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7页。教学目标: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通过认一认、摸一摸、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2.结合真实情境经历估测和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度量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量感。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浓厚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找规律例1~例3。教学目标1.通过生动活泼的场景情境,学生感受并初步认识生活中一些事物和某些图形中隐含的简单的排列规律,经历寻找简单规律的过程。2.通过猜一猜、涂一涂、画一画、说一说等寻找简单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比较、概括、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直观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等学习过程,探索发现用小棒摆图形中的规律,进一步体会探索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和运用。2.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语言表达能力。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探索规律的兴趣和能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唤醒经验。  相似文献   

4.
施庆伟 《考试周刊》2013,(69):68-69
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的《画正方形》,为之折服,认为是"沉稳、淡定、睿智"的一种艺术享受,充满"数学的魅力". 一、层层递进:让学生历经学习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与态度.在《画正方形》这节课上,刘老师通过"三画一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三画"就是:一是在方格纸上画一个任意面积的正方形且四个顶点必须都在方格子的交叉点上,学生驾轻熟旧,虽大小不一(最大的只能画出面积是36的正方形),但都是横平竖直的正方形跃现于方格纸上,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相机板书:13=1,2=4,32=9,4=16,5=25,6=36;二是在同样的方格纸上画一个正方形,并且四个顶点必须都在方格子的交叉点上,但面积不能是1、4、9、16、25、36的正方形.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级下册第88页"认识角"。【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2.通过找一找、认一认、做一做、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并感受角的大小的关系。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比较角的大小。【教具学具】CAI课件、三角板、角(2个)、圆形纸、连接  相似文献   

6.
通过画一画、摆一摆、连一连等形式,通过观察、分析等途径,不仅能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而且知道如何全面有序、简捷地去思考问题。画、摆、连、观察等这些具体可操作的技能是学生学习数学,包括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可依凭的"通法"。  相似文献   

7.
薛艳  王丽梅  马中华 《辽宁教育》2011,(12):58-61,3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6页倍的认识例2一例3。 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生动活泼的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等直观活动,使学生建立“一个数的几倍”的表象,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107页。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探索"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情况,理解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与变化规律。2.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经历观察、比较、发现、概括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感悟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3~75页。教学目标:1.通过看绘本、讲故事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古人计数的方法,产生学习需求,初步体会十进制。2.通过"摆小俸"活动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1个十",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进一步体会十进制。3.通过游戏"给数找家"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初步的...  相似文献   

10.
案例一:被冷落的规律。在“找规律”教学的练习中.教师设计安排了许多活动。(1)摆一摆.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形体。(2)找一找,找出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3)演一演,设计一组有规律的动作。(4)画一画.画出你喜欢的有规律的图形,课堂热热闹闹,富有生机。课尾,教师让学生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的学生说做游戏很好玩,有的学生说堆摆学具很有意思,还有的说画了一匹好神气的斑马……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北师大实验教材第四册 P64-6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练习; 2.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直观认识角,能比较角的大小; 3.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2.
作文是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生应该写出自己深切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而在学生的实际写作中,不少学生为写作文而作文,论点一旦确立,几个论据一摆,一篇文章便搞定,不见观察和思考。语言...  相似文献   

13.
黄秋英 《陕西教育》2011,(10):60-60,5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28~P31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3.通过“估一估”“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培养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9~80页。教学目标: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通过找一找、圈一圈、围一围、辨一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抽象的能力。3.感受四边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6.
周辉霞 《成才之路》2014,(20):36-36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很抽象,比如“倍”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下面我借助自己执教的课例“倍的认识”,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思想。一、在操作、观察、演示中,初步感知“倍”的模型 本节课共有三次操作。第一次学具操作:用学具把王丁和李飞的贝壳数摆出来。学生操作学具,交流展示摆法。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和学生讨论比较“个数”时,自然渗透了“对应”的思想,让学生摆学具要注意“一一对应”。这就在倍的建模上成功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次学具操作:请你再动手摆一摆学具,看谁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教师在学生展示时追问:为什么要3个3个地摆?是根据谁的只数摆的?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数量,沟通了“同样多”和“标准量”的联系。第三次学具操作:王丁把贝壳送给朋友一只。王丁现在有2只贝壳,那么李飞现在的贝壳数还是王丁的2倍吗?引导学生再摆一摆,摆的时候先想一想,根据谁的只数来摆?要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摆?学生摆后展示交流,追问:为什么要2个2个地摆?并配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和倍交上“朋友”。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倍数会因标准量改变而改变,打通了“几个几个地摆”和“倍”的联系,使学生成功建立“倍”的模型。  相似文献   

17.
张和 《小学生》2013,(10):113-113
【案例】找规律一、故事引入,感悟无序与有序1.故事引入,学生感受有序与无序大家都听过小猴子学老农戴草帽的故事吧,这只小猴在学小明玩串珠呢。猜猜,哪几串是小猴串的。说说你的想法。2.摆小棒圆片,引导学生分类摆一摆:老师这里有5根小棒,还有一些圆片,你能把它们一个隔一个的排列吗?分一分:仔细观察一下这几种排列方法,如果分成两类,你认为该怎么分?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索规律1.揭题看来,像这样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自己动手操作,找一找这中间的规律(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8.
6.小结:通过刚才摆一摆和试一试,你学到了什么?(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倍。我知道有几个一份数这么多,我们就可以说是它的几倍)犤评析:这里通过摆一摆操作活动,启发学生回顾两个数量间的依存关系:“相等”或“相差”。然后,在“相差”关系的特例上引出“倍”这一概念,再通过“讨论”、“试一试”引导学生认识“3倍”、“4倍”。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了“倍”概念的形成过程犦三、展开———解决有关倍的问题1.问题呈现“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3倍”,请你想想:白兔和黑兔可能各是几只?2.自己探索你可以…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0~32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第1~6题。【教学目标】1.借助直尺,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2.在经历小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中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
1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88~89页"找规律"。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2)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