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9月18日的《贵阳晚报》B叠14版有则文字,赫然列着这样一个标题:不适应高中生活一学生备感烦躁其中的“备感”一词让人感到刺眼:它的意思是什么呢?查《睨代汉语词典》,“备”字下有五条义项:①具备,具有;②准备;③防备;④设备(包括人力物力);⑤表示完全。将这五条义项逐一代入原句,哪条都不适合。那这标题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中“讲欢”是动词,意思是男女欢会,“讲(请)”通“媾”;“绰耀”作动词用,意思是照耀,作形容词,意思是光彩闪烁、光明显赫的样子,“绰”通“焯”。白维国主编的《金瓶梅词典》没有辨明二词中的用字通假现象,因此对上述二词的释义均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3.
对于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下列两位教师有不同的教法: 教法一: (请学生课前查字典,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评科恩所著《地球能供养多少人》(HowManyPeopleCantheEarthSupport)一书。《牛津英语词典》给“population”一词列举了两层意思。第一层也是很古老的意思是“破坏,荒废”;较新的意思是“人口总数”。这两层意思在最近的...  相似文献   

5.
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师说》一文,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一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课本注释为:“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这个注释欠准确,理由如次:要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弄清“书”“其”两词的意思是关键。先说“书”。查《古代汉语》(王力主编)、《辞源》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书”在三书中的相同义项是:①书信;②书籍;③书写、写字;④《尚书》的简称。依据语境分析,“书信”和《尚书》两义项明显不合文意。如果取“书籍”义,合不合适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一千多年前的唐代…  相似文献   

6.
一、分析综合法分析综合法就是先分析词中每个词素的意思,然后再把每个词素的意思联起来理解,最后达到理解词语的目的。如教学第五册《翠鸟》中的“鲜艳”一词,先引导学生分别理解“鲜”和“艳”的意思,鲜———鲜明,艳———美丽;然后引导学生把“鲜”和“艳”的意思联系起来理解,即“鲜艳”的意思:(颜色)鲜明美丽。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词语,不仅有效地减缓了理解词语的坡度,而且大大提高了理解词语的准确度。再如《会摇尾巴的狼》中的“凶相”,《海上日出》中的“奇观”,《赤壁之战》中的“调兵遣将”,《记金华的双龙洞…  相似文献   

7.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梅花的信息,请你用最简洁的话说说对梅花的认识。生:梅花是在寒冷的冬天盛开的,不怕冷。生:梅花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季节里开放,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有香气。生:梅、兰、竹、菊是四君子,梅是四君子之一。生:松、竹、梅是岁寒三友。师:同学们知道得真不少,现在我们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知道词有不同的词牌,那么,这首词的词牌和题目各是什么呢?生:(齐答)词牌是《卜算子》,题目是《咏梅》。师:跟老师读题目(生读)。“咏”是什么意思?生:“咏”是…  相似文献   

8.
在《守株待兔》里有4个与时间概念“天”有关的词,即“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天”的4个词和句子,多读几遍,读后思考这4个词的意思是否一样。启发学生明白这4个词的不同意思:即“一天”是指“某一天”,“每天”是指“天天”,“整天”是指从“早晨到晚上”,“一天一天”是指“连续许多天”。接着,把问题引向深入:这4个词分别出现在寓言故事中的哪几个部分?所在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的:“一天”出现在寓言的开头(第一段第一句话):“古时候,…  相似文献   

9.
偶然的机会,看学生作文,有一个“错别字”引起我的注意。原句是“校园景色简直能和水上公园相比美。”老师在“比”字旁打了叉,并改作“媲”。这事让我纳闷。“比美”就是在美(观)上可以比一比的意思,校园景色与水上公园景色都很美,可以相比,这有什么差池?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编),没有“比美”词项,“媲美”的含义是:“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看来这两个词写法不一样,意思一样。只是“媲美”已惯写习用,似乎成了正宗;“比美”是灵时搭配,似乎沦为不该。这有点像“虫入凤窝逼去鸟”,于情理不通,叫人越觉不公平。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师教学用书》(下简称《用书》)在《小珊迪》一课中 ,对“目不转睛”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 :“不错眼珠地看”。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目不转睛”一词本身不是表示看的词 ,而是用来描写“看”的状态及样子的。《用书》中“不错眼珠地看” ,这句话的中心词是“看” ,这样就使“目不转睛”具有看的意思了。笔者认为“目不转睛”的解释应采用《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中的意思 :“看时眼珠不转动 ,形容注意力很集中 ,看得很出神。”小议“目不转睛”!江苏@刘剑华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通》对助字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助词,在古代汉语里很早就出现了,自有文章著作以来,就有助词的用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就用到了很多助词,东汉时期问世的《说文解字》,把凡是表示语气的字都解作“词”。例如:《白(育自)部》:“者,别事词也。”《j\部》:“尔,词之必然也。”《八部》:“余,语之舒也。”段玉裁注:“语,《匡谬正俗》引作词。”《兮部》:“乎,语之余也。”《关部》:“矣,语已词也。”《口部》:“哉,言之间也。”按,“言之间”和“语之间”或“词之间”意思相同,也就是表示句与句之间的间歇的词。通过上举各例可…  相似文献   

