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一流”建设的目的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为强化过程管理、提高评价成效,文章在政策分析的基础上,从成效评价的逻辑起点出发,以技术价值合理性理论为基础,分析“双一流”评价理念与实践之间存在的现实落差和问题;提出评价“双一流”建设成效的技术手段要符合价值合理性要求,主张评价必须遵循“三统一”原则,必须尊重大学作为教育机构的本质属性,以及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发展规律;针对如何完善评价体系,从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评价“双一流”建设成效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动态监测是信息化时代教育评价的新范式。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在理念、机制和结果使用等方面体现了动态监测的适切性和有效性。为了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应以克服“五唯”顽瘴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建设过程监测理念;以加强评价诊断功能为原则,进一步优化动态监测体系;以落实“双一流”建设高校主体地位为重点,探索“监测—改进—评价”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双一流"建设有序稳步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进入政策实施阶段。为适应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的实践需要,文章提出改变传统的专业要素式评价,代之以专业成效式评价,开拓专业评价的新模式。文章设计了涵盖贡献度、达成度、保障度、开放度、满意度在内的成效式评价框架,并阐释了各评价维度的内涵和评价要素。一流专业建设成效式评价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和"建立建设监测平台"的评价策略,进而构建一流专业建设成效指数,有力保障和支持一流专业建设扎实开展。  相似文献   

4.
一流的师资是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 而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因此构建一套系统合理的大学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实现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对于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现行的大学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上与双一流建设发展有许多冲突和不适应,大学教师发展相对滞后。文章通过分析现行的大学教师分类评价体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大学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切实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的启动,推进线下一流课程建设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环境科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的一步。文章以佳木斯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为例,从课程团队建设、课程目标打造、课程改革与建设、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课程考核评价及改革成效等方面介绍了课程建设的具体改革措施,总结现有经验并为今后的持续改进指明课程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6.
实施“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机制的目的在于激发高校与学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促进高校与学科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然而在实践中,“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机制中存在的评价标准问题、认知错位问题、支撑体系问题等对“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实施和目标实现产生一定消极作用。为此,应在正确理解“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机制的内涵、定位与理念的基础上,从约束条件、遴选方式、遴选评价、成效评价、调整方式等多方面对其机制进行完善,并通过建立多元化、健康的第三方评价生态,保障“双一流”建设动态调整机制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经启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怎样评价第一轮“双一流”建设成效对具体开展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文章提出对“双一流”建设成效的评价,应强化过程评价,关注高校的建设过程、成长进步与可持续发展。“双一流”建设要聚焦培育培养一流人才、进行一流学术研究的办学土壤,形成健康的办学生态。  相似文献   

8.
“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任务是一流本科教育,而与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流本科建设的核心。针对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根据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建设基础和“三海一核”发展定位,开展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改进措施,以期进一步推进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双一流”建设,更好地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为我国其他兄弟院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阐述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现状,然后概述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最后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成效进行了细致介绍。希望通过文章阐述能够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索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而“双一流”建设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考察“双一流”建设前后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区域发展异质性。研究发现:(1)“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效果较明显,其中服务社会子系统贡献最大,但内涵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发展不充分现象犹存;(2)“双一流”建设并未有效缓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区域失衡问题,东部内部、东-西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程度尤为突出,区域间不平衡是主要成因;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分布均存在东强中西弱的“撕裂现象”。鉴于此,应分类推进“双一流”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引导高教资源流向中西部;优化“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主动服务国家需求、争创世界一流。  相似文献   

11.
2019年10月9日,第二届研究生教育学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双一流”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博士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评价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通过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对“双一流”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21世纪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研究生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有利于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世界范围内研究生教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双一流”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机遇,地方师范大学借“双一流”建设之势,不断完善各项工作,提升办学实力。作为挑战,地方师范大学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办学定位重综合性轻师范性、学科建设重效率轻公平、师资队伍建设重科研人才轻教学人才等失衡问题,导致教师教育特色日益被弱化。因此精准办学定位,融合综合性与师范性;完善学科体系,兼顾公平与效率;健全师资制度,引育科研人才与教学人才;优化评价体系,增强针对性、本土性与有效性是地方师范大学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重振教师教育,走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升高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流本科教育,诸多省份实施了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持续建设优势专业,主动服务社会发展,突出国际综合影响.品牌专业建设评价体系包括标杆赶超度、成果显示度、机制创新度、目标达成度、专业声誉度和社会贡献度等六个维度,为提升品牌专业建设成效,高校应着力构建一流培养体系、建设一流教学资源、打造一流品牌专业文化,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双一流”建设方案基于大学、学院、学科三重逻辑对构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了宏观统筹,教师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教师教育体系构建面临着三重困境:大学层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举办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学院层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设立教师教育专业机构的数量薄弱;学科层面,教师教育的一流学科支撑力度不够。究其原因,大学原生职能中教师教育的空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对教师教育的束缚,以及优势学科评估对教师教育的冲击均对上述困境的产生造成影响。前瞻未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教师教育体系构建,需要在制度层面确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教师教育体系的机构和学科制度保障;在机构层面建设一轨多级的教师教育专业学院体系,探索教师教育多元模式;在学科层面,加强一流文理学科、教育学科和教师教育学科的耦合共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施建设课程思政,是解决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是推进三全育人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构建一流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将专业课程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堂的育人功能,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双一流"建设工作项目的推进,还是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学科的评价,都离不开"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标准,而该标准制定的基础正是评价的原则。因此,有必要对"双一流"建设评价的原则开展研究。通过对现有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评价的发展性原则正是解决"双一流"建设评价问题的重要原则与方法。文章在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基础上,结合"双一流"建设的实际,提出了注重中国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大学内部质量文化建设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上海外国语大学(简称上外)、北京外国大学(简称北外)等外国语大学为研究对象,从“QS”指标对推进外国语大学特色“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参考,“QS”指标体系介绍,“QS”指标对中国外国语大学“双一流”建设现状的客观性、科学性评价等角度进行探索性研究,尝试为外国语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8.
优势特色专业实施双语教育改革是地方高校应对教育国际化和“双一流”建设机遇的必然选择。双语教育涉及师资建设、教学对象、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效果评价等方面,无论哪一环节出现偏差都达不到预期效果。以课程目标为导向、全面融入批判性思维、采用过程性学习评价是国内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双语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前提;提高师生参与双语教育的准入门槛、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是双语教育坚实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校国际竞争力而提出的重要国家战略。文章以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为面板数据源,从“双一流”建设前后科研成效差别、科研产出量差别及产出质量差别等角度对我国不同学科类“双一流”高校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找出不同学科类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制度同构理论从强制性同构、模仿性同构和规范性同构这三方面为我国“双一流”高校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首轮“双一流”建设周期期满之际,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成效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归纳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成效的评价维度后,收集2015—2019年39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57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校际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构建计量模型,评估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效应。结果显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的实施在综合实力、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对入选高校产生了积极影响,且政策效应估计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体而言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然而,少数反映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成效的指标呈现的影响虽为正向但不显著,这反映了该政策效应与政策目标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基于此,本研究展望新一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导向:在学科建设上需关注“冷门绝学”,适当增添人文社会科学“色彩”;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需更注重“内源”发展,坚持“外援”“内源”相结合;在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上需注重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