市为样本区域,探讨两系统耦合机理的基础上对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进行综合水平评价,按照城市耦合协调度对42个城市进行城市群聚类,考察各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差异.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城市群经济与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不高,其中上游除内蒙古以外的其它省区城市创新与发展协调水平较低;中游各市经济与发展协调水平较低;下游河南省各市经济与创新协调水平相对较高,但城市之间差距较大,山东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创新发展水平较低.提出黄河上、中、下游城市群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为黄河流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岳立  薛丹 《资源科学》2020,42(12):2274-2284
黄河流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基于2005—2017年黄河流域沿线5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Super-SBM模型测算流域内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构建Tobit模型,实证分析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全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上游最高,下游次之,中游最低,效率高值集中在西宁、郑州、西安、太原等省会中心城市和中卫、武威、鄂尔多斯等地区中心城市。②从Tobit回归结果来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显著促进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城镇化对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曲线关系,外资利用和科技水平对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有负向影响,环境规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不明显。③从各影响因素作用的区域异质性来看,科技水平和外资利用对上游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对中游的影响有限,而产业结构升级对中游的绿色发展效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外资利用对下游的影响不显著。本文对提升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水平、助推该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军  车帅 《资源科学》2022,44(4):780-795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下重大的国家发展战略,作为新型经济形态的数字经济能否助推黄河流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有待探究的重要议题。鉴于此,运用内生增长数理模型厘清数字经济作用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并构建流域内城市的数字经济指数和水资源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基于2011—2018年流域内沿线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提升作用及传导路径。结果表明:①全流域内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非资源型城市的提升效果相较资源型城市更佳。②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效应具有边际报酬后发递增优势,上游、中游城市相较于下游城市更为显著。③数字经济的作用效果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呈现“倒U型”特征,中等城市是未来发展数字经济的重点所在。④产业结构高度化、技术创新、技术效率是数字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传导路径,产业结构合理化则是重要的潜在作用渠道,分维度的互联网发展和普惠金融呈现一致的趋同效应。本文的政策启示是:要充分认识城市性质、城市区位以及城市规模的差异化影响,因地制宜强化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红利效应;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浪潮,助推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为黄河流域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半数以上城市是资源型城市,该类型城市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对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环境治理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门限模型、熵值法等方法,基于资源禀赋分异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进行类型划分,解析资源禀赋、环境规制和产业路径创造交互作用关系,归纳高、中、低等级资源禀赋下环境规制对产业路径创造的影响机制,进而针对不同等级资源禀赋条件下资源型城市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议。结果表明:2003—2016年,黄河流域城市环境规制水平增长显著,且地区差距不断缩小,总体呈现上、中、下游逐级递增态势;2003—2013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产业路径创造水平提升明显,但地区差异显著;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下,环境规制对资源类和非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的影响机制具有显著差异。为此,环境政策的制定和选择要考虑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和经济发展对资源行业的依赖程度,科学设计精细化的环境政策,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对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与核心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永春  穆焱杰  张薇 《资源科学》2020,42(3):409-423
黄河流域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到后期的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起飞发展阶段,大体处于集聚功能大于扩散效应的“虹吸效应”阶段和区内发展的激烈竞争时期。高质量的中/高速经济增长是黄河流域现代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大致梳理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其理论演变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及其核心策略。域内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表现为农业发展的多样性和脆弱性,流域经济联系的松散性,经济发展阶段性及其内部差异性的约束,外部投资和产业转移等动力不足的约束等。这决定了流域高质量发展必表现为长期性、多样性、竞争性、协同性甚至区域化的倾向。因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探索“弯道超车”的核心策略:①在智能社会和全球化浪潮中,谋高质量增长,即持续探寻域内适合国家需求和地方特色的新型产业转型发展模式,建构适合各地方的特色化产业集群/产业链,提升综合竞争力;②探寻同质前提下的协同新模式,谋划流域协同和寻求特色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包括适合各地的人口城镇化策略和城乡统筹模式,尤其是基于土地流转的乡村人口向河谷/川地/盆地、平原、城镇的持续迁移路径,提高劳动生产率,关注水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③实施“中心突破”的体制,寻求中心带动的流域空间重构,推动中心城市和城镇群的健康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一个至少20~30年的长期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术界对黄河流域发展效率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黄河流域经济和创新效率及其子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研究较少,为此,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效率的“生态-经济-创新”三维分析框架,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分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效率的演变趋势,同时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进行耦合协调分析。结果发现:九省区生态效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经济效率和创新效率呈增长态势,高质量发展效率耦合协调度处于较低水平,生态、经济和创新系统间整体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状态。据此,提出采取在黄河流域分段采取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强化市场化资源配置、突出创新引领作用以及各省区间优化联动协调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深入探究其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效率提升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首先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黄河流域9省区生态效率,着重考察水污染与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其次应用扩展的耦合模型研究9省区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并根据耦合特征对9省区进行多重分类,设计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升级的耦合路径;最后从耦合协调空间重心视角出发研究其迁移路径.研究发现:9省区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水平总体不高,空间上呈现从西南向东北递增的态势,地区间差异较为显著;地区间耦合协调水平呈阶梯化,在时序上表现为"U"型特征,在2010年左右出现拐点,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相契合;2011年之后耦合协调重心持续向南转移,表明黄河流域南部地区在"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有较好的协调发展表现.最后提出兼顾合理化和高级化同步平稳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治理坚持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及做好全局统筹规划、重点突出,促进协同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马丽  田华征  康蕾 《资源科学》2020,42(1):137-149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的“能源流域”,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统筹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黄河流域能矿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胁迫耦合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技术,从生态本底的脆弱程度、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空间胁迫性以及对重要生态环境因子的胁迫程度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胁迫特征及空间分布,将黄河流域46个矿区城市划分为本底胁迫、生态功能胁迫、开发胁迫、本底+开发胁迫、开发+生态功能胁迫、本底+生态功能胁迫、全面胁迫和无胁迫8种不同类型区,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管控路径:①空间管控:严格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尤其是控制矿区的开发边界;②强度管控:针对于生态本底脆弱的地区,强度和总体开发规模的管控要兼而并举;③开发方式管控:注重能矿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在空间上要注重集中建设,宜矿则矿、宜工则工、宜聚则聚。  相似文献   

18.
马军旗  乐章 《资源科学》2021,43(11):2277-2288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本文使用2007—2018年全国流域重点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水环境治理效应及其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了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效果,且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呈现出显著的长期治污效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机制分析表明,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发挥了显著的制度激励效应,通过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投资,降低工业废水排放,改善了黄河流域水污染状况。③从空间角度而言,与黄河流域中上游城市相比,生态补偿政策对下游城市水环境治理产生了更为显著的影响。据此,从健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重视中上游地区生态转移支付、建立多元主体联防联治水污染治理体系等角度提出改善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