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7,(A0):1-2
独立院校在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背景下不断扩张,然而其自负盈亏的办学模式深深影响其师资配备比例。"僧多粥少"的师生比严重制约独立学院的转型和发展,如何解决难题,采用以优化和整合内部资源为思路的"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是不错的选择。本研究从"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意义阐明、主体阐述和协同育人价值解析、机制运行现状分析、机制运行路径探究四个方面探讨独立学院的"辅导员+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难点,新时代地方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在此背景下,发掘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特点,从需求和价值培养出发,提出了价值观教育为基础、志愿服务为纽带、社会实践为平台、专业服务为提升的校地协同育人机制,丰富了地方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高校文化、地方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子系统,两者密切关联、互促互进、共生共荣,对高校文化与地方文化互动性和协同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校地文化互动的视域,以常熟理工学院、常熟市为案例,深入了解校地文化互动的现状和问题,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确立"政府主导、高校主动、机制创新、项目推动"的基本思路,推进校地文化互动、协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职业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职责,承担着培养德技双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从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创设校地合作、研学并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育人品牌,是克服当前职业教育文化育人难点、推动技能教育与文化育人双向促进的新路径。在职普融通视域下,探索职业院校“校地协同、园课一体、研学并进”的地域文化育人模式,提出中高本职业院校要构建一体化的地域文化育人体系,需进一步建立文化育人制度秩序、构造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构建文化育人合作机制。成果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赋能小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三位一体"创新型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模式.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功能,构建"家校社"协同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机制;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构建"五育五入融合"的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实施路径;提升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项目化"创新型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学习方式.促进了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学校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是加强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的逻辑旨归在于培养乡村儿童正当性的价值判断,培养乡村儿童主体性的价值理性以及形塑乡村儿童规范性的行为自觉。家校社融合的教育场域能够发挥文化赋能的重要作用,增进乡村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和文化认同感。家庭文化赋予乡村儿童最初的情感力量和自我意识,学校文化促进乡村儿童爱国意识和思想品德的良性培养,乡村文化是深化乡村儿童乡土情结和价值体认的精神纽带。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背景,乡村儿童价值观教育应坚持提升价值认知的协同育人导向,实施情理共融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有机互动的协同育人生态,强化主体性情感认知与价值理性的深度耦合,促进乡村儿童价值信念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双创型"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企业和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受制于不同运营机制,企业很难深层次地参与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院校因自身原因也很难将"双创型"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落到实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与企业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团队科学研究等方面落实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背景下,研学旅行、校企协同育人成为大趋势,旅游与教育深度融合,是我国校园景区教育发展实践的生动写照。在总结校园景区教育实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构建了"校景坊一体化"校园景区教育理论,校、景、坊三要素相对独立又有机融为一体,形成景区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促进、校内学生与校外旅游者同发展的"双扶双助"格局。由于各校旅游资源、发展战略、育人模式有别,校园景区教育理论演化出"校景坊一体化"、"景产创一体化"和"景产学一体化"三种应用模式。作为一种新理论,"校景坊一体化"校园景区教育理论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河北工业大学不断创新"工学并举"办学特色,以一二课堂协同为抓手,全员有机联动参与、全过程贯通、全方位育人要素聚集,深度推进一二课堂协同育人,形成了"科教融合-竞赛实践融通-产教联通"螺旋式迭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有着内在的需求和动力,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政府制定的激励政策及各自的利益诉求被充分尊重和满足的条件下,可实现政校行企协同创新高职育人模式,共同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分析独立学院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形成的原因,基于协同创新视角构建独立学院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整合地方政府、企业、其他高校、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等多方力量,共同培养经管类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我国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地方高校转型实践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文章基于六所地方转型高校的深度调查,发现和总结了一系列凝聚中国特色的地方高校转型经验:以“学校章程、发展规划、决议”等形式将学校转型发展战略及“应用型办学定位”予以明确;以建设产业学院、调整专业(群)建设、加强应用性研究等方式实现高校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以增加实践类课程比重、设置模块化课程、强化创新创业课程等方式改革学校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方式来加强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及产学研用平台建设;以“教师管理制度的创新与突破”“引进来”“送出去”“双聘双挂”等多路径,来提升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这些如“火”的现场背后也存在如“冰”的困境:关于“地方高校转型”的理念与认识仍缺乏“共识”,仍存在“标签化”疑虑;地方高校各“关键要素”的转型仍存在能力、路径及机制等多方面障碍;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仍是短板,亟待完善制度、理顺机制。基于此,未来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并达成共识,将应用型高校作为一种“类型”的高校来看待;要进一步发挥省级政府在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实施高等教育分类设置与分类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地方转型高校“关键要素”的突破仍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校地合作"模式,有利于厘清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为学校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要求不高,课程体系建设不系统、制度设计不健全;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保障不足;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应将人才培养和地方人才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开设与地方社会经济结合紧密的课程,设置高校与地方融合的创业性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选修课程,培养大学生兴趣和特长;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角度,打造特色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构建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基于"校地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14.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学校发展定位,建立"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多方协同的工科育人模式,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的产业化学院建设,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打造专业(群),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工科教师队伍,实施工程教育认证,强化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地方高校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课程建设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基本依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力保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高职院校"金课"包括课程讲思政、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优、考核方式活、教材精品化、教学团队强六个核心要素。高职院校"金课"具有三个独有的特征,即职业性、动力性和系统性。高职院校"金课"建设路径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坚持发展性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构建多元化的新型课程评价体系,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在质量保障中的专业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郭玉华 《科教导刊》2021,(2):98-100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书育人模式的一种创新,是高校全员立体化育人的有效途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价值引领是课程思政的目的.地方本科高校在价值引领上应体现地方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成效,突出地方思政特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应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阶段式、课程群式、联动式"的立体化、全方位模式.通过把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设立示范项目、建立多元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和提升教师育人水平等途径,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高校课堂中"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又是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释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纯然联系,凝练了民族地区高校课堂中"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在主体性、地域性和时代性三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行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提出了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相长的价值实现路径,即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均衡优化配置;加强校际协同,构建高校教育文化交流生态链;形成和完善教育培训与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以区域产业结构引导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能够实现地方经济与高职院校教育的高度融合发展。以地方经济产业发展为导向能够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方向,引导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更加强化专业的应用性,并以更加明确的地方经济发展要求构建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建设价值。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性措施。高职院校承担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任务的关键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办出高职院校特色的关键。分析了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明确院校定位、加大“软实力”培训投入比例,自主学习、参与实践课题、挖掘培训渠道等方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探讨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公办高校迅猛扩展的作用及隐忧的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共同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构想,即公办高校在部分本专科教育市场为民办高校“让一步”,使教育发展在整体上“进三步”的构想途径;阐述了提高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有效措施是政策支持和监督管理;探讨了独立学院与民办高校也应该协调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