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即个体不愿将社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所实际遵循的道德规范与传统整体道德相去甚远,社会道德越来越外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漂浮于现实层面的无根的浮萍。要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使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的道德规范,而是能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德系统,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性;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终生努力的事业;它不是既成不变,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法律不过是具体的,最低的道德,因而都仅仅是一些具体的,特殊的,琐琐碎碎的规则;法律自身没有原则;法律是双道德原则为原则的,法律的原则,如正义,平等,自由等等,并不是法律,而是道德,因此,大体说来,一切社会活动最终便都是对于某种道德的实现,于是虽然一个社会的道德本身,不过是一纸空,是软弱无力的,因而并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因;但是,一个社会实行何种道德,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因,推行优良的道德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原因;推行恶劣道德是社会停滞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当前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而且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有人认为社会道德滑坡和风气的败坏,都是由于市场经济而引起的,甚至提出以牺牲道德为代价才能换来经济的发展。这在理论上是荒谬的。我认为,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必然带来社会道德的沦丧,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的伦理道德日益淡化,女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理念,承受能力日趋下降,特别是由于价值观的不正确,有的女大学生为金钱堕落为情人、二奶。甚至还有的女大学生卖淫,而且为情自毁的也不是个别现象。社会在发展,观念在变化,大学生的爱情观也需要在变化中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变化和发展导致了人们道德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从熟人道德关系为主向生人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直接道德关系为主向间接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固定道德关系为主向变动道德关系为主发展、虚拟道德从宗教的人神关系为主向网络的人人关系为主发展,就是其中四个方面的重大变化。把握这些变化发展,对于学科理论研究和人们社会实践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德心理学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重要的理论基础。道德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说,“道德心理学就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它能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近一个世纪以来,道德发展心理学已取得丰硕成果,对加强和促进学校的道德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道德发展心理学也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研究上从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7.
回归简单:道德教育的传统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变化的实质之一是生活(存在)方式的变化,并不是人的变化,人是“一”而不是“二”。即人和人的一切都是同一的,对立不是反道德,而是德性和智慧,因为惟有对立的两方才能真正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反就是正,正就是反。人性是不会变化的,人的道德基础和道德教育基础也就不会变化。  相似文献   

8.
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要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使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并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而是能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德系统,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性;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终生努力的事业;它不是既成不变,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所以,道德内化的主体张扬过程就必然内含着道德创新机理,从社会方面看,即要给个体道德活动以充分的自由权利;从个体自身方面看,个体只有具备相应的道德建构能力,才能有力推进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9.
电脑网络建设或称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是横扫当今世界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它的全方位快速拓展,使世界各国家、各地区及社会各行业、各部门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我们称之为网络社会。网络社会的形成引发了社会道德及个人的道德行为、价值观念、伦理精神以及道德交往等各方面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呈现出道德运行危机与道德发展契机并存的状况。本文拟对种种危机与契机做一简要的分析,并尝试对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建设提出一个初步设想。   一、网络社会的道德危机   网络社会的道德危机意识,源于现实社会中随网络兴…  相似文献   

10.
人的任何道德选择并不是由具体事物、具体行为的价值决定,而是由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决定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道德主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认识。对道德现象识别、评价及对道德问题分析、解决的行为心理倾向。它包括道德思维能力、道德评价能力、道德选择能力等,是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德育工作的基本依据。本文尝试分析德育实效性的要求与规律,探讨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11.
虚拟道德示范是道德示范的新方式。虚拟道德示范不是虚假道德的示范,也不是虚拟的道德示范。现代社会中,虚拟榜样的传播、虚拟空间的生成以及虚拟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虚拟道德示范从可能走向现实。新时期,深入研究虚拟道德示范有助于增强道德示范教育的接受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杨庆余 《山东教育》2005,(1):124-125
教室不能成为车间,因为它是学生发展道德品性的场所。实践告诉我们,那些涉及道德品性的东西,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规则、规定或规律性的知识,更不是一种简单行动的程序,不能被视为一种简单的教学科目,不能简单地依靠接受来获得。而学习者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受体”,被动地接受并组织这些社会赋予教师的并由教师通过规范来灌输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理想教育李德玉道德和经济基础的关系表明,道德的根源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并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目前,我国正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它必然会给我国社会道德生活带来新的变化。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与法同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们作为社会规范性调节系统的组成部分,属于同一系列,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道德与法的功能是道德与法作为社会规范性调节机制本质规定的。它既是道德与法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原因,又构成把道德与法作为同一系列事物、现象联结起来的纽带和基础。道德与法的功能是道德与法的本质的外化和显现。由于道德与法的本质在一定的层次上具有同一性,因而道德与法具有统一的社会功能;又由于道德与法的特殊本质,道德与法又有其各自的特殊功能。此外,由于道德与法的本质均不是单一的、简单的规定,而是多层次、多…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先生著《贞元六书》之际,正值中华民族危亡时刻,他以一个哲学家特有的思维方式,强调“道德力”在抗日救国中的重要性。他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阐述其道德思想。他认为道德与人性密切相关,同时,道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但社会的基本道德是不会随之变化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道德法律化就是道德具有了法律属性,即通过立法将占统治地位的一定道德规范上升为具有国家意志性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或者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其目的是借以保障道德规范的实现,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文章还探讨了道德法律化的基础,并指出道德法律化并不是将所有道德规范统统法律化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必然伴随而来的是某种程度的道德无序和迷茫.那么,对于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的中国来说,道德的失范、迷失和冲突似乎便不让人感到惊讶。这种伴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道德变化,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且从历史的角度看,应当是一种进步。应当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转型的完成,社会道德经过社会的整合必然会跨越这种“动荡”而步入相对成熟、稳定时期。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社会创制的为保障人的自由的实现而限制人的自由的一种必要边界。但并非任何道德所设置的边界都是合理的,亦即并不是所有的道德都是优良的。品德是人长期遵守道德的行为结果,但也并不是任何品德都是美德。优良道德是美德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社会是创制道德的主体,但并不是任何社会都能够创制优良道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优良道德的创制者。  相似文献   

19.
斯宾诺莎说过,“道德基础不是别的,而是人类自我保存的努力。”从道德发生学意义上讲,道德的目的有两个:其一,调节个体之间的关系,维持社会的稳定,以利于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其二,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方向,促进个体和社会精神世界的完善。前者是道德的基本目的,后者是道德的超越性目的。  相似文献   

20.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它与其他上层建筑有共性,也有它的特殊性。道德与其他上层建筑同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这是共同的一面。其他上层建筑,如政治、法律等,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阶级斗争的消灭而消灭;道德则不尽相同,它不随着阶级斗争的消灭而消灭,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而道德依然存在。所以道德从其发生到最后归宿将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仍具有阶级性。无产阶级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对阶级社会的道德,还有一定的继承性。本文想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道德的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