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驱动因素和机理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资源枯竭城市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能源支持,随着资源逐渐衰减等原因,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地区"。2008年以来,国家开始选择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作为转型试点,运用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转型工作。文章通过对资源枯竭城市的实地调研,结合数据分析对当前资源枯竭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宏观环境变动使得城市发展波动增大、东北地区的城市转型步伐明显变缓、独立工矿区和森工型城市是转型中的难点城市。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衡量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主要驱动因素,发现对转型成效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再就业促进活动、国家财力与政策支持及棚户区改造,但再就业培训体系与产业发展等匹配度低、地方资金投入方向与国家导向偏差、棚户区搬迁改造与居民能力不匹配等原因阻碍了各领域转型工作的有效推进。基于以上分析,文章提出继续加大中央财力支持、完善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政策、推进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建立资源枯竭城市棚户区改造基金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自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冶市积极推进产业转型。近年来,在取得一系列产业转型成果的同时,随着产业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现有劳动力资源供给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质量及结构的矛盾凸显。下岗、失业与就业问题并存。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基于产业转型的理论基础,重点从产业转型的角度来分析资源枯竭对大冶劳动就业所造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很多自然环境都面临枯竭,在这个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资源型城市的生态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也成为目前城市转型的主流方向。资源型城市的生态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经济、生态与资源等多个领域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就主要针对资源型城市生态转型与可可续发展的相关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众多资源型城市发展很难跳出"成也资源、败也资源"规律,因此,如何保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动力是一项重要课题。如果把握时机引导城市发展的全面转型,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因资源枯竭而呈现"矿竭城衰"的结局。本文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视角分析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以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河南焦作为例,利用灰色理论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焦作市已从传统的依赖煤炭的矿业城市,转向以铝业和旅游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和旅游型城市。  相似文献   

6.
根据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由建设、繁荣到衰退,再到转型从而振兴或衰亡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注定要经历的过程.所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是备受关注的难题,如何寻找新出路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的重要问题.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分析了其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及就业现状,探讨了其劳动力就业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以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河南焦作为例,利用灰色理论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焦作市已从传统的依赖煤炭的矿业城市,转向以铝业和旅游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和旅游型城市。  相似文献   

8.
李江苏  孙威  余建辉 《资源科学》2020,42(12):2285-2299
黄河流域是中国生态脆弱性较典型的国土空间范围,流域内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差异大,研究两者三生空间的演变与区域差异,对认知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状况很重要。在三生空间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自相关、泰尔指数,测度了流域内两类城市三生空间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①两类城市三生空间均变化较大,生活空间上升显著,资源型城市生态空间被生活、生产空间挤压的时段更长;非资源型城市生产空间被生活、生态空间挤压的时段更长。②两类城市三生空间具有空间聚集特征,三生空间的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较稳定。③对于影响两类城市三生空间区域差异的要素(经济和人口)而言,经济发展更易扰动三生空间变化。在经济和人口要素的影响下,非资源型城市三生空间的区域差异较大,而资源型城市的区域差异较小,其可能的原因与非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多样而资源型城市相对单一有关。黄河流域所有城市三生空间的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两类城市内部。资源型城市生产、生态空间的区域差异,以及非资源型城市生活空间的区域差异,对黄河流域所有城市三生空间的区域差异产生主要影响。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管控与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绿色经济效率评价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质量提升和经济转型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SBM-Undesirable和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对中国北方干旱区20个资源型城市2006—2016年静态效率、动态效率进行测度。并借助城市发展周期、主导资源类型分类特征以及动态变化视角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和特征规律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静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0.932),且城市间效率值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其中吕梁、延安和庆阳等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②按照主导资源类型划分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石油类(0.995)>综合类(0.958)>金属类(0.908)>煤炭类(0.904)规律特征,金属类城市和煤炭类城市变化趋势相似且都处于较低状态;依据城市发展周期划分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成长型(0.978)>再生型(0.945)>成熟型(0.920)>衰退型(0.882)的规律特征,衰退型城市绿色发展明显滞后。③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动态效率总体处于增长状态,在2006-2016年整个时期呈现出“逐步上升—快速上升—缓慢上升”的变化规律。④根据ML指数将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增长型和波动增长型城市占比为65%。大同、包头和白银等城市动态效率值较高,绿色经济的增长速度较快。整体上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统筹管理下,绿色发展水平正逐步得到改善提升。  相似文献   

