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文《苦柚》通过“我陪堂妹和伯父买柚子,赞美了卖柚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全文共27个自然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堂妹和伯父一大早急着要去买柚子;第二段(3—25自然段)讲“我”陪堂妹、伯父买柚子时的所见所闻;第三段(26、27自然段)讲“我”和伯父的感受。课文主要记叙了伯父和卖柚子的小姑娘的对话,教学时应抓住小姑娘的语言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理解,从而体会小姑娘的诚实、善良。小姑娘对自己所卖柚子本质特点如实主动地介绍——“个儿大、肉不多、有点苦、苦  相似文献   

2.
《苦柚》写了一位小姑娘以低价钱把柚子卖给老华侨,并如实介绍了自己的柚子,还拒受华侨赠款,反映了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根据本组训练重点项目和课文特点,应该“一边读,一边想”。一、初读扣“柚”字,晓内容明思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知道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  相似文献   

3.
[课例] 《苦柚》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二段,了解了伯父买柚子的经过,感受到了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这段课文对话较多。一般情况下,在话语的前或后都会有一段“提示语”,告诉读者这句话是谁说的,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心情、动作如何。这儿的一段对话却  相似文献   

4.
电影、电视中的人物出场的方法各不相同,课文中的人物“出场”方法也是各种各样。一、时间引出人物。“金秋十月,故乡的柚子熟了。旅居海外的伯父带着15岁的女儿从遥远的南美洲回到了浮云镇。第二天一大早,堂妹就嚷着要我陪她去买柚子。”(《苦柚》)  相似文献   

5.
《苦柚》讲一位老华侨明知苦柚不好吃,却一下子买了一筐,还要送给卖柚子的小娘娘100元钱的事,表现了卖柚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这篇课文在小学语又第八册中承担着双重任务:其一,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诚实、善良的高尚品格之美:其二,把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苦柚》蕴含着极为主富的审美教育内客,要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挖掘美育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教学达到最佳境界。一、理解内容,感受美审美能力主要指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这篇课…  相似文献   

6.
《苦柚》是九年义务教材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一位小姑娘以低廉的价格把柚子卖给一位老华侨并如实地介绍自己的柚子的缺点,还拒受老华侨馈赠的事,反映了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课文篇幅较长,对话较多。为了优化教学结构,我对教学过程作了如下处理。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任务:1.学习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小姑娘卖苦抽给老华侨的经过,学习小姑娘诚实、善良的高尚品德。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过程。(一月.指名学生朗读全文,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2.回忆上节课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二)学生质疑,教师析疑。1.通过预习,请学生提出对课文内容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回)“思枯病”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说‘若袖子也会变甜”?(3)为什么伯父明知袖子苦,却买一大筐,还再给小姑娘100元?(4卢金钱买不到高尚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苦抽》这篇讲读课文的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二我在教学中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仔细品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分五步展开:第一步:检查自学情况,鼓励学生质疑。在认真自学的基础上,学生的提问十分踊跃,提出了一些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伯父’为什么要买下一筐苦抽,还要送给‘小姑娘’100元钱?”、“苦袖子为什么会变甜?”、“‘那一袋苦抽,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是什么意思?”等等。第二步:学习第一部分,作出精要的点拨。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讨论:“伯父”离开家乡多少年了?“思抽病…  相似文献   

9.
《苦柚》是五年制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记叙了一位老华侨买柚子的经过,赞扬了卖柚子的小姑娘诚实、善良,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课文层次分明、语言朴实感人,老华侨的话含义深刻。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编写作文提纲,因此,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给课文列提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联系上下文领会老华侨的几句含义深刻的话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时可分三步进行:一、根据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文可根据预习提示,让学生认真地三读课文,一读时,想一想围绕苦柚发生了什么事;二读时,想一想课文中哪些地方打  相似文献   

10.
《苦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八册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 ,要注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演迁移来激趣、想像和感悟 ,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一、熟读课文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苦柚》通过记叙一位老华侨买柚子的经过 ,赞扬了买柚子的小姑娘诚实、善良的好品质。文章语言质朴 ,贴近学生 ,从对话中透出小姑娘独特的个性品质 ,学生一般都喜欢读。因此 ,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预习导入后 ,首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示学生 :1 .你读懂了什么 ?你是怎样读懂的 ?2 .你最喜欢哪一部分 ?…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改革实践和近年来语言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 ,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学生的语言实践。所以教师思想上要十分明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只有确立了这样的学生观 ,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还学生以主人的地位 ,才有可能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小学阶段阅读教学占很大比例 ,要特别注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不可包“讲”包“问”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是割裂开来的 ,比如《苦柚》(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 )里写一卖柚子的小姑娘的举动感动了周围看热闹的人 ,他们“啧啧称赞那个卖柚子的小姑娘…  相似文献   

