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像汉语一样,英语也采用一些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段,广泛应用于言语及文学作品中,以丰富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种修辞手段就是矛盾修饰法foxvllwnoil)。所谓矛盾修饰法,即有意识地把两个意义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机智而精警的妙语以表达一种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含义。著名英国短篇小说家del‘l在其作品“Mrs.Packletide’sTiger”一文中,就巧妙地使用了这一修饰法:(1)“HOWyollshotthegottandfright。edthetigertod。th”,saidMi。Mebbin,withher一一[.在这一例子中,山Sagreealypleasat两个词组合…  相似文献   

2.
矛盾修饰法(oxymoron)一词源于希腊文,它通常由一对词汇意义对立,相互矛盾的反义词构成。这种表现为语言表面意义上的矛盾冲突,非但不违反逻辑,反而恰恰鲜明地体现了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是指那些表达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词语所具有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这正是模糊理论对矛盾修饰法成因和理解机制的解释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矛盾修饰法(oxymoron)作为一种常用英语修辞格,往往体现辩证统一的语义特征。在特的语境中,矛盾修饰法的巧运用独具艺术魅力。在结构上,矛盾修饰法是由形式对立而内涵统一的词汇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语用功能来看,矛盾修辞法是通过同一事物两个对立因素的相互映衬来表达新颖的涵义。正确理解矛盾修饰法有助于我们对现实世界与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更深层次的领悟。  相似文献   

4.
小说中的矛盾冲突的形式有很多。茅盾的《春蚕》的矛盾冲突表现为喜与悲,丁玲的《果树园》矛盾冲突表现为表与里。小说中所设计的矛盾冲突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也是为了引人入胜,同时更好地表达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内”和“外”是一对矛盾,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矛盾的双方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关系:一方面,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另一方面,矛盾的双方又相互依赖(即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即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6.
作为毕业生,每个人都会有一种矛盾心理,不知是喜是悲。喜的是,又可以去一个新的环境,结交一群新的同学;悲的是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自然谁都会舍不得。想到相处六年的师生,想到共度春秋的校园,真叫人依依不舍。回忆一下,六年的小学生活,真是打翻了五味瓶,酸甜  相似文献   

7.
王静 《邢台学院学报》2009,24(3):103-104
矛盾修辞是英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从表面上看,矛盾修饰的语义搭配似乎自相矛盾;事实上,矛盾修饰法是通过同一事物中两个对立因素的相互映衬来表达新颖的含义.正确理解矛盾修饰法的修辞作用有助于我们对此有更深层次的领悟.  相似文献   

8.
贯通与领悟——《又悲又喜的圣诞节》的语篇教学法张翔湖北大学气功师收授门徒,要给徒弟“开天目”,意为让其神思与宇宙间灵气相接,开启慧眼,凡事能有一种悟性。大学英语教学,因为讲授的是与学生的母语相隔膜的语言,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也要求学生能有一种悟性。但大学...  相似文献   

9.
刘义 《考试周刊》2009,(41):132-133
Oxymoron(矛盾修辞法)看似互相矛盾、对立,实际上蕴涵着令人深省的深刻析理。在对话中运用修辞矛盾修辞法可以产生出人意料和引人入胜两种强烈的修辞效果。本文以莎士比亚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重点从它对礼貌原则的违反来分析探究人们在使用Oxymoron话语中为什么要违反这些原则,这些原则的违反又达到了一个怎样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移就”,即转移修饰(transferredepithet),是英语中很常见的一种修辞格,特别是在诗歌与小说中更为常见。它的特点是用表示性质或特征的形容词,过去分词或现在分词(有时用名词或短语)移来修饰本不应该被它修饰的名词。这种修辞格多用于把修饰人的修饰语移来修饰事物或概念,但有时用说明具体事物的修饰语移来说明抽象概念或用说明抽象概念的修饰语移来说明具体事物。这种修饰使词语搭配产生变异,使描述的内容更加鲜明活泼,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使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取得引人入胜的修辞效果,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li…  相似文献   

11.
矛盾修辞法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它把两种不相调和甚至是意思完全相反、矛盾的词语组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强烈的修辞效果。文章以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为例,针对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重点从矛盾修辞法对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的违反来分析人们为什么有意无意地去违反这些准则,准则的违反又达到了什么样的交流效果和语用目的。  相似文献   