10.
资源枯竭型城市曾经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了极大力量,但是随着资源的开采,这些城市面临资源严重枯竭、下岗失业人群多、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环境恶化等问题。文章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历史补偿机制的基本内涵,并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从设立发展接替产业专项基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保障再就业专项基金,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实施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移战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建设园林化资源城市等方面构建资源枯竭型城市历史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止2009年,我国已有44个城市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其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主体产业衰退、失业及贫困人口较多等方面的困境。本文在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生的原因和面临的困境进行较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扶持和立法保障两方面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司增绰  曹露玉 《科研管理》2022,43(5):113-120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国家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整体看高新区设立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据高新区所属地城市发展水平、城市所在地区和高新区自身所处生长周期不同,进行了异质性检验,发现二线及以下城市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显著,一线城市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没有显著影响;中部地区城市高新区设立能够有效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东部和西部地区城市高新区设立不显著;初创期和发展期高新区设立有效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成熟期的效果不显著。因此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因地制宜加强高新区质量建设,提升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能仅依赖高新区政策,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胡春生  莫秀蓉 《资源科学》2016,38(12):2338-2347
资源型城市与其他类型城市间的经济差距是中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十三五”时期“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目标需要攻坚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经济收敛的角度对1999-2013年间69个资源型城市与135个其他城市的经济差距进行了考察,发现资源型城市收敛更快,二者差距正在缩小。进一步地,对资源型城市经济收敛的结构分解表明,资源型城市间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主要表现为:①西部资源型城市和衰退型资源城市整体经济的收敛速度更快;②成长型资源城市除二产外,其他产业未收敛;③成熟型资源城市的二产收敛速度较低;④不含东北三省数据,东部资源型城市经济收敛速度依然最高;⑤近年来,一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收敛趋势有所放缓。最后,本文指出,当前国家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达地区在突破瓶颈后,将开辟出新的增长路径。这种情况下,资源型城市必须跟上转型浪潮,以防止艰难缩小的经济差距再次拉大。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转型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方向和不同区域增长理论的特点,确定了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不同阶段应采用的区域增长理论,对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具体实施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澳门创业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有序地研究及了解地区的创业活动及创业效率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澳门近年经济腾飞,2007年本地生产总值实质增长率接近27.3%。良好的经济发展实在是澳门特区的一个令人鼓舞的奇迹。在经济急速的发展过程中,被较多研究忽略的城市创业环境是怎样呢?创业活动的水平与其它国内城市的差异如何?这些问题正是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资源型城市曾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目前却成为区域发展中各方面矛盾集中凸显的问题地区。加快经济转型是促使资源型城市尽早摆脱困境的关键,正确选择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总结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基本模式,针对城市的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论述了选择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路径的主要思路,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支撑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智慧城市六个建设领域发展水平角度出发,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智慧城市六个建设领域相对发展水平的关联度,在关联度的基础上对各个建设领域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三类不同发展水平的建设领域。研究结果有效的揭示我国智慧城市各领域建设存在不平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吴春华  胡远满  黄培泉  刘淼  任东风 《资源科学》2013,35(12):2405-2411
阜新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矿产资源枯竭后有很多的“后遗症”,如沉陷、坍塌等地质灾害频现。综合考虑阜新市当前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稳定等因素去确定城市的扩展及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规划尤为重要。本文以阜新资源型城市为例,基于最小阻力模型对其城市及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进行研究,为其转型发展在用地选择上提供理论依据及决策支持。通过对资源型城市及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分析,从交通设施、矿产资源、地形地貌、土壤土质、灾害防治、土地利用类型及水体6个方面对阜新市城市与农村居民点发展建立阻力面,通过栅格计算得出阜新城市及农村居民点发展的综合阻力面。利用ArcGIS提取阜新市584个农村居民点的阻力值,对其发展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阜新市的农村居民点中有40个需要优先整治,主要集中在阜蒙县与主城区南部及东南方向相邻地区;重点发展地区主要位于阜蒙县与主城区北部相邻的农村居民点及阜蒙县东部地区的居民点。利用ArcGIS下的空间分析工具,计算阜新市城市用地扩张累积阻力面,得出适宜城市发展的区域,并通过城市发展的辐射通道,得出城市扩展的适宜方向及战略点为阜新市的大固本镇和东梁镇与伊吗图镇交界处附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03-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手工搜集各地级市每年的专利授权数衡量区域创新质量,借鉴物理学中耦合协调度原理计算产城融合度,实证分析了产城融合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产城融合度的提高能够显著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但其创新效应会随产城融合度和创新水平的提高而呈显著边际递减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产城融合的创新效应存在“区域”和“路径”两方面的异质性:产城融合能够显著提高西部地区城市的创新水平,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影响则相对较小;相较于“先产后城”的城镇化路径,“先城后产”路径下的产城融合对区域创新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最后,本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中间机制发现,产城融合能从“人本导向”、“产业变迁”及“功能匹配”三条路径影响区域创新水平。本文对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使得城市之间的各类联系日益增多,要实现城市的智慧发展,不能仅关注城市内部的创新,也要重视其在整体网络中的表现。在城市网络理论视域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将智慧城市在城市网络中的位置与作用定义为其外部智慧性,并以2016年中国193个试点智能城市为样本,利用主要企业总部-分公司布址数据构建智慧城市网络,探究智慧城市的外部智慧性对其内部智慧性绩效评估的影响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在网络中的点入度、点出度、结构洞与互惠性等属性均对其内部智慧性的评估结果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新兴智慧城市要提升综合竞争力,应该识别自身的网络定位,增强与其他城市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内外联动,实现智慧城市发展的各项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