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前不久,听了一位教师的公开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比了父母对孩子这首诗的不同评价后,有了这样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曾几何时,现在的小学数学的公开课、观摩课,“听说”训练成了主打项目:学生多在老师的强力“引领”下,不断地听教师说,听同学说,同时自己也在争先恐后地“说”。课堂中,除了“听”和“说”之外,学生几乎没有其他的学习行为,以下是两位教师执教的案例。  相似文献   

3.
李彦秀 《宁夏教育》2005,(11):47-48
近期连续听了几节公开课,发现年轻教师特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但课堂上却大都不会“问”了,不善“问”了。“问”作为课堂教学无形的“软件”,其实有着很大的学问。  相似文献   

4.
一些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非常害怕听到学生在探究前就说“我已经会了”,一定要人为地把所有学生的学习起点都视为“零”,然后让学生乖乖地跟着教师的教学程序走,到了最后还要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发现结论。然而,我却听了这样一节特殊的教学公开课,真实,与众不同。执教者教“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听了魏书生的讲座,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占便宜了”。别人不愿带的班级自己带了,“占了便宜”;领导给自己多安排了工作,“占了便宜”:自己班级比其他班级多了几个顽皮学生,“占了便宜”;一有公开课让自己来上,“占了便宜”……他这样“苦中求乐,忙里偷闲,失中求得”的乐观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笔者听了一位优秀教师执教的公开课,课题是“可能性”(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为了让学生感受“一定”与“不可能”的含义,教师在开头部分设计了一个摸球比赛,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语文公开课“作秀”的痕迹越来越明显了,“包装”得也越来越精美了。对此,我却愈来愈有些担忧。有时为了讲好一节公开课。教师无法安心正常的教学工作,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地准备,还要有专家指导、教师协助、学生预习等。简直成了集体“成果”,成了精彩的作秀“表演”。  相似文献   

8.
陈学超 《教育文汇》2009,(11):41-41
教师听别人的课,被别人听课,都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些年,我上过不少公开课,可有一节课却让我难以忘记,因为在这节课上,学生当着那么多听课老师的面,挑出了我的“毛病”,让我看到了藏在自己“皮袍下”的“小”。  相似文献   

9.
日前,笔者有幸观摩了宁波市鄞州区姜山中学王岚老师的一堂区级公开课。与以往人们所熟悉的公开课不同的是:王岚老师执教的这节公开课多了点“实效”,少了点“形式”;多了点“沉稳”,少了点“浮躁”;多了点“实在”,少了点“表演”。最重要的是,不论是她的课堂活动设计,还是她的课堂教学行为,无不体现出其“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的教学思想。现将笔者对这堂课的拙见与各位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10.
最近听了两位教师的公开课,一课为高三复习课(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一课为新授课(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可能是公开课的缘故,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学生配合得有模有样。复习课中教师简单地将宾语前置的要点投影出来,演示了一番后,紧跟着就大量地投影题目让学生来练习。我发现在学生解题过程中,若没有教师的“提点”,很多题目学生是做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目标是什么?一些教师将其“一分为二”,即公开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家常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则是为了考试。公开课与平时的家常课风格迥异,公开课是为了展示,家常课是为了应试;有人听课就体现“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12.
相信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对上“公开课”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它可以向其他教师展示自己风采,与同行交流教学理念和方法。“恨”的是为了让所上的“公开课”出新出彩,许多老师绞尽脑汁,同时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的东西并不多。是啊,一节精彩纷呈,课件制作美仑美奂,课堂气氛活跃的“公开课”,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究竟如何呢?与同样内容的“常态课”相比,教学效果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3.
周国强 《师道》2006,(4):9-10
课堂——拒绝作秀日前我抱着虚心好学的态度奉朋友之邀去观摩了一位著名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听后不禁愕然: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开课是这么上的吗?一节课40分钟上成了73分钟,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有约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煽情”,与学生加强感情交流,过多地吹捧学生智慧的言辞肉麻得很。我当然惊羡这位教师高超的课堂驾驭技术,整个课堂环环相扣,按照教师的既定方针“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师生其乐融融,笑声一片。在知识与能力这一层面上,除了引导学生朗读几遍课文,纠正了几个错读音外,似乎并没多大收获,但整个课堂的表演与作秀却到了极致。笑…  相似文献   

14.
近日.听了一堂数学公开课——人教版新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9加几”。老师让学生尝试箅“9+2”.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怎样想的。老师提示,我们已学习了“10加几”,想想如何将“9加几换成10加一个数”。一会儿,学生纷纷作答。  相似文献   

15.
我喜欢听公开课,除了从课堂中汲取营养,改进自己的教学外,我更乐意用挑剔的目光去审视它,找出问题,引以为戒。最近的公开课中,我听到了一些让人感觉很不舒服的语言,暂且称之为“灰色语言”吧。从这些“灰色语言”中我看到的是课改过程中老师对一些理念的“误读”,和课改过程中一些“老观念”在教师头脑中的盘踞。  相似文献   

16.
“听”和“读”同为语言的输入.但“听”明显先于“读”而发展,两者在发展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普遍会“听”.但不一定会“读”.或者说“读”的理解不如“听”的理解透彻。同样。不同年级的学生普遍会“说”,但不一定会“写”.或者说“写”的没有“说”的生动和深刻。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听了一节省级公开课,课题是“认识钟表”。在发给听课教师的教案上,上课教师写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初步认识钟表的组成,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读、写整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18.
在教师的公开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出彩”,为了使自己的课“赏心悦目”,片面追求多样化的活动。视频、课件等竞相登场,令人眼花缭乱;学生吹、拉、弹、唱,尽显其能,讨论问题踊跃,忙忙碌碌,甚是热闹。但是,这样的课堂趣味虽浓,学生学习却有如观花赏月、听曲观戏。在热闹背后,我们发现学生并没有经历真正的体验,更不用提捕获新知和提升能力了。  相似文献   

19.
(一)在“听”的基础上发展“说”的能力。“听”是“说”的前提和基础。发展中学生“说”的能力必须从练习听力开始,只有在听清楚、听懂的基础上才可能说得正确、流利。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老师的问题,时间久了,学生便会产生不敢或  相似文献   

20.
从教几年,听的公开课不少了,确实获益匪浅。然而不知为什么,近几年却越来越“怕”听公开课。听公开课,我有“三怕”:一怕完美无缺的表演。听公开课,最怕见到酣畅流利的表演,最怕听到完美无缺的回答。因为这样的公开课,往往只能有一种原因———乏课。“真实是一节课的生命。”没有了真实这第一要素,任何优秀的公开课都黯然失色。一节乏课,老师反复演练过无数遍,学生按程式回答,这样的公开课除了像舞台剧一样向人展示外,还有什么实际价值?我们的学习毕竟不是演戏。况且,我们一天到晚在呼唤诚信,一天到晚在教育学生要诚实,讲真话。而我们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