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数学和生活在课堂上真实相遇的过程,如果没有相遇,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从本质上看等于没有发生。如何创造机会让学生、数学和生活在课堂上真实相遇,让数学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呢?一、关注数学概念的生活现实学习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根基和意义之源,同时也是学生的经验的重要源头,小学数学教学要返回"生活世界"和  相似文献   

2.
通过教师的教学技巧,让生物学走进学生生活,贴近实际生活的生物教学能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规律,使学生感受自己生活在真实的生物世界中,把自己和生物学融为一体,然后将所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领悟出生物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学习一种语言一定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学好。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一、贴近儿童生活——教学流程"生活化"1.课堂教学情境生活化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斯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紧密联系,所以教师应努力凭借生活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轻松学英语。  相似文献   

4.
教育即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因此,美术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活动联系起来,即美术教学生活化。根据这一理念从材料的生活化、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美术教学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夏杨 《广东教育》2007,(12):58-59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正是这理念让地理从"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笔者认为乡土之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教学素材,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若能深入发掘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教育素材,  相似文献   

6.
有效性是小学数学教学永恒的追求。开发生活资源,拓展教学内涵,让学生在"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中真实地遇见文本、遇见生活,直至遇见真实的自己,这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物教学》2019,(12):62-63
<正>1设计理念《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本理念之一"教学过程重实践"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既要让学生参与动手活动,又要让学生积极地融人涉及动脑的环节"~([1])。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学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能更利于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本文以"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是一节为例进行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是人教版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最终利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发展和生活。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别是"商业"这一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尤为紧密,在教学设计之初,笔者就确定了要大量引用商业案例,所以采用了"真实任务情境"教学法。"真实任务情境"教学法,是指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有社会现实意义的相对"生活化"的情境来呈现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9.
语文具有丰富的思想性、生动的情境性、广阔的开放性,最能把学生引入五彩的生活世界、独特的心灵世界。《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也进行了新的阐述和定位:注重培养促进人的发展,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世界。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语文走向生活,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而生活本身就是“大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这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走向生活,并以生活为发散点,拓展文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享受生活乐趣的空间。语文教学融人到真实的生活中,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指出要“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人生物学的“科学世界”,然后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本着这一理念,教师只要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并巧妙地与教材知识相融会,就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而又非常贴近生活的学科。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生物和各种类型的生物问题,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生物学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只有当生物学教学走进了生活,生物学教学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学生具备这种内在的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那么,如何能让生物学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受自己生活在真实的生物世  相似文献   

12.
姜露 《学子》2013,(11):67
新课程背景下,生活化教学已成了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面对科技迅猛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实,作为生物学教师的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教学仅仅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已然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因此,我们应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和教学观,积极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距离,引导学生将理论、技巧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生物课程成为学生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在实施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教学情境生活化,拓展生物教学的环境教室里的学生并非一张一无所知的白纸,他们在平时  相似文献   

13.
正化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持续发展"。《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化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那么,化学教学如何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之中呢?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世界,至少可以被区分为日常层面的生活世界和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与之相应,学习内容具有"实用"与"虚用"两种性质。"实用"的学习内容,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内容,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其中,直接经验型的内容以"重复性运用"的方式有益于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展开,间接经验型的内容以"解释性运用"的方式有益于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展开。"虚用"的学习内容,是有益于人自身完善的精神财富,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世界。它既使学生的各种精神性成分得到训练,也使学生获得精神性的享受。"实用"与"虚用"共在,应当成为"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话语背景之下学习内容的应有取向。  相似文献   

15.
指导思想: 要求小学生撰写"数学周记",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一种措施。运用"数学周记"的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思想、情感之间产生相互促进的作用;促使师生情感互动、师生相互教育,共同提高,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深化。 教育目标: 通过"数学周记"的形式,让学生敞开心扉,面对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学习、真实的自我,反映真实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反思中实现自我教育,促进学生的学习经验积累与传播。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正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生活的另一种样式,而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本色。语文教学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成长。那么,如何在本色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获得生命的成长呢?一、以读促悟,入情入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回归生活的目的——为了学生发展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要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要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教学生活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真实生活、情意世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科学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科学,用科学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让学生在"做科学"中体验"生活科学",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天地,展示自我的殿堂。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要“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生物学的“科学世界”,然后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本着这一理念,只要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并巧妙地与教材知识相融会,就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指出要“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生物学的“科学世界”,然后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本着这一理念,只要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并巧妙地与教材知识相融会,就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