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德国政府于2006-2011年推行了"卓越大学计划",计划分为研究生院、卓越集群和未来构想等三个部分,共投入资金19亿欧元。该计划具有打破德国高等教育均质局面、分类资助与整体资助相结合、重视青年科研骨干人员培养、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以及强调高校特色发展等突出特点,并在资助方式、科研发展策略和评审程序等方面,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
建设一流大学,各国有不同的战略。德国“卓越大学”的建设不以学科为导向,而是以“卓越集群”建设为重点。“卓越集群”聚焦重大研究问题,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鼓励不同学科和院系的研究者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平台。德国“卓越集群”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在于,在注重学科基础建设的同时,应当考虑如何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为大学内部学科之间的合作与整合,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的涌现多创造一些制度性条件。  相似文献   

3.
"卓越计划"是德国史上规模最宏大的重点高校建设项目。该项目在充实德国科研经费、促进科研产出、营造竞争文化、引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追求卓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绩效拨款效果、追逐高度分化的高教发展模式方面备受争议。"卓越计划"为我国的"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包括拓宽"双一流"建设的筹资渠道、建立科学的"双一流"评价体系以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及效率、大力支持普通院校发展等。  相似文献   

4.
简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意义,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任务。结合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设想及措施,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四个方面对"卓越工程师"培养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为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2005年德国政府启动了"卓越计划"。目前,"卓越计划"已经进入第三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卓越计划"在动态调整机制、整合科研体系、科研论文发表、世界大学排名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资金短缺等不足。2015年,我国开启"双一流"建设,借鉴"卓越计划"的实施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应着重关注退出机制、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方机构参与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德国"卓越大学计划"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于2006年开始推行"卓越大学计划",该计划分为三部分,分别指向博士生培养、科研团队锤炼与一流大学建设,旨在通过加大投入的方式提升德国大学的竞争力."卓越大学计划"的实施将为德国大学追赶世界一流起到推动作用,对我国"985工程"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当前"双一流"建设面临大学和学科排名的困扰。在排行榜的影响下,排名的一流成为"双一流"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为摆脱排名对内涵式发展的困扰,大学需要超越以排名论一流的话语方式和政策取向,重拾古典的卓越传统,以澄清大学发展的核心价值。从传统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真正的"好"大学始终是从理念到行动均朝向卓越的大学,而不是从思维到行为一路追逐排名的大学。  相似文献   

8.
《课程.教材.教法》2015,(7):115-120
教师培养模式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明确提出,要建立高等学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幼儿园)联合"三位一体"协同的教师教育培养新机制,促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笔者以所在单位为例,从现实基础、运行机制、实践运行与成效等方面,阐述了卓越教师"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不仅提升了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转变了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范式,也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德意志大学曾是现代大学的典范,但如今似乎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为了重振德国大学的科研地位与国际声誉,2017年德国政府在2006年“卓越计划”的基础上推出了新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卓越战略”,57个卓越集群、10所卓越大学和1个卓越联盟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从“卓越计划”到“卓越战略”,其主要动因在于重振德国大学的全球领先地位;其最大的变化在于调整了资助层面、遴选标准和遴选机制;其战略意义在于推动大学分化与提升大学治理能力;其实现路径在于引入国际评审、实施流动与反馈机制以及整合区域科研资源,力争促进德国大学早日重返世界科学研究中心的舞台。  相似文献   

10.
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即PBL教学法符合"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本文从"卓越班"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出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案例具体介绍了PBL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并就一些实际问题提出反思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0月,德国评选卡尔斯鲁厄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为“精英大学”,就此拉开了德国实施大学“卓越计划”的序幕。“卓越计划”旨在为德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注入经费.力图增强大学的科研实力,并提升德国高校的国际地位。文章介绍了“卓越计划”的目的、内容及获选学校的特点,并探析这一计划对德国高等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崔刚  陆勇 《江苏高教》2012,(5):97-98
按照"卓越计划"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工程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结合国内外工程改革的实践和地方工科院校的特点,可以构建"五平台、四模块、三层面、二要素、一主线"的架构模型。按照这一架构,地方工科院校要重点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和实践教学基础建设,以完善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卓越计划"是德国史上规模最宏大的重点高校建设项目。该项目在充实德国科研经费、促进科研产出、营造竞争文化、引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追求卓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绩效拨款效果、追逐高度分化的高教发展模式方面备受争议。"卓越计划"为我国的"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包括拓宽"双一流"建设的筹资渠道、建立科学的"双一流"评价体系以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及效率、大力支持普通院校发展等。  相似文献   

14.
"卓越教师"计划作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备受国际、国内各大高校的广泛重视。"卓越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坚定的教育信念、敦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育思想、娴熟的教学技能、敏锐的实践与反思能力、自主的专业发展以及过强的创新能力。实施"卓越教师"计划应构建职前、入职、职后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参照的人才培养规格,修订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蓝本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借鉴学习CS和UGS优秀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建设"双师型"和"双导师"的师资队伍,制定政策吸引优秀生源,重视提高"卓越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建设跨学科和研究密集型大学的背景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了将学校打造成一所世界顶尖大学,提出了2015"卓越五峰"战略,即以可持续发展的地球、未来医疗保健、新创意媒体、新丝绸之路、创新亚洲为核心内容,实现在这五个学科领域再攀高峰的战略。"卓越五峰"战略的重要举措和经验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重振德国大学,德国政府于2006~2011年开始推行"卓越大学计划",计划分为三部分,分别指向博士生培养、科研团队锤炼和一流大学建设,旨在通过加大投入的方式提升德国大学的竞争力.计划的实施为德国大学追赶世界一流大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德国的"卓越大学计划"对我国的"985工程"建设将在资助方式、评审程序、博士生培养以及学科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卓越计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冰  李健 《文教资料》2012,(1):209-210
"卓越计划"是高等院校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教育教学改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然应当进行优化以适应"卓越计划"的要求,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时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模式观。在达到各种外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的同时,还必须把促成学生的自我发展作为核心实施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专长,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实践视角培养卓越教师,是我国当前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总方向。以陇南师专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为例,通过对"实践取向"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内涵及价值的阐述,我们认为,基于"实践取向"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应体现在以下六点: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政府、大学、小学协同培养新机制;整合优化师资队伍;探索全程实践课程体系;变革教学模式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以桂林理工大学"卓越计划"学生培养为例,通过探讨"互联网+"时代我校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介绍合作教学在桂林理工大学"卓越计划"班大学英语课程的开展情况,由此拓展了一种合作教学活动——"师师合作",并将"全员合作"涉及层面扩大为在"师生、师师、生生和学校教学管理决策层之间"。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陷入了困境,人才培养质量急需提高。而我国于2010年推出的、旨在提高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卓越计划",对于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顺应潮流、树立发展榜样、解除困扰、夯实实践基础、实现合作共赢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分析并研究高职院校与"卓越计划"在人才培养的理念、层次、标准体系、联合机制以及师资要求等方面存在的相通之处,以期为高职院校借鉴"卓越计划"提供可行性条件,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