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19年以前,叶圣陶把语文教学的目标拟定为"能读、能识、能讲、能写"。新文化运动勃兴之后,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中偏重"文艺品"。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对语文有了更科学的定位,将"普通文字"与"文学"截然划开,在语文教学中强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并将"写"定位在写"普通文字"和"应用文"。1949年叶圣陶在主持拟定《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时,首先提出"语文"这一名称,他解释说:"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阅读活动不只是文字符号的识别过程,更应是一种思维过程,它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质疑题目,引发兴趣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阅读的思考就从提问开始。  相似文献   

3.
武则天极富才学,对文字也颇有研究。一次,她忽然灵感一动,对群臣说:"我发现,‘射’字由‘身’、‘寸’构成,一个人身高只有一寸,这不是‘矮’字吗?‘矮’字由‘矢’、‘委’构  相似文献   

4.
<正> 《洗澡》从前言始就吸住了我的目光。杨绛作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题解:“这部小说写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当时泛称‘三反’,又称‘脱裤子、割尾巴’。这些知识分子耳朵娇嫩,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因此改称‘洗澡’,相当于西洋人所谓‘洗脑筋’。”  相似文献   

5.
“星期天,姐姐来我家玩。姐姐说:‘今天玩什么?’我说:‘一起画画吧!’‘好吧!’姐姐回答。我们开始一起画画了。”简洁、纯朴的文字,记录下了最天真无邪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教育》2009,(25)
洪信良8月6日在《钱江晚报》撰文: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里提到一句话:"在西洋古代,每逢有诗人失踪,大家说‘这人不是死了,就是教书去了’。"当了教师便杳无音  相似文献   

7.
汉字说略     
正汉字极目所见,每个人都置身于汉字的海洋之中。汉字是什么?除文字学家或语言学家,大概没有人会自觉思考这个问题,即使中小学语文教师也鲜有深入思考的。《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没人细究,也不容易说明白,或许就是这种状态。要说汉字是什么,先要回答文字是什么。"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这是语言文字学界关  相似文献   

8.
作家声音     
正苏童称当年的先锋文学是一次语言和文字的裸奔纪念先锋文学三十年国际论坛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论坛上,作家苏童把先锋文学比作一次语言、文字的"裸奔"。作家格非则认为,需要给先锋文学穿上更多现实生活的衣服。苏童说:"我始终觉得我们当年的那个亮相,我们的那个姿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裸奔’,文字的裸奔、句子的裸奔。"这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生字"蓝"和"篮"时,我说:"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时候用‘艹’头的‘蓝’,什么时候用‘竹’字的‘篮’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它们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最近,从报上读到一段文字,说的是某工厂公物私用现象甚为严重,新上任的厂长下决心改变这一情况,在职工大会上说:“外国有个‘加拿大’,我们厂里却出现了‘大家拿’,还说什么‘不拿白不拿’,我看最终还是‘拿大家’,受害的是自己。”  相似文献   

11.
编者推荐:此文亮点是"米范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不可以摘——里面有蛇’",它是用"刘心雨带着一群人在街上大叫‘米饭煮熟了’,把他气得直瞪眼"铺垫出来的。标题宜改为"菊花残"——文字实在,语义双关。  相似文献   

12.
林敏静 《成才之路》2014,(13):54-54
正我们经常在讲,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可这个"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总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语文味"的解读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标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而"读味",正是语文最原始、最本真的味道。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情感激越的起伏,在朗读中唤起学生与文本真切的体悟,在朗读中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3.
何谓语文?叶圣陶先生答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此外,还有若干回答,如:"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明"等。凡此种种,莫不首先强调"语言"。可见,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知识、  相似文献   

14.
这是发生在文字王国里的故事。"烂"字贴出《征友启事》,想结交个好伙伴,以改变自己的形象。"美"字见了,冷笑一声说:"哼,太没有自知之明了!你‘烂’字的德性,只配跟那些‘破’呀,‘腐’呀在一起,别的字躲都来不及哩,还敢和你结交?哪比得上我,谁跟我在一起,谁都能沾光。  相似文献   

15.
观点     
网络语言日益盛行各方观点不一 “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东,都系‘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那‘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皮萨饼、麦当劳)……”相信,很多人看了这段文字都会不知所云,但这却是一个中学生作文里的一段文字。几年来,互联网不经意间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而网络语言也正日益盛行,对此,社会各方观点不一:  相似文献   

16.
"紧急集合!"一声令下,"望"家军成员从四面八方奔来。"望"司令说话了:"我‘望’家军兵强马壮,今天,我们来搞一个分列式,第一列由‘看望’为首,第二列由‘想望’领头,现在大家‘对号入座’,列队!"  相似文献   

17.
<正>时下,"校本"早已成了我们谋求教育理性发展的关键词。"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是"校本"的实质。其实,它们也是校本教学研究开展的三要义。我校的特色建设历程,走过了"‘九五’尝试中寻找到的‘环保项目’——‘十五’明确中坚持的‘环境教育’——‘十一五’积淀中生发的‘绿色教育’——‘十二五’规划中上位的‘生态教育’"的过程。诚然,我校的教学研究活动的构想是以"生态教育"理念下优势生  相似文献   

18.
当从儿子王锦锋和儿媳手里接过一个杯子和两个靠垫时,年过六旬的黄继森夫妇在刚刚认识两个月的"兵儿子"的婚礼上热泪盈眶。"‘杯子’寓意一辈子,‘靠垫’寓意靠山。两个孩子送我们‘杯子’和‘靠垫’,就是想一辈子照顾我们、一辈子当我们的靠山。我们能不高兴嘛?"老人激动地说。家住北京朝阳区小红门  相似文献   

19.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丛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这一精彩片段,有教材用来例说"写得有文采"之"用词贴切":"用‘碧绿’修饰‘菜畦’,用‘光滑’修饰‘石井栏’,用‘高大’修饰‘皂荚树’,用‘紫红’修饰‘桑葚’,还有蝉的‘鸣’,黄蜂的‘伏’,叫天子的‘窜’,有形有色有声,有动有静,让读者如临其境."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形容词、动词,无疑突出了事物是怎样的.但是,作者写得这么鲜明突出,我们就可以说"用词贴切"吗?如果贴切,又是怎么贴切的?能说"有形有色有声,有动有静"就贴切吗?就"让读者如临其境"吗?就拿这里的色彩词来说,要是我们把"碧绿"与"紫红"换个地方,说"‘紫红’的菜畦""‘碧绿’的桑葚",也是有色的呀,能说贴切吗?又拿动词来说,"肥胖的黄蜂‘卧’在菜花上""云雀忽然从草丛间‘捱’到云霄里去了",也是有动有静的呀,能说贴切吗?  相似文献   

20.
三个我     
<正>一天,孙子问爷爷:"什么是灵魂?"爷爷讲了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爷爷的爷爷讲给爷爷听的:"据说我们身体里有三个‘我’,这三个‘我’引领并保护着我们度过一生。第一个‘我’是最冷酷的,是周围人看得见的。第二个‘我’是最温暖的,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看到。第一个‘我’和第二个‘我’总是在为对人的控制权而争执,他们的斗争唤醒了人们内心的怀疑和恐惧,而只有第三个‘我’才能协调前两个‘我’,使他们和谐相处,没有人能看见第三个‘我’,有时我们能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它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