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跨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的教育研究热点之一。它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到教育人类学、比较教育学、民族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并形成了许多理论和流派。本文拟就其中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如“文化变迁”、“文化同化”、“文化融合”、“文化适应”、“跨文化交流”、“跨文化理解”、“多元文化与多元文化教育”等理论流派,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2.
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跨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的教育研究热点之一。它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到教育人类学、比较教育学、民族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并形成了许多理论和流派。本文拟就其中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如“文化变迁”、“文化同化”、“文化融合”、“文化适应”、“跨文化交流”、“跨文化理解”、“多元文化与多元文化教育”等理论流派,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3.
文化人类学经历漫长的探索后,美国新进化论的杰出代表之一塞维斯(E·R·Service)提出了“间断理论”,该理论后经过与文化人类学已有理论反复比较、验证并结合各民族发展历程,表明它已适用于“自为体系”哲学范畴,而不适用于“随机单元”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4.
教育人类学以人性教化、人性培育与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人性培育”与“文化”都是教育人类学的核心概念。鲁迅等先贤提出的“国民性改造”是“具体人性”的改造,它为我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建构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深刻洞察和思想资料。提高国民素质承续和包容了“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它和素质教育“重在做人”放在一块,成为我国教育人类学鲜活的“本土理念”。我国的教育人类学不能走排斥“田野工作”方法的德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老路,而应将反映我国教育问题的“田野”之实证研究与哲理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作为人文课程的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5.
樊秀丽 《教育学报》2008,4(6):11-16
从美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人手,通过分析“人类学与教育”到“教育人类学”学术用语在不同时期的使用,具体阐释教育人类学在其发展中所形成并具有的双重性格,即基础学科的性格和应用学科的性格。前者的目标是运用与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来推动文化人类学一般理论的发展,这是趋向于文化人类学方向的综合性教育研究;后者是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性问题的研究,以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空间智能理论是多元智能理论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一种源自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地理学的思想。它的理论特征是“位置感”。运用空间智能理论找准“位置感”可以发挥社区教育施教的终身性,办学的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内容的适应性,模式的多元性的优势,使社区成员得到全面发展,使终身教育伴随社区成员一生的始终。  相似文献   

7.
空间智能理论是多元智能理论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一种源自文化人类学和文化地理学的思想。它的理论特征是“位置感”。运用空间智能理论找准“位置感”可以发挥社区教育施教的终身性,办学的开放性,资源的共享性,内容的适应性,模式的多元性的优势,使社区成员得到全面发展,使终身教育伴随社区成员一生的始终。  相似文献   

8.
"迷失"的教育话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今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出现了许多“陌生”而“新鲜”的话语。这似乎是个好现象,因为它显示了教育理论研究的活力。但是,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存在着许多深层的问题。这里试图从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理论研究者在研究中所具有的许多错误的研究心态与方式等方面来对此问题的内在根源加以分析探讨,希望能对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世界文化理论对“二战”后大众教育的普及化与制度化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从“合法性神话”的理论假设出发,该理论认为,民族国家获得合法性的程度取决于它们建构正确的民族国家身份,而扩大大众教育规模则是获取恰当民族国家身份的核心特征,其核心概念包括“趋同”“组织同构”和“松散耦合”。近20年来,关于世界文化理论的争辩主要围绕静态、二元对立的概念体系展开,典型的批判路径包括:地方意义对世界文化模式一味追求的“普遍性”提出了质疑;本土政策语境不断影响国际教育政策的迁移与借鉴;世界文化理论的语义和内容从“合法性神话”的概念演变为解释特定教育政策和实践在全球传播的“模型”;忽略了一些进步观念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冲突与抵抗。世界文化理论的未来发展路向:一是将经济、政治等因素与文化的互相作用纳入“世界文化”的分析维度;二是及时融入亚非拉国家所特有的“本土”认识论与方法论;三是进一步消弭“结论”与“方法”之间的张力;四是考虑世界范围内文明类型的多样性及其复杂关系;五是扩展文化定义的边界,使其变得更加包容、全纳与多元。  相似文献   

10.
“识自”教育是培育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它包括赏识教育和自我教育两种形式。与过去教育相比,“识自”教育更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变化而非平衡性等特征。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多元智力理论、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开展“识自”教育,应该以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切入点,以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和评价方式的转换为关键点,并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11.
客家研究的文化人类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客家化既是一种地域化,又是一种族群化,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运用。由于客家研究起源于历史学,而且客家研究的学及其研究理论与方法均多出自于历史学科,因此化人类学在客家研究中远不如历史学为人们所重视。实际上,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是深入认识客家化的重要手段,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的基本方法在客家研究中理应得到重视和运用。  相似文献   

12.
学界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关于艾滋病传播的研究,肇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10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学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回顾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对以后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对艾滋病传播的深入研究起到积极意义。学界的研究成果可归类为艾滋病传播的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综论;艾滋病传播的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应用研究;艾滋病传播与社会性别研究;艾滋病传播与相关法律、政策研究;艾滋病传播与道德化研究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生态人类学是从文化人类学中孕育出来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因此,生态人类学理所当然继承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传统,以人类社会中的各个民族及其文化作为研究的单元。但生态人类学作为独立于文化人类学之外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理论建构既不能完全趋同于文化人类学,又不能完全依赖于生态学。在总结文化人类学与生态学一个多世纪以来研究经验前提下,生态人类学提出了自己的三大立论公设,以利使自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14.
文化相对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的应用,使美国文化人类学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由于鲍亚士及其门生对文化相对主义的不断充实与发展,使它替代了进化学说和传播理论,使其理论在一定时期成为权威性的解释而广为流传。这在一定程度上有自己的进步性和合理之处,对丰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和推动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文化相对主义远不是文化人类学思想的终结,它显然存有理论研究的缺陷和方法论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关于创新教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针对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教育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即全方位的思维取向,大文化的研究视野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三者的结合,导引出对创新教育的全方位透视和大文化审察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教育人类学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教育人类学的应用在民族研究、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等方面产生了丰富成果.从对成果的梳理来看,我国教育人类学还存在着学科建设薄弱和应用不强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当代社会背景,指出了教育人类学突出的应用价值,并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与研究三个方面的需要论述了对教育人类学应用研究的诉求.  相似文献   

17.
从旅游进入过程和文化的实际接触的二维角度分析了旅游人类学研究的系统模式及其现状。认为旅游人类学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面将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经典人类学更多关注少数民族或部落的文化现象,在研究内容和方法论上对于认识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有一定局限性,进而在学科知识领域中往往处于边缘地位,很难发挥其应有作用。近年来兴起的空间研究,在拓展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无可避免的缺陷,不能为社会学研究反复揭示的阶级、阶层区隔,城市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和现代城市病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可能性。顺应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研究将从生态人类学角度对空间研究进行补充,进而探讨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及其学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展示艺术与人类、与自然、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从而进一步地认识艺术,认识艺术中的人的文化精神与文化本质表现。  相似文献   

20.
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德国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将"文化"与"历史"结合起来,拓展对"人类形象"复杂性的研究范围,将教育人类学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中.德国教育人类学方法论实现了重要突破:在主流人类学范式的互动交流和跨文化背景的持续影响下,形成了关切本体性与多样性的研究主题,确定了研究人类形象的"新双重视角",将人类学经典的田野研究方法与德国本土的质性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二元对立式思维、孤立式思维和演绎式思维等被整体性综合思维所取代,德国教育人类学与普通教育学的关系得以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