12.
一、两处翻译质疑“然后得一夕安寝”一句,高语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2007年3月第2版)(以下简称《用书》)翻译为“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这样翻译有两个疑点:1.句中的谓语是哪个词?从《用书》的翻译看是“得”,但以句意看应该是“寝”。2.“得”字是什么意思?究竟是“能”还是“得到”?  相似文献   

13.
说“吐槽”     
先看两个例子: (1)放牛吃草,“吐槽”到老。(《新民晚报》2011年3月18日) (2)两位“国帅”隔空吐槽。(《新闻晚报》2011年2月14日) 这是两个新闻标题,都有“吐槽”一词。那么,“吐槽”是什么意思呢?根据正文,例(1)和《弯家有娘初长成》这本书有关,弯娘“用放牛吃草式的天兵教育法则.与弯弯小手牵大手一起长大”.  相似文献   

14.
“颠覆”一词古已有之,并沿用至今。《现代汉语词典》只列有两个义项:(1)翻倒。(2)采取阴谋手段推翻合法的政府。这两个意思是广为使用的,如: (1)列车涌进泥石流,险遭颠覆。(《南方都市报》2007—07—15)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版)《记念刘和珍君》有句子如下:“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点出于我的意外。”(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这里“意外”应该是“意料之外”的意思,我们一般是用“出乎意料”或“意料之外”,但是“出于”与“意料之外”能否连用?先看《实用汉字字典》(上海辞书版)。P1364“意”④:猜想,意料;P1240“料”②:料想,揣度。由此可知“意料”一词为联合词及同义复词,“意”即“料”,均有“猜想、揣度”之意。再看《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版)。P13…  相似文献   

16.
遍读纳兰词,就会发现纳兰词与梦有不解之缘。冯统同志编校的《饮水词》是至今收纳兰词最多的本子,共收词三百四十八首,而其中带“梦”字的词就有一百一十一首,此外还有几首不带“梦”字,但也写到作梦的,共计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词可分三类:一类是并非写作梦,而是用梦作比喻的。如“秾华如梦水东流”(《于中好》)、“人生南北真如梦”(《水龙吟》)。这类词约有二十余首。第二类是写别人作梦的。如“寂寂锁朱门,梦承恩”(《昭君怨》)、“梦里靡芜青一剪,玉郎经岁音书远”(《天仙子》)。这类词约有十首。第三类是写自己作梦的,约有八十首,占《饮水词》总数的四分之一稍弱。这类词中有几首是写“寻梦”的,其余全是写作梦的。可见纳兰性德的梦是极多的。 他一年四季都在作梦。“梦回酒醒三通鼓”(《菩萨蛮》)写的是春梦;“亲持钿合梦中来”(《鹊桥仙·七夕》)写的是夏梦;“梦里砧声浑未歇”(《清平乐》)写的是秋梦;“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菩萨蛮》)写的是冬梦。尤其是在春天,他的梦更多:“一春幽梦逐游丝”(《浣溪沙·古北口》)、“一春幽梦有无间”(浣  相似文献   

17.
“窃读”一词,源自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里的《窃读记》;窃书呢,则取之于鲁迅著名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名言:“窃书不算偷。”“窃读”和窃书,虽然只有一字之易,但那内涵、那意思,  相似文献   

18.
<正>板块一:读准一首词师:(出示《浣溪沙》)谁来读这首词?大家仔细听,他是否读准了每个字音。师:大家都听入迷了,你来评价一下。生:他读得很正确。师:是的,非常正确,预习工作做得很棒。这里有一个多音字,(圈出“少”)读。(生齐读)读整句。(生齐读整句“谁道人生无再少”)师:这里的“少”作“少年”意思,所以读shào。古诗词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来。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典》对“何况”“而况”“况且”这三个词的解释为:(1)何况:连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何况要到大庭广众之中呢?(2)而况:连词,何况:这么多的事情一个人一天做完是困难的,而况他又是新手。注意“何况”前可以加“更、又”,“而况”前不能加。(3)况且:连词,表示更进一层:上...  相似文献   

20.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后人解释为“寄寓之言”、“意在此而言寄干彼’。这就是说,寓言是借一定的比喻(籍外)寄托要表达的意思(壬先谦《庄子集解》)。在国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