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胡金木 《教育研究》2021,42(5):77-85
儿童正义感的培育不仅需要理性的正义认知,也离不开感性的移情体验.社会同情是一种主体间的情感共鸣,通过一种感同身受的同情共感机制来促进正义感的发展,是儿童正义感形成的情感基础.作为主体间理解的情感纽带,社会同情促使主体通过置身于他人的境遇感受、体验、思考,了解并理解他人,维持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善意.基于同情共感机制,教育者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活动,引导儿童深入社会生活以获得真切的社会体验,倾听他者的声音以促进主体间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以实现情感共鸣,学习榜样以认同社会所信仰的正义价值,借助移情投射以激发正义的想象,促进儿童形成一种厌恶不义、渴望正义,依据正义行动的正义感.  相似文献   

2.
如果儿童缺乏移情能力,那么他就难以识别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难以获得与他人相近似的情感体验,也难以理解他人的情感反应,当然他也就很难有同情、助人的行为了。  相似文献   

3.
家庭对儿童情感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家长在促进家庭幼儿情感教育方面具有主导作用。家长应该学会理智地爱孩子,教育孩子关爱他人,关注孩子的情绪。  相似文献   

4.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再教育在课程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可用身体动作唤醒儿童的音乐情感,选用多种形式体验音采,如让音乐欣赏与动作有机结合、音乐欣赏与‘图谱相互交融、音乐欣赏中打击乐器衬与托等方式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再教育,使学生情感产生拓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5.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再教育在课程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可用身体动作唤醒儿童的音乐情感,选用多种形式体验音乐,如让音乐欣赏与动作有机结合、音乐欣赏与图谱相互交融、音乐欣赏中打击乐器衬与托等方式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再教育,使学生情感产生拓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6.
儿童个体的成长不可能独立完成,必须依靠那些处于他生命周遭中他人的本质帮助。父母和教师无疑是儿童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儿童与父母、教师交往中获得的他者经验对其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基于舍勒对主体间关系与情感体验的现象学解读,我们看到孩子与父母、教师交往构成的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是一个具有连贯意义的统一体,一个孩子与他者、与世界的遭遇也由此展开。一个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经验为他对待师生关系提供一种指引和规范性模式,构成其处理师生关系的内在意识前提。如果教师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儿童的他者经验和情感体验特征,或许可从中看到重构新型师生关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情感体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情感体验?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为何要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何在?在艺术教育中如何去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学校可谓是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情感关怀或是心灵慰藉,将儿童的情感缺失体会予以最大程度的削弱,促使学生可以感悟到他人对于自己的关爱,重新做好自我定位,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本文对儿童情感缺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谈几点思考。一、儿童情感缺失的问题浅析1.日常生活中缺乏他人的关爱。  相似文献   

9.
情感发展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教师可以选用一些优秀的绘本故事,借助绘本故事和图画内容,作为幼儿情感教育的素材。教师要合理挖掘绘本中的情感元素,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情感目标,设计好教育目标、教学环节,优化情感体验,以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适时的教育,帮助幼儿培养健康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0.
数学认知需要情感,没有情感因素,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又不能维持。数学情感教育目标表现为四个号次:情感形成、主动维持、形成价值取向、价值体系个性化。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体验-强化-内化-迁移”是数学情感教育的基本模式,且与认知过程相生相伴。  相似文献   

11.
体验是个体对自身情感状态的主观感受,分享是个体在体验压力下产生的情感沟通和人际传播现象.本研究采用现象学方法,通过对645名4-8年级儿童情感体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和道德情绪分享现象调查,以了解当前该年龄阶段儿童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情感分享的发展特征.结果表明,4-8年级学生在道德情感体验上表现出角色的低卷入性、诱因的高道德强度性、体验的负性偏向等现象学特征,在道德情感分享上则表现出分享情感的负性偏向、分享方式的直接性、分享要求的共感性、分享态度的真诚性和分享过程的控制性等现象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易巧玲 《学周刊C版》2014,(11):147-147
情感,是主体对客体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时所持的态度体验.广义的情感,不仅包括情绪,也包括审美、道德、认知、自我情感等等.情感的发展,是个性的情感机能和情感品质在有利于个人成长发展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变化的过程.众所周知,情感和认识是人的心理发展和教育的两个不可分割和相互作用的方面.课堂教学中的“情”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学生的、教师与学生的、学生与学生的、教材中蕴涵的等诸多情感因素的统称.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法,以103名教师为研究对象,考察教师在情感能力、接纳他人和被接纳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差异.数据结果显示:教师情感能力与接纳关系、被接纳关系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接纳关系对情感能力有预测作用.优秀教师在情感能力、接纳与被接纳关系与一般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启示:教师教育应从优秀教师的研究入手,重视培养广大教师的情感能力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地自我接纳和接纳他人,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切实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叶澜 《小学语文》2012,(1):48-48
课堂教学的目标中应该包括情感目标,但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与认知目标相呼应的情感,而是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在新课程理念及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教学活动,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在我们的数学教学甚至高考的复习备考过程中,数学教师不能仅仅只是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且更应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幼儿对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求,美术活动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我情感表达以及和他人情感沟通的机会。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尽情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体验各种情绪。同时,幼儿还将自己体验过的这种情感情绪,通过绘画或手工这种外在的符号形式表现、传达给他人。在美术教育中,  相似文献   

17.
智障儿童在情感发展上表现出发展迟缓、不稳定、自控力差、情感体验不深等特点,常常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通过对一位中度智障儿童情绪情感问题的个案研究,分析了生理、心理和外部三个方面的产生原因.提出以理育情提高认识,加强语言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家庭学校密切配合和相应干预的解决措施,以期帮助智障儿童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创新,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小学英语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情感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小学生学习语言初期进行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到英语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情感体验,能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有助于促进儿童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发挥,使儿童能够运用英语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本文简要分析小学英语教育中情感教育的观念形成方式,以及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具体策略,希冀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可用的可塑之才。  相似文献   

19.
在当下教育观念不断发展的今天,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美术教学,至今仍然是儿童美术教育的一个重点。笔者认为要突破这个难点就必须对其作品的情感体验与表现等问题进行系列研究和分析后,方能找到答案。本文就此根据我所占有的文献资料和我在重庆市部分小学调研过程中所掌握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研究性的提出——小学低段儿童(小学1、2年级学生)绘画是其情感的体验与表现之物化。并将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加以论述:儿童绘画是其情感的体验与表现之物化;儿童绘画的情感体验方式;儿童绘画的情感体验的表现方式。因此,要了解儿童的绘画,要搞好儿童的绘画教育,就必须从研究他们的情感体验方式与表现形式入手,并探索作为指导儿童在绘画中充分表现自己情感体验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行教育结构中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社会家庭等原因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重生命、珍惜生命,从而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残忍.对学生进行生命情感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