12.
我的家乡新繁,是有名的“柚子之乡”。新繁的柚子品种可多啦,有:一号柚、二号柚……有甜中带酸的、纯甜的、细嫩化渣的,还有香脆可口的。剥开薄薄的果皮,一瓣瓣新月形的果肉便呈现在你的眼前。这时,你就可以细细品尝它的美味了。不过,你可不要将果皮扔掉,它不仅可以用来制作止咳化痰的“气柑糖”,还可以用来熬水洗澡,是防治皮肤病的良药呢!每到一年一度的柚子节,交易市场里是人山人海,因为人们都抢着购买柚子。卖柚子的人一张张淳朴的脸上带着微笑,热情地向走近的人介绍着自己的产品。看着那黄黄的果皮,闻着那特别的果香,我迫不及待地拿出自…  相似文献   

13.
一、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课本对“柚”字的注释是:“柚,常绿乔木,果实冬季成熟,产于我国南部地区”。对此。有人提出了疑问(见《语文教学》1981年第1期高翔《柚子何时熟》)说:“从前在我们家乡到了中秋节,柚子是和月饼一道上供桌的,……课本注释说‘冬季成熟’,真使人百思而不得其解。”这两种解释,各有所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柚you常绿乔木……果实大,冬季成熟……产于我国南部地区”。《辞海》解释说:“柚,又名‘文旦’。果实大,球形、扁球形或阔倒卵形;成熟时呈淡柠檬色或橙色。果味甜酸适口,秋末成熟,耐贮藏。”看来,柚  相似文献   

14.
柚子树与雪     
在我们院子里,有一株大柚子树。柚子树是南方的植物,而南方是和平与暖热的地方。据房东说,柚子树一辈子也没有受到过霜雪与冰雹的欺侮。然而这几年气候改变了,这地方,去年见了繁霜,今年下了大雪。雪是在一个非常寒冷的晚问悄悄地来的,等到我们次日早晨起床的时候,它已经把地面上一切东西厚厚地盖了三四寸。房东的小姑娘起先很高兴地玩雪了。  相似文献   

15.
落叶归根:-新会1893年义冢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年旅居美国的华人,在异国他乡受歧视、受排斥,特别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苦力,生前饱受磨难,死后也不能在当地落籍,只能在华侨会馆的协助下“落叶归根”,将骨灰运回祖国,然而由于离乡日久、与家乡亲人失去联系等种种原因,其骨灰无法由亲属认领,只好由慈善机构集中安葬,-广东新会1893年义冢的发现,就为这辛酸史提供了明证。  相似文献   

16.
这篇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三个教学目标(体会“故乡”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家园之思;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来设计。通过故乡与异乡物质环境的对比,以及作者在故乡与在异乡的心情对比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理解文章中富有哲理的语句,体会“故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柚子熟了     
主题四:家庭留影 家庭,是我们生活中温馨的港湾,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传统的美德在这里传承,社主的发展又给家庭带来新的变化。《柚子熟了》描绘了“外婆”盼望儿女回家吃柚子的热切心情,作者看在眼里,发出感叹:“柚子熟了,可月亮什么时候才圆昵?”作品很有新意。  相似文献   

18.
1995年7月14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召开了一个“归国学者座谈会”。参加此次座谈会者共20人,老、中、青三代济济一堂,畅谈归国后的感想,给人带来了不少的思考。月中故乡明 今天,当国人揭开了过去罩在荟荟众生头上那意识形态的面纱,实事求是地与发达国家相比后终于发现,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并没有使我们缩小多少与它们的差距。于是“崇拜论”鹊起。其实外国,即使是发达国家,也要作具体分析:科技发达并不能掩盖一、二、三等公民的不同地位,生活的富裕亦不能取代亲情、乡情和友情的缺憾,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则令人经常感到一种深层次的悲哀。外国不如中国,异乡不如故乡,尽管它比祖国发达,比故乡富裕,这恐怕也正是“出国更爱国,离乡更思乡”的心态描述和“子不嫌母丑”的格言所表达的真缔吧!正因为此我们才能懂得一个伟大的学者必定是一位爱国者的原因。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驱动下,许多中华学子高歌“月是故乡明”的诗句,返回了仍不算富裕  相似文献   

19.
早年旅居美国的华人,在异国他乡受歧视、受排斥,特别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苦力,生前饱受磨难,死后也不能在当地落籍,只能在华侨会馆的协助下"落叶归根”,将骨灰运回祖国.然而由于离乡日久、与家乡亲人失去联系等种种原因,其骨灰无法由亲属认领,只好由慈善机构集中安葬.--广东新会1893年义冢的发现,就为这段辛酸史提供了明证.  相似文献   

20.
10月4日 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首歌呤明月思乡的诗,在中秋节时,在家家户户的人们不禁想起。因为它正是中秋月景的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