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机制与限度——“支教”模式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央及各地政府旨在通过“支教”方式解决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探索出了多种支教模式。不同支教模式为解决农村教师资源短缺,尤其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短缺等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分析不同支教模式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机制及其限度,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具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2.
1997年以来,忻州师范学院在农村中小学大规模实施实习支教,取得了大学生欢迎、受援学校获益,地方政府支持的多赢效果,探索出一条深化师范院校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新路.2007年底,学院承担了教育部、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项目(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本文回顾忻州师院长期大规模实习支教的改革实践,探讨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理论基础、实施关键环节和需要继续完善的内外部环境,以期为以实习支教为核心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推进国内教师教育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9月7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指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加强和充实农村师资力量。首先,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做出部署。《意见》下发以来,各地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组织大中城市教师支教、县域内城镇教师定期支教、组织高校毕业生支教、师范生实习支教、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教活动等积极措施,并制定出台了相关保障政策。目前此项工作呈现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4.
支教实习模式及其实践反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支教实习是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既是对贫困地区教育师资有效的支援模式,也是高师实习制度的重要改革。支教实习的重点是对贫困地区教育支援合格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比较适合师资缺乏的农村中小学,在实施中要注意对高师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  相似文献   

5.
瞿德良 《江苏教育》2007,(21):60-61
近年来,各地把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江苏省“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将从2007年开始到2010年底,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遴选千所优质学校、万名骨干教师,与苏北农桩千所薄弱学校实行“校对校”结对帮扶、对口支教。目前,全省1000所中小学对口支教工作积极开展,3000余名城镇教师分赴农村学校开展支教工作。 为此我们将在“讲述”栏目中新开设“我的支教故事”,以“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为背景,力求全景展示广大支教老师工作、生活的具体情况及大家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并为大家搭建起展示、沟通、交流的平台,引导并带动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和参与农村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分布的城乡差距,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因此,要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大力改善并提高师资水平.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就是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红瑶地区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城镇教师支教与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城镇教师支教存在的问题;城镇教师支教走持续发展轨道等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响应国家推动东西部学校对口支援的号召,支援西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宜春市实验小学积极行动,作为中国西部教育的顾问单位与贵州省剑河南加小学缔结了对口支援学校.2009年5月9日,首批学校支教西部的志愿教师队伍怀着满腔的热情,踏上了赴西部支教的路程.  相似文献   

8.
和平县教育局为推进全县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师交流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去年开始实施了“城镇支援农村、超编支援缺编、强校支援弱校”的支教工程。一直以来,和平县城镇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校际之间、区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镇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紧缺,教师结构不配套、队伍不够稳定,教学质量相对偏低。针对这些问题,县教育局按照“城镇支援农村、超编支援缺编、强校支援弱校”的原则,从去年秋季起,在教育系统开展支教活动,采取组织安排与个人…  相似文献   

9.
弹指一挥间,柳州市支教工作已走过了9年的历程,支教工作从初期的从机关派干部和从学校巾选送优秀教师下到农村学校,支援贫困地区的教育,改变当地薄弱学校的面貌,发展到较发达地区的城市先进学校对口支援贫困地区的薄弱学校的“教育对口支援”工程,直至目前在实施的区内经济发达县对口支援“两基”攻坚县的“县对县”对口支援工作;柳州市支教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每一年,每位支教队员都勇敢地接过支教接力棒,他们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地奋战在支教第一线,  相似文献   

