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作为现代产业体系脊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对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SWOT分析工具,对湖南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所面临的内、外在机会和面临的威胁进行分析,并提出湖南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未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福建省海洋生物医药、邮轮游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五大海洋新兴产业已蓄势待发,但仍面临“海洋新兴产业意识”尚未牢固树立,发展规模小,所占比重少,产业偏弱,人才匮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化瓶颈等问题。福建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做出符合福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实际的战略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将高端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的产业载体和工业母机,通过对山东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明确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企业“自身造血”与政府“外部输血”,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实现产业升级,推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充满活力与特色明显的现代经济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4.
2012年以来,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从上半年统计数字来看,呈现规模持续上升、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优势显著、新材料与节能环保产业增速迅猛以及发展区域相对集中等特点,但也存在部分产业领域规模小且发展缓慢、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不均衡以及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需要做好青岛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的政策落实工作,特别要加快行业研发中心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园区建设;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以推动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确定重点支持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计划用20年时间。使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作为未来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各相关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显著增加。本栏目将按照产业分类,陆续对与国家战略·眭新兴产业紧密对接的理工类本科专业作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2007年启动规划,2009年列入省级大学科技园,2010年列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是全国首家设立在发达县域经济中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是全国首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采用"企-园-校"逆向建园模式,由常熟市人民政府与多所重点高校合作共建,是推进常熟市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平台。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启用"创意、创业、创新、创研、创优"等五创基地、科  相似文献   

7.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天津经济发展和滨海新区建设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国家战略需求,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以国际合作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支撑,瞄准引领技术发展的高端产业,重构专业组群。在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围绕滨海新区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国防科技等为代表的优势支柱产业,建设以制造业类专业组群为核心,以制造类服务业专业组群为支撑的9个专业组群40余个专业的总体布局。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专业发展服务产业升级,课程改革对接岗位需求,为滨海新区优势支柱产业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8.
通过回顾蚌埠在"十二五"期间三次产业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认为当前蚌埠市三次产业发展面临的几大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的局面尚未改变,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技术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竞争力不强。"十三五"期间,为进一步发挥三次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蚌埠市应当在创新中发展三次产业,即应当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力促产业创新发展更具生命力和创新力,有效地提升产业竞争力;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创新升级、智能化提升和产业链终端拓展;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培育现代物流、高端商贸、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打造创新时代"智慧蚌埠"。  相似文献   

9.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中处于高技术、高附加值和价值链高端的核心产业,是体现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以辽宁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为对象,对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需要依托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更需要依托区域人才结构的调整和培养方式的变革。基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需要,长三角高校专业必须实现协同发展。作为核心城市的上海,应面向现代服务业,重点培养国际高端金融、法律、管理、物流等人才;江苏省面向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应着力培养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人才;浙江省则应该在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技术、新能源及生物技术等领域培养高端人才。  相似文献   

11.
科学地评估各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状况是制定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常熟市科技局提供的2005年全部68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统计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主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产业素质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新材料制造业在发展规模和产业素质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在研发上投入较大,但偿债能力、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设备竞争力偏弱;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人力资源素质最强,但研发投入偏低,出口创汇能力最差;医药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最好,但技术设备陈旧,研发投入过低。  相似文献   

12.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政权得以稳固的基石。长江三角洲江阴、常熟、张家港、昆山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通过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提出县域经济发展的六点战略思考:积极培植支柱重点产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加大开发区的规划和建设力度;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的互动与合作;树立招商新理念,加大利用外资力度;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3.
如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目前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新课题。结合常熟市的经验和做法,分析了地方政府在高新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常熟市推动和引导高新产业发展的做法对其他地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兴产业正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推动新兴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通过分析新兴产业的金融需求特征以及常熟现有科技金融支持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科技金融支持路径与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常常遭遇"玻璃门"的现象,因此,研究并发现影响我国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利用2008—2011年我国15个高新技术产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行业企业平均规模、研发投入资金、企业新产品出口能力以及政府对行业的控制力都是阻碍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民营企业拥有的研发人员数量规模将会促进民营企业更多地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内竞争程度的影响则是不显著的。基于上述结论,为了促进民营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方面应大幅增加在竞争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民营资本的比重,防止规模较大的企业垄断市场,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研究投入的激励和保障,调整产业资源和政策资源的分配原则,以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经之路,但是因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存在着协调机制不健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所以河南省应该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培育产业集群,进而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与其相联系的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为各国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创造了重要的条件。与国际资本流动相联系的是国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产业贸易与国际产业投资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这种配置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了垂直的专业化分工,即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集中于发达国家,而低附加值的中、低端产业则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使世界制造业和服务业产生了巨大的规模经济和专业化效应。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创造我国经济发展史上辉煌成就的同时,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把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创业板的推出,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激发创投公司和其他产业资本的投资,有效拉动民间投资,带动风险投资资本和产业资本投向新兴科技企业、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促进过程经济的转型,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有着独特的竞争优势。常熟市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竞争力方面存在着缺乏高端产业支持、独立品牌优势不突出、大型企业偏少、经济主体观念陈旧、行业组织松散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集群政策来提升企业的产业集群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今常熟乡镇的基本格局莫定于明清时期。明清两代是常熟市镇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①,许多官僚、地主和商人纷纷创立市镇,招商集贾。常熟市镇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特色,布局结构多为夹河为市、沿水成街。一些市镇形成颇具特色的手工业和专业市场。随着市镇的手工业、商业发展,市镇人口结构逐渐变化,工商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清末民初,常熟市镇的棉纺织业劳动形式广泛采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