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学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这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例如“感受与鉴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感受和培养、展示创造力的过程。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同理,“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音乐艺术除了有自身的特质以外,还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不仅将器乐与演唱等并列,作为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感受与鉴赏、创造等领域都渗透了器乐教学因素。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  相似文献   

3.
正《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教学的内容分成了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作、音乐与相关文化,其中"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在以往的音乐教学内容中是没有明确提出的,可以说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成果,这也表明,通过学科综合加强音乐教学的文化意蕴,本身就是音乐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  相似文献   

4.
音乐学科是在横跨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边缘学科。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基础音乐教育,之所以“提倡学科综合”的理念,根本要义在于“综合”有益于人格的片面化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有益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一、音乐教学不同领域间的综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音乐课程标准》)中把音乐学习领域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每个领域又有很多特定的内…  相似文献   

5.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因此,音乐课堂教学应提倡多元文化渗透教学。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把音乐教学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舞蹈教学则是表现与创造的最好体现之一,也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一线音乐教师提高舞蹈教学技能也成了我们必修的业务素养。然而,身为农村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遇到的难题也不少,怎么解决,如何做好?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本人总结了几点个人经验,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提出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并不是指简单的将唱歌、欣赏、器乐等内容进行删减,也不是搞一个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的大拼盘,而是以音乐教学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的有机融合。一、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小综合”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彼此强化的整体。在教学时,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所涉及的上述各领域的内容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和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可进行补充或重…  相似文献   

8.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由此,音乐课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逐步形成以培养学生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初中音乐教育的教学领域分为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中小学音乐课堂上不再是以往沉闷的教唱教学,更强调的是感受鉴赏与相关文化的渗透,于是音乐老师们都纷纷把秤杆往后者倾斜,却忽略了传统教学中的歌曲学唱,在公开课观摩当中很少能看到把一节学唱课作为主要内容的,而是把亮点都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欣赏、游戏活动、器乐演奏、音乐相关文化对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创造力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欣赏、器乐演奏、音乐相关文化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不仅将器乐与演唱等并列,作为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感受与鉴赏、创造等领域都渗透了表演教学因素。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音乐欣赏与器乐演奏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儿童们充满着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强调在教学中,应以音乐教学为主线,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音乐教学的学科渗透,既包括音乐教育中音乐的鉴赏、练习、创造之间的融合,还包括音乐与相关学科充分结合起来,例如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  相似文献   

12.
朱萍 《考试周刊》2013,(75):179-180
<正>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中音乐鉴赏在教学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音乐鉴赏就是运用音乐的力量,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高中音乐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教师引导,运用音乐审美心理学、音乐美学及音乐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结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成为真正能听得懂音乐的人,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把音乐教材的内容分为四个教学领域,即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化。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新课程标准对音乐教材进行了整合,其育人目标强调审美素养。提倡尝试音乐创作,要求了解音乐艺术。  相似文献   

14.
朱丽娟 《教师》2013,(28):56-56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器乐演奏对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创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不仅将器乐与演唱等并列作为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感受与鉴赏、创造等领域都渗透了器乐教学因素。本文对小学音乐器乐教学进行了探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内容包括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其中的表现就包括演唱。  相似文献   

16.
赵婷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4):106-106,108
音乐鉴赏是高中一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必修课程,它包含了音乐教学内容的四大领域,即"感受与鉴赏领域"、"表现领域"、"创造领域"和"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其中"感受与鉴赏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如何让"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音乐教师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就此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总目标规定;要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18.
晏敏 《儿童音乐》2011,(3):46-47
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标准中,感受与鉴赏是摆在首位的学习领域。为了适应新课程环境下的感受与鉴赏教学,广大音乐教师积极探  相似文献   

19.
孙海燕 《广西教育》2014,(13):116-117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从根本上说,音乐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表现的感知能力,并在此能力基础上丰富、发展学生对音乐艺术的体验,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由此可见,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感受音乐之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融入音乐,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人类文化的孕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综合到分化、再由分化进入新的综合的进程。语言与音乐共源,文字与绘画同宗,歌、舞、诗、乐一体,是人类文化初期的普遍现象,并在相当程度上延续至今。我国历代文人所追求的琴棋书画皆能、诗书画兼擅,都不是将某一种文化孤立起来,而是互相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