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家助学贷款现有贴息、代偿、利率补贴、风险补偿金、税前扣除、免征营业税等六种补贴形式,根据补贴方式的不同。它们可分为显性直接补贴、隐性直接补贴和显性间接补贴、隐性间接补贴四种类型。其中,显性直接补贴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得到资助。并减轻其还贷负担,资助效果最理想;而隐性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的资助效果欠佳,前者会使受助学生减少,增加学生贷款成本,后者会导致贷款机构的“停贷”和机会主义行为。因此,政府应允许助学贷款利率浮动.再将间接补贴转化为贴息.以改善教育资助效应.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2.
助学贷款是我国资助贫困大学生,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提高受助学生素质特别是道德信用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增强学生还款意识、保证助学贷款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国家助学贷款的运行效率与其利率的均衡水平有关,而贷款均衡利率由还贷期限、贷款风险和宏观经济变量决定.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利率低于均衡利率水平,并由此导致了银行惜贷、贷款成本增加、社会福利流失等问题.如果提高利率水平、降低违约风险,再通过改善银行管理,使国家助学贷款利率回归均衡水平,从而可改善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政策的实施效应.但是,利率提高之后,必须辅之以政府对借贷学生的利率补贴以及其他配套政策,以达到学生贷款助学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贫困学生在我国高校学生中的比例一直较高,为保证每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原因而辍学,政府和各高校都采取了多种措施,国家助学贷款就是一种。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助学贷款的受助比例一直较低。本文就此现状从大学生信用建设方面进行分析,以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受助比例,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圆大学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家助学贷款得到迅猛发展,在“奖、贷、助、补、减”等方式组成的资助体系中,已经起到了1/3强的作用。但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和回收存在着潜在的危机,国家关于助学贷款理论研究滞后、政府和高校对国家助学贷款实际操作研究滞后是关键所在。加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研究,完善信用系统;构建全方位的学生资助体系,增强学生还款能力;搭建助学贷款信息化交流平台,提高管理效能是国家助学贷款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6.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资助资金的主要渠道。辽宁省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大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国家个人信用体系;继续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加快国家助学贷款立法工作,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7.
张宝强 《河南教育》2014,(11):50-51
<正>河南工业大学是"河南模式"的首批参与高校,自2005年第一批助学贷款开办以来,共有13354名学生受惠于国家助学贷款项目。学校为实现河南省"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家和河南省有关文件精神,建立"奖、贷、助、补、勤、减免"的学生资助体系,并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上下足功夫,抓住贷款宣传教育、贷后管理和资助育人这三个关口,使贷款放得出、收得  相似文献   

8.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资助资金的主要渠道。辽宁省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大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国家个人信用体系;继续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加快国家助学贷款立法工作,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9.
美国助学贷款制度在规模、期限和利率、还款方式、担保及风险控制等方面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对我国助学贷款以大力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建立有效的个人信用机制、贷款利率多元化、完善学生减免制度、扩大助学贷款供给方的范围和数量等几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学生贷款现有贴息、税前扣除、特定免税、风险补偿金、代偿、利率补贴等6种补贴形式,它们又可分为显性直接补贴、隐性直接补贴和显性间接补贴、隐性间接补贴四种补贴方式,以及"政府补贴学生"、"银行补贴学生"、"政府补贴银行"三种主客体关系。实践表明,中国学生贷款补贴扩大了资助面,减轻了学生还贷负担,缓解了国家助学贷款的获贷难和回收难问题。今后补贴规模还应进一步加大,并辅之以补贴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学生助学贷款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方面,家庭收入减少和就业困难使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数量大增。另一方面,银行缺乏放贷积极性,可能对学生助学贷款把关更严。对此,高校和政府应共同采取积极措施缓解学生的就学危机。高校可实行学费打折,延长交费年限,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心理干预机制。政府应审时度势,及时出台相应政策,如向经办助学贷款业务的银行注入一部分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直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手中购买一定比例的学生助学贷款;适当上调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金比例上限;组建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学生助学贷款的发放、使用和回收等。  相似文献   

12.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优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资助贫困生的政策与措施中,助学贷款是覆盖面最大、较有效、较长期的扶助措施,笔者认为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小、切合实际、责任明确、学生的心理压力小,是助学贷款中的最佳选择,应成为资助贫困生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3.
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决定,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大资助力度,提高资助水平,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在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中,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推进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探索出的比较符合金融属性、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助学贷款品种,在信用约束、贷后管理等方面优势突出,  相似文献   

14.
《河南教育》2014,(11):84-91
国家助学贷款是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渠道。2004年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实施后,在教育部、省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总行的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国家银监会批准,河南进行了国家开发银行承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试点。河南省教育厅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密切合作,探索建立了"强化高校管理,激励约束并重,各方共担风险"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模式,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被国内一些主要媒体称作"河南模式"。值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新机制实施十周年之际,本刊特摘编了2005年以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国内主要媒体的重要报道,以见证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探索发展的历程,对以后的河南省学生资助工作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政府对学生的资助方式之一,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节约政府的财政开支.研究助学贷款的理论可以加深对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明确助学贷款的目标和方向,使助学贷款实践更加科学与合理,消除助学贷款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是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国家助学贷款对大学生进行资助的国家,并且几十年来始终坚持以助学贷款为政府资助的基本方式。日本的助学贷款制度以育英会来全权负责经营,因此,被称为"育英会贷款制度"。育英会成立于"二战"之时,发展于"二战"之后,在进入21世纪后,育英会更名为"日本学生支援机构",并进一步完善了回收贷款制度。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在推行国家助学贷款的过程中,遇到了银行惜贷、学生惧贷以及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某些特点所带来的与高校原有资助体系不配套等具体问题,文章探析了高等学校的具体管理部门在现有的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下,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可行性做法,并对建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要资助途径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行一些理论和模式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在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扶困助学体系基本建成,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已经纳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范围,而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制度尚未建立。这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的进一步推广。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视角分析助学贷款在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9.
孙涛 《江苏高教》2012,(2):30-31,53
国家助学贷款中的政府干预应限于弥补市场缺陷,以保障助学贷款市场平稳运行,集中表现在:完善银行招投标机制,形成较为规范的市场进入规制;引入价格听证会的组织形式,合理调控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水平;通过信息规制,抑止国家助学贷款运行中的逆向选择;实施质量规制,保障国家助学贷款市场交易良性运营。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有贴息、代偿、风险补偿金、税收优惠等四种补贴形式。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贴息、代偿等直接补贴和风险补偿金、税收优惠等间接补贴都可以扩大资助面,减轻还贷负担,且绩效水平相同;而在现实条件下,由于存在着利率管制,直接补贴只能减轻学生还贷负担,间接补贴只能扩大资助面,且二者的资助绩效各不相同。由于现行的混合补贴方案存在着效率缺失,政府可放松利率管制,并将间接补贴转化为直接补贴,以改善资助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