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我国当前在能源技术与人才培养方面的重大战略,亟待大力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推进能源技术发展以及促进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提出利用多种能源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实验教学平台,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科学基础、先进用能理念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为能源动力类专业的本科生教学、项目设计、科研训练以及新工科建设发展服务,同时为相关学院学生参与能源领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创新训练与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2.
关于建设大机械类专业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在进行教育部面向21世纪“热工系列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以及世行贷款21世纪教育工程“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的过程中 ,对海外50多所高等学校工科机械类专业的设置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目前我国工科机械类、能源动力类专业面涵盖的范围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我们深深认识到我国工科的能源动力类与机械类专业有必要逐渐融合 ,这里称之为大机械类专业。现将我们的认识以及当前可采取的步骤提出如下建议。一、在我国建设大机械类专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我们调查 ,国外 (主…  相似文献   

3.
文章面向新工科建设需求,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创新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四结合”课程体系,建立新工科背景下以“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核心的全方位资源共享课程平台。将理论课程、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创新设计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通过“传统教学+信息技术+口袋实验室仿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个性化学习,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浓缩科研成果融入基础实验教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提出了工科物理实验教师要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水平,必须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介绍了大连大学在承担国家教育部“工科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教改课程中,如何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浓缩转化为教学实验,教学实验仪器的推广又如何拉动了科研新材料的制备情况。  相似文献   

5.
面向新工业改革与发展,新经济新技术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山东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新工科专业从“知识、能力、素质、价值”等维度出发,基于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人格养成、价值引领“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从“基本、提升、创新”三个阶段,构建了具有逻辑性、体系化的“三阶四维”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矩阵。基于新工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实践了以“项目驱动”为主体的能力培养顶层设计、企业全过程参与的“一个目标、两个主体、三个核心、四个层面、八项举措”的产教协同育人体系、全覆盖的“四维四元”融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面向产出的教学模式改革与质量监控反馈机制,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传统工科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系统分析传统工科专业人才传统培养模式存在弊端的基础土,提出了体现“三多一少”(基础和技术基础课课时多、实践环节教学课课时多、选修课课时多、专业课课时少)特点的课程体系;强化以“两线一点”(大学四年教学实验不断线、实习不断线、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考核点)为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双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新举措,以及充分发挥传统工科的“科研优势”,加强稳定的实习基地建设,切实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以科研促教学等论点,试图构筑“堪能力为中心”的“基本要求加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探索传统工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药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在药学人才培养中具有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针对目前实验室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弊端,结合本校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特殊作用展开了探讨,从建立特色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施行实验中心管理体制及实验队伍建设等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从而搭建科研开放平台、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多样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构建“综合化、多层次”的药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8.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6):157-161
浙江传媒学院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进行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一系列实验教学改革,优化了实验资源,明确了实验教学理念,建设成实验操作、实践习业、实践实训、实践创新和服务辐射等5大功能平台,分别与企事业单位、政府共建了校内外实践基地、研究型实验基地和面向社会的校内生产创作基地,形成了纵向递进、横向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面向“新工科”建设内涵,分析了传统工科专业(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现有实验教学体系和方法的不足,提出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设计构建了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综合与设计性实验为主体、创新与探索性实验为导向的层次化实验教学新体系,建立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和多元考核机制,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一般工科高校实验教学特点,结合实际实验教学管理经验,对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实验教师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着手,其中实践教学是重要抓手。鉴于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地位和作用,针对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科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新工科对传统工科专业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一型六化”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并结合实际给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新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实践教学基地是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协同创新背景,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介绍了工科院校本研一体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与管理体系,对这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依托"新工科"建设,电子科技大学发挥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工科优势,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总结,从创新性实验改革、工程实例课堂教学以及挑战性思维新理念推进"新工科"建设,助推创新引领性人才培养,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成果。在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中,该教学成果荣获全国二等奖。  相似文献   

14.
在新工科的大背景下,依托于国家级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实验教学平台。完成了"三纵三横"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对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电工电子实践实验教学新方法进行了探索。多年来,坚持实践课程的改革举措,取得了突出的人才培养成效和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适应面向工程应用和技术创新人才为方向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适应我国工科院校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思路,对本科专业实验教学创新与学科建设相结合进行探索。将学科平台和教学平台有机结合,不仅使设备的使用率得到较大提高,同时也使专业实验教学与实际有更大紧密关联,并在实验教学内涵方面以及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改善。期望在本科专业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的蓬勃发展为现代工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新工科专业时代的代表学科,对学生的实践培养目标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基于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和实验设备,整合现存课程信息,以“射频识别原理与应用”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实验设计项目化”“实验内容微型化”“实验结果视频化”“实验检查答辩化”的实验设计方案。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师可以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体制,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工科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和实践平台创新是未来中国汽车产业链现代化人才培养重要保障。新工科人才培养以现代汽车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创新实践平台以面向未来汽车工程师能力为导向,重点构建递进式工程教育实践体系及双师型工程教育师资体系。搭建“三创融合”教育体系和实践平台,高校人才培养创新链、知识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得以驱动贯通。  相似文献   

18.
对新工科专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科学研究支撑新工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等实践进行探索,通过实践教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支撑新工科新生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的阐述,希望对新生工科实践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培养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清华大学设立了机械工程专业实验班,并基于“产品工程化设计实践”核心课程,开展了校内外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本文对这一模式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外指导教师团队建设等进行总结,为机械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新工科的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专业改革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文以能源动力类专业为对象,阐述在这一新的背景下能源动力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模块单元、核心课程、素质训练、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模式等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期对新工科能源动力类等专业的国际认证和纵深化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