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先进制造业的基本内涵和员工在先进制造业中的作用 (一)先进制造业的基本内涵 先进制造业的基本内涵,不仅包括规模、比重,而且包括经济的开放性及产业和技术的先进性。具体地说,一是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规模达到一定水平;二是制造业的主体必须是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三是主要产业必须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其技术工艺、研发能力、管理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掌握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四是高度国际化,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品牌和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制造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福建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支撑点。文章通过构建制造业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对福建省制造业28个行业的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福建省制造业相对有竞争力的行业并没有遥遥领先于国内平均水平;福建省重点扶持的产业竞争力总体上还比较弱;福建省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处于发展之中,尚难在工业增长中充分发挥先导作用;福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中度还不是很高,规模经济效应并不是非常明显,产业竞争力尚需大大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中确定的主导、支柱产业基本上尚未形成优势,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基本上是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3.
高技术企业成长不仅是当今全球现代化的竞争焦点,而且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在江苏经济快速发展中,以计算机、电子、通信及医药制造业为龙头,以沿江高新技术园区为基地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江苏经济新的增长点,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企业竞争力增强,产品外向度显著提高,内部结构更趋均衡。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规模、产值利税率偏低、技术创新不足等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以提升江苏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其发展状况和水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未来.在回顾产业集群理论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可以从产业集群理论和实践中得到的有益启示,提出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先进制造业的基本内涵和员工在先进制造业中的作用 (一)先进制造业的基本内涵 先进制造业的基本内涵,不仅包括规模、比重,而且包括经济的开放性及产业和技术的先进性.具体地说,一是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规模达到一定水平;二是制造业的主体必须是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三是主要产业必须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其技术工艺、研发能力、管理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掌握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四是高度国际化,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品牌和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相似文献   

6.
南通市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该产业的经济总量弱小,层次不高,R&D投入不足,人才缺乏。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强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人才培养,加大投入,利用南通的区位优势,形成沿江、沿海两个高新技术业带,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7.
发展环保产业是龙岩发挥优势产业和进行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最佳选择。应将发展龙岩环保设备制造产业纳入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的结构架内,充分发挥好大型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及时制定发展规划,整合环保产业能力,加快主导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的集聚、开发,扩大产业规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运用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源进入环保产业领域中来;加快建设环保工业园区,争取成为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提高市场地位,提高产业整合能力;创新投资机制,加大环保产业投入;扶持培育骨干企业,形成若干集团,发展规模经济,创造规模效益,抵御市场风险;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2008年全国和江西工业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西工业各部门的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江西工业发展总水平不高,但发展速度快,比较优势明显的行业不多,总体缺乏竞争力,资源与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力较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竞争力较弱,部分行业现实竞争优势较大,但缺乏竞争潜力;建议增加要素投入,扩大工业生产规模,利用区域发展优势,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9.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重庆长远发展的现实选择,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应当成为重庆市的支柱型产业。但本文的研究发现,目前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不容乐观,竞争力不强,科技投入、人力资本、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对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约仍很明显。着眼于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的未来发展,重庆应大力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加大对科技产业的投入、完善对高新技术发展的中介服务体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同时政府应起到积极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新技术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京津冀高技术产业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与全国相比有优势的产业是医药制造业与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内部结构差距较大,但三地间高技术产业结构有趋同的迹象,尤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之后,产业协同发展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应该根据不同产业的分工协作现状,重构高新技术产业分工格局,加快京津冀创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有效发挥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通过建立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来打造京津冀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高技术产业链条和分工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包括8个一级指标、46个二级指标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常熟、昆山、张家港、太仓和吴江五县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常熟市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尚存在效益偏低,缺乏聚集优势,国际竞争意识不足,不具人才优势,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孵化器建设滞后,技术创新效率较低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生产能力有限共8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09-2012年,天津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增加了70.8亿美元,但出口增速放缓,加工贸易居主导地位,外资企业占绝对优势的发展现状依然延续.在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和研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从资金和人力上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同时运用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以应对外需不振和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13.
运用通径分析法,从产业要素、产业结构、产业环境角度,研究了影响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绩效的因素变量,结果表明各自变量对高新技术产业绩效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差异较大.人均GDP与市场结构对高新技术产业影响的直接效应最为强烈;由于广西经济总体水平较低,资本市场不发达,从而使得融资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直接效应相对较弱.R&D经费的间接效应最大,产业中R&D人员数占从业人数比重、市场结构以及科技从业人员的数量对广西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也有不同程度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4.
基于市场力量驱动与两岸经济环境转变,台商于80年代开始向大陆投资,产业型态由传统产业到高科技产业、厂商规模由中小企业到大型上市企业、投资诱因由追求低生产成本到开拓大陆市场,制造业在两岸之间的分工愈见紧密。尤其是台商电子信息产业因应生产全球化与市场销售趋势,除在制造方面进行水平与垂直分工,使两岸资源作有效率整合。并采取两岸功能性分工,布局全球,强化创新、研发及运筹能力,提升台湾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将使两岸经济交流获得制度化的保障,两岸产业进行更紧密的结合,及提高两岸产业分工效益。  相似文献   

15.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中国制造业13个不同行业的R&D绩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制造业R&D的整体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30%的行业是DEA有效的,近70%的行业DEA非有效。进一步分析表明,多数行业R&D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规模低效,因此应加强内部管理以提高R&D效率。  相似文献   

16.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和工业发展的基础,在西部大开发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西部各省区也在积极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内蒙古六大优势产业之一的装备制造业已初具规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装备制造业及细类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是内蒙古装备制造业及细类产业竞争力依然较弱。以创新为驱动实现产业升级,是提升内蒙古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纵向企业网络具有沿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层级性特征,并具有整合优势和节约交易成本等优势。跨国公司对华电子信息产业R&D投资通过改变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在纵向企业网络中的层级影响纵向企业网络优势的形成和发挥。一方面,跨国公司R&D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从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中心向技术开发中心的转变,促进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纵向企业网络向更高层级跃升:另一方面,跨国公司R&D投资呈现出较强的技术封锁趋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纵向企业网络优势的形成和增强,关键在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在标准之争中获胜。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滞后于制造业发展,应该通过实现协同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借鉴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上海、北京、香港、台湾、广东、江苏等省市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融合发展的相关经验,从通过技术升级换代来提高竞争力、加强不同制造业的联系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组建跨行业的共享研发机构和技术创新平台、鼓励制造业进行产业分离、培育适合于制造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实现两者协同发展的措施安排。  相似文献   

19.
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必须与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以及技术创新结构相结合,重点是着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产业;发展支柱产业;改组改造传统产业,逐步建立以资金技术密集型、高产业关联度为主体的现代经济体系。具体结构调整实践中还要认清目前调整的背景,把握调整升级的方向、模式和途径,从而在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升级产业结构的同时,建立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效利用能源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