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梳理诠释学意义上的对文本的理解,考察文本意义生成的基本因素,是界定文学批评任务的首要环节。文本的意义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来源于前文本因素的作用,是读者对文本的价值评估和对作者意图的揣摩、意会;第二层面来源于文本同步因素与后文本因素的综合作用,是读者对文本的时代背景的理解与认知,对自己的审美感受与知识结构的联想、调整甚至于改变,以及向他人所作的解释性的描述;第三层面来源于后文本因素,是读者在一定的提示和启发之下产生的创造性联想。由此,批评的任务也可界定在考辨性批评、诠释性批评、创造性批评三个基本层面上。  相似文献   

2.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以本体论阐释学理论为基点,由过去只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这一重大转移开辟了文本解读的新时代,促进了文本解读观的多层面变革:即解读本质观,将文本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解读对话观,把文本解读作为文本与读者"主体间性"的对话;解读建构观,把文本解读视为对意义的开放的理解创造,文本对读者是不断敞开的;解读体验观,认为解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的生成,解读是通过读者的体验显现文本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文本意义的制约因素有四个:作者意图,文本,读者和语境,与此相应,本文意义的建构途径至少也有四种,作者赋予,文本显现,读者创造和语境决定。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任何一种途径都不能单独决定文本的意义,因此,在具体的文本阐释中必须综合考虑这四种因素。  相似文献   

4.
文本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意义,即文本意义,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与表达.解释学史上大致有四种对文本意义的不同看法,即心理主义式的复原重建说、创造说、实用说、虚无说等.这些看法由于无视文本意义的真理性,导致了对文本意义的魔化.虽然作者写就文本必须依凭一定的语词载体,读者的释义活动实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阅读及把握文本意义,但是文本意义又不完全等同于作者意图、文本的字面意义及读者的释义.另外,对于同一文本,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释义,因而交流与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解释学认为争论有其客观的标准--文本意义本身,这一标准也是绝对的,需要多次重复的.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作为读者的教师和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通过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深入文本,从而获得对文本开放性、深入性、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这个过程就是文本意义探寻的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与层次性。  相似文献   

6.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以本体论阐释学理论为基点,由过去只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这一重大转移开辟了文本解读的新时代,促进了文本解读观的多层面变革:即解读本质观,将文本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解读对话观,把文本解读作为文本与读者“主体间性”的对话:解读建构观,把文本解读视为对意义开放的理解创造,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解释学言义的文本不是作者的唯一主观表达,只有解释者(读者)与之对话的境遇中才真正存在,才有意义。本文以此为理解基点,阐释教学活动的载体——教学文本的丰富蕴涵。  相似文献   

8.
覃世艳 《天中学刊》2013,28(4):56-61
文本意义解释的差异性,是当代解释学不同流派的分水岭。构筑正确的文本意义观,应立足于解释学实践,科学地把握文本意义与作者意图、符号意义、文本的使用意义等之间的关系,同时坚持文本意义的"客观性"、独立性、固有性、一元性、可知性、可把握性等。  相似文献   

9.
文本一词,源于拉丁文的texere,本是联结、编织的意思。文本定义颇多,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等被用话语记录下来,都可被视为文本。什么是解读?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该条,称:"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解读是读者通过阅读从文学文本中获取和解释意义的过程。它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  相似文献   

10.
文本意义不是凝固的 ,它处于不断的生成和建构状态中。文艺作品意义的决定因素有四个 :作者的意图、文本、读者和语境。这四种因素经常综合在一起发生作用 ,使意义呈现多样性 ,造成作品意义的变动不居。文本意义的变动规律就源于这四者及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间的转换和比较有据可依,采用综合分析法探讨文本意义结构及跨语重构。研究表明,文本意义是一个多维度的立体结构,由作者主体建构系统、语言系统和读者主体建构系统三个维度构成,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意义结构相似度越高,翻译质量越高。文本意义结构模型分析为文本意义的跨语重构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受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等多种文本阐释观的影响,语文文本解读的标准一向比较模糊。要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就要坚持"一主三辅"的文本解读观,即要尊重文本的客观表述,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尊重编者的选文目的,尊重读者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本是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而看待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观点就往往被称为“文本观”。因为不同的文本观对于在翻译过程中什么是正确的理解和有没有正确的理解持有不同的观点,同时,不同的文本观可以生成不同的阅读策略和翻译策略并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文本观对翻译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篇文章拟从以“理解”为核心的阐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文本观来看文学翻译标准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我国进一步研究翻译批评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宏生 《阅读与鉴赏》2007,(11):18-20,42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交流的不对称性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因此,阅读对话交流就需要一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以使读者能够有效地进入文本的天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较为准确地解释、重建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文本阐释是发生在读者(教师)与文本(含作者)之间的一种理解与对话活动,这种理解与对话使文本意义获得了解放与生成。由于缺乏实践所需的文本阐释理论,教师在文本阐释时存在种种弊端。本文中"中学语文文本阐释"主要探讨的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阅读主体,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本进行的阅读、理解、解释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副文本是指封面、标题、序言、前言、注释、后记等在文本中连接读者和正文,并起协调作用的中介性文本材料。译作的副文本可以体现出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观。作为译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副文本对于读者如何理解译文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副文本的研究能够揭示出原作未完全说明的东西,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理解"与"误解"是诠释活动中的重要问题.现代西方诠释学围绕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关系形成了三种不同向度的诠释学: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作者中心论主张"理解"就是对作者原意的正确把握,"误解"则相反 读者中心论认为"理解"是意义的创生和构造此在的过程,"误解"的消极因素在这里完全被抹煞了 文本中心论则克服了以上二者在作者和读者两方各执一词的极端片面性,强化文本在理解中的中心地位,把作者和读者很好的协调起来.  相似文献   

18.
哲学对意义的思考主要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存在的层面进行探讨,各自得出不同的结论。文学的意义追寻则经历了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作以及作者、文本、读者的三者对话关系中的意义观,而到了雅克·德里达彻底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意义则在解构中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9.
文章按文字编码、读者解码、阅谈情境意义确定的系统框架,逐项分析各种因素对读者理解文本意义的影响。认为在确保广义上的文本都成立的前提下,可以用这个系统框架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本在当下环境中意义的生成因素。  相似文献   

20.
文本意义在当下的生成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提出将古代文学文本意义的生成要素统合为符号编码一信息解码系统,符号编码主要包括文字符号的意义特定及既定的作者、本事,信息解码则主要包括读者的解码能力和读者的阅读态度,在二者共同作用下,文本意义最终生成,从而确定中国古代文学文本在当下的意义读解是多元化的,是由读者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