10.
曾思娜 《广西教育》2023,(13):14-16+27
本文以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教育集团为例,分析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探索构建党建引领教师队伍建设的“126”模式,即建立1套师资队伍管理制度,以党建引领促师德建设、促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2个抓手,通过师德讲堂、青蓝工程、大教研、跨校区结对帮扶、支教、名师引领等6种途径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教育是国家治理理念与目标的重要传导途径,发展农村教育是实施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面向乡村“善治”目标,新时代农村教育发展应面向乡村社会致力于优化人心、生产秩序和生成能力。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悬浮”状态,如机构上移、“农教互离”以及教师角色变化,严重限制了其乡村社会治理功能的发挥。因此,农村教育应选择“教治”融合、“校地”融合、“教产”融合与“四教”融合的路径,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改善乡村社会治理生态,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特殊素养"是指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为适应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独特对象、独特文化背景和独特目标实现的特殊性要求所具备的除一般素养外的素养。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特殊素养亦是其从事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所需要的内在禀赋与外在行为的融合。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特殊素养对于促进乡村少年儿童成长及发展、教师专业提升与知识资本养成、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及内涵式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为适应民族地区文化多元及教育需求多样等特征,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之特殊素养需要树立"本土化"培养立场,具体实践路径包括:构建本土课程体系目标、将本土文化融入课程、丰富本土课程资源、拓展课程本土实践形式、开展本土教育情怀实践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13.
经济落后,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人才匮乏,人口素质低下,严重束缚着贫困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其根子在教育,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加强乡土教材建设,加大政府统筹教育的力度,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克服教育脱离实际,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多形式、多层次、因地制宜办学、使农村教育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劳动素质为根本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教育的整体效益,形成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美国农村社区基础教育现状与改革方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美国农村社区的公立学校及其学生分别占美国公立学校及其学生总数的31.3%和21%,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美国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由于以往美国社会、政府关注不够和教育投资不足,致使美国农村社区的教育环境、条件和质量严重恶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与社区、学校和相关利益团体一起开始改善农村社区和学区的发展条件.他们设立"农村教育成就项目",增加农村教育专项投入,全面统整农村社区和学校,对推动农村社区的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 "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公平、公民素质的提高等有着重要意义.山东省胶南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形成了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一体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成人教育一盘棋、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一起抓的新农村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成立西山万寿宫地方整理处。在4年多的时间中,对以西山万寿宫为中心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多方面的民众教育和乡村改进工作,对于刷新当地农村面貌、促进当地农村社会进步,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改进农村的实验,既源于地方主政者熊式辉的个人意志,也是对当时全国如火如荼进行中的乡村建设运动浪潮的回应,是当地农村现代化的早期全面尝试。其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乃至农村现代化的继续进行都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家权力的下沉构成了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在有限的国家能力的制约下,地方社会的支持和介入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传统的地方士绅群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一方面国家以地方士绅及相关的机构为中介连接起国家和地方社会,双方在相互合作中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双轨政治”的僵化,官、绅、民之间关系的异化导致了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冲突,并极大地制约了这一时期农村教育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孙刚成教授新著《乡村学校的困境与突围》以乡村学校的存在现状为中心,针对当下乡村教育的功利化、乡村文明的凋零化、乡村学校的消逝,经由实证调查和数据分析逐步展开,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生态性、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学校发展模式。该书强调以乡土文明、乡土资源和本土化变革来重建乡村学校,最终回到乡村学生本身,回到“人的发展”这一主体性,以此为发展旨归探寻乡村学校及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发展与变革。即从乡村学生和学校的本体价值探寻出发,以乡村学校存在的价值和乡土文明、乡土资源的重要意义为着力点,探寻乡村学校的突围之道。提出让乡村学校的教育回归教育主体,充分发展学生的精神生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等符合乡村学校发展本体性规律的观点,为乡村学校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道路。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教育的振兴。城镇化浪潮下的乡村教育面临诸多困境:教学内容缺乏乡土元素,乡村学生与乡村生活渐行渐远;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淡漠,乡土资源与学校教育日益疏远;学校管理模式城市化,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明显隔膜。传统耕读教育在新时期具有多重意蕴:劳动教育功能,创新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全面育人功能,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方联动力量,连通古今联动家庭学校社会。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耕读教育作用的路径:深入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的耕读教学元素;搭建多层次、多形式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创建生动、活泼的耕读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20.
乡村教育运动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场社会改良运动。乡村教育立足于乡村生活,以改良农村现状,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为目的。乡村教育的内容多与乡土紧密结合,所使用的教材多为乡土教材。近代河南乡村教育运动主要有王拱璧的新村教育,其教育内容体现为新村自治与农事农俗;省立民众师范院的教育多以民生教育为主;百泉乡村师范学院的教学多以乡土活动为主;省立教育实验区的乡土教材多以乡土调查和民众读物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