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多的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缺少研究,这成为减弱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因素之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对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进行研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动力机制、目标机制和心理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机制的优化,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多地从“教育者”而不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缺少研究,这成为减弱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因素之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对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进行研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原则和模式,从认知突破与实践体悟、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出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优化。  相似文献   

3.
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只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受教育者的"接受"态度和过程缺少研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借鉴现代接受理论的有关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从“教育”的角度而不是从“接受”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受教育的“接受”态度和过程缺少研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借鉴现代接受理论的有关观点和方法,开创技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成绩与问题相随、机遇与挑战并存。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信息收集、选择、传递及接受的过程。我们应积极主动地迎接"互联网+"时代,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传播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传播学基本方法,正确分析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要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进、融入"互联网+"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6.
接受是解开教育与接受内在矛盾并寻求和谐的钥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施的关键一环.探讨接受规律,首先必须重新定位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传播地位"及与教育者之间的双向联系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从接受的视角探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视施教规律的研究,忽视受教规律的思考,教育过程中,习惯性地从"教育者"的角度去研究问题,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难以提高。从接受理论的视角研究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接受理论的探索研究,紧密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效度欠佳的原因,切实找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度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之一.从主体性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探究教育客体发挥主体性的内在依据,发掘教育客体接受教育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教育客体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内因作用,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学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什么样的活动.只有对这一问题有了准确的把握,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工作才有针对性,进而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本文试从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教育"与"政治"的涵义角度分析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0.
接受理论的研究是近些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较新的课题,研究"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视角转换"、"换位思考"的积极选择。本文从接受论的视角,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从高职学生接受主体地位角度出发,探索和研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应以“怎样培养学生、怎样培养人”作为管理的切入点,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文章在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2.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之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的进一步抽象和概括 ,只有深入探明思想政治教育所内含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的各自推进历程与特点、规律 ,我们才能真正准确地提炼、概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般进程与规律。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之间既有共性 ,又有异处 ,既紧密联系 ,又相互区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各自功能的有效发挥 ,有赖于其间的和谐发展、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近年来,课程思政逐步在高等学校推行和实施,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引领,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根本在思政,重点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要有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体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一个都不少,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实施课程思政一门都不缺位的"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存在着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问题,这与人们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糊认识,对基本路线的误读、割裂有关。于是,高校就编织出许多美丽的谎言如经济建设中心论、淡化意识形态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自圆其说论等,来为他们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口,其实质是为了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破除错误认识,强化责任领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军事院校的课程思政就是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同时,发挥院校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促使课程思政化进而形成院校整体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合力育人。军事装备类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存在授课教员思政育人能力不足、教学内容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等问题,应从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等五个方面挖掘思政元素,以达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论对人性做了各个层次的思考和概括,对人们科学地认识人、教育人以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在分析管理学中“经济人”假设理论、“社会人”假设理论、“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复杂人假设”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人性假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方法,面对新的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大课题。新情况、新观念、新问题的出现,价值观念、社会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挑战与机遇并存。必须要转变观念,构建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加强队伍建设,真正做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建立并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孙俊 《科教导刊》2021,(2):108-110
我们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探讨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依据,提出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多路径实施.  相似文献   

19.
积极心理学开创了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它提倡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善于发现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并运用这些积极力量使人类生活得更幸福。以育人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吸取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努力引导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情绪体验,重视培育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人格,同时善于为大学生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并以此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自觉,既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身的反思,也有对“基础课”教学过程的回应,它是对“基础课”解决何种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回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应重新审视“成人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时代课题,并进一步围绕“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历史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展开前提批判和哲学沉思,肩负起“基础课”走向教学自觉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