12.
影片《真实的谎言》曾在我国轰动一时,许多人对这个特殊的片名大感不解:既然是谎言,为何又是真实的呢?其实,类似这种前后矛盾对立的特殊语言现象,在汉语中并不罕见。语法上将这种用一组前后意义矛盾或不协调的词、短语、句子相互修饰限制或相互搭配以形成强烈对比的表述手法称为“矛盾表述法”。恰当地运用这一手法,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冷抒情:“喜”不狂,“悲”不惨 归有光(1506--1571)的《项脊轩志》是中国散文史上的经典名篇。该文写日常之琐事,抒一己之喜悲,四五百年后,犹能摇人心旌,传诵不绝,何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写“喜”也,不成狂态,无张扬之欣喜;其言“悲’也,不见惨象,无顿足之怨怼。作者抒发情感,冷静从容,内敛含蓄,理性沉稳,极有节制,此即笔者所说的“冷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14.
李卫红 《教师》2010,(24):77-77
所谓正衬,又叫陪衬,它是同类事物或相类似事物的并举映衬。如以空旷衬孤寂,以萧瑟衬悲凉,以繁华衬繁荣,以新绿衬生机,以勇衬勇,以关村美等。总之,要么以喜的气氛烘托喜的心情,要么以悲的气氛烘托悲的心情。所谓反衬,就是运用矛盾的一个方面去映衬另一方面。如以敌衬我,以动衬静,以丑衬美,以恶衬善,以乐衬悲,以月小衬山高,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技巧。写人描景,正反映衬,烘云托月,是诗人的惯用笔法,掌握这一技法是鉴赏诗歌的捷径。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在英语句子里,修饰名词中心词的修饰语,如果是介词短语或者是修饰分句的话,一般都是把它们置于被修饰名词之后,而且常常是紧跟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后的。例如:1.Itwasabitterlycoldnight,withdrivingsnow、…(那是一个刺骨寒冷,飘着雪花的夜晚,……)句中的介词短语withdrivingsnow修饰名词night。2.…IthadagraceandapoetrythatonlyMasefidldcouldhavegivenit.(……它富有一种只有梅斯菲尔德才能赋予的美感与诗意。)上句中的that…分句用于修饰grace和poetry。如果出现既有介词短语,又有修饰分句同时后置,修饰同一…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跟美学密切相联的一门学科,于是语文教材编写者在语文教材中便注重突出了各种品格的美。曾永成、董志强编写的《美学原理教程》①将美的品格分为:优美、崇高、悲(悲剧)、喜(滑稽)等,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本以上四类品格的美都—一地在教读篇目中得到展示。按《美学原理教程》观点:“优点是对象相对于主体的尺度处于和谐统一关系中的一种审美品格,其审美实质是对人的本质的直接而全面的肯定”,“优美对象的内容与形式是一种透明的和谐统一关系”②;悲(悲剧)是“主体与客体的尖锐对立冲突中”“主体的暂时被否定”而“最终必将…  相似文献   

17.
所谓正衬,又叫陪衬,它是同类事物或相类似事物的并举映衬.如以空旷衬孤寂,以萧瑟衬悲凉,以繁华衬繁荣,以新绿衬生机,以勇衬勇,以美衬美等.总之,要么以喜的气氛烘托喜的心情,要么以悲的气氛烘托悲的心情.所谓反衬,就是运用矛盾的一个方面去映衬另一方面.如以敌衬我,以动衬静,以丑衬美,以恶衬善,以乐衬悲,以月小衬山高,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技巧.写人描景,正反映衬,烘云托月,是诗人的惯用笔法,掌握这一技法是鉴赏诗歌的捷径.  相似文献   

18.
法的相关矛盾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法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由它赖以产生并使之存在的条件所决定的,这个条件就是法要解决的特殊社会矛盾,这个矛盾就是人类社会最基础的关系——生产关系中人们既相互依存和合作,又相互对立和斗争的矛盾,这对矛盾构成了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人们既相互依存和合作。又相互对立和斗争这对客观矛盾反映在主观上,就形成了社会公共意志和社会个体意志的矛盾。进而外化为社会公共权力与社会个体权利(即权力和权利)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了法。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形象而又生动的修辞方式,英语矛盾修饰法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及日常言语中.英语矛盾修饰法由两个互相矛盾的词或词组组合在一起,体现出夸张、幽默等强烈感情色彩.然而,心理语言学家们认为,矛盾修饰法不仅是一种普通的修辞格,还是一种认知机制.人们对矛盾修饰的理解体现出一定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中西古典复仇悲剧在演绎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前者偏重描写复仇的行动和结果,以故事情节取胜,由悲转喜;后者偏重描写复仇时矛盾和延宕的心灵,以心理描写取胜,悲上加悲。本文试以《赵氏孤儿》和《俄瑞斯忒斯》三部曲为例从复仇主体与复仇对象的不同关系方面探讨这两种演绎方式的产生原由和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