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小算术第六册第27页上有这样一段粗体字:“个位不够減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減;十位不够減从百位退1,在十位加10再減。”按照这个说明,退位減法的讲解过程应该是这样的,以573-258=?为例,被減数个位是3,減数个位是8,3个1去掉8个1够吗?(不够。)怎么办呢?(从十位数上退1个下来。)从十位上退1个下来合几个1呢?(10个1。)它自己本位上原有3个  相似文献   

2.
有的教师在讲除法“6136÷8”时,边讲、边问、边教演算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先看除数哪一位?(最高位6)最高位的6够8除吗?(不够)怎么办呢?(移下1变成61除以8)商是几呢?(商7)应该写在哪里?(写在1字上面),61减去56余5,再移下几?(再移下3变成53)除以8商又是几呢?(商6)应该写将哪里呢?(写在3字上面)最后算出得数是767。从表面上看学生明白了,照葫芦能画出个瓢来,算起来也正确,但是学生对算理:6136里面的6是多少?6000被8除不够商1千,移下1来变成“61”表示多少呢?为什么商写在1的上面呢?……却很少能回答出来。  相似文献   

3.
退位减法是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教材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这一内容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计算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一般采取的方法是“破十法”,例如“ 12- 7”被减数个位上的 2减 7不够减,从十位上退“ 1”作“ 10”,再从 10里面减 7得 3,最后把相减的差 3和被减数个位上的 2相加得 5,所以“ 12- 7=5”,这是我们传统也是基本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儿我们暂且称其为“先破十”法。   然而,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一老师提出他班上有一位学生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与以上方法有异。同样是“ 12- 7”,学生说:“…  相似文献   

4.
教学开始,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练习:(1)按准备题指导学生操作——先分单根小棒,再分整捆小棒.(2)填空:6是由( )个一组成的;60是由( )个十组成的;63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3)用竖式计算24÷8,56÷7.出示例1改编题:把2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根?分步进行教学:(1)指名列横式和竖式:26÷2,226~(1/2).(2)让学生拿出2捆(每捆10根)又6根小棒,要求把它平均分成2份.(学生分时,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先整捆分,再单根分,然后合并;二、先单根分,后整捆分,再合并;三、先拆捆,后单根分,再凑捆.)(3)教师分别让上述三种不同分法的学生口述分棒过程,并引导全班学生作出比较,肯定一、二两种分法比较简便、合理.(4)教师按第一种分法分棒操作,用谈话方式讲述计算过程:要先除什么数?(要先除十位上的数2)2个十除以2得几个十?(得1个十)这个"1"(商)要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上?(要写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2的上面)再除什么数?……除完以后,要让2~3个  相似文献   

5.
超级退位     
今天教学《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例题是:507-348———学生尝试计算后,基本上能较为清楚地说出计算过程:“个位上的7不够减,要向十位借1;而十位上的是0,又必须向百位借1作为10个十,再从这10个十里借出1个十到个位。”接过孩子们的话茬,我自然而然地揭示课题:“像这样被减数中间有0的版式,计算时……”多数学生均无异议,可有一个学生却突发奇想:“老师,既然十位借给个位的1也是从百位借来的,为什么个位不够减的时候不直接向百位借呢?”我一时也很惊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1作十……”,不是在以前学习两位数退位减法时就讲得清清楚楚的嘛!这个不安分的孩子,怎么想到要“越级”相借呢?心里虽有一点“疙瘩”,但我还是决定听听其他孩子的看法。“我觉得像这种情况是可以直接从百位借1的。不过借来的1拿到个位上要作为100个一,和个位上原来的7加在一起是107,再减去8得99,但是不能在个位上写上两个数字啊,这99里面的90还是得进到十位上。这样,十位上的0也就成了9,算出来的结果和原来的退位方法结果是一样的!”又一学生说。此言一出,众多学生鼓掌欢呼。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如此“越级”退位,没想到经过这样分析,也是理...  相似文献   

6.
6.在笔算两位数减法中,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为什么要先在个位上加10再减?就从课本例题说起:42减28怎样算?教材先用42根小棒演示42-28的算法:先打开一捆小棒,与散放的2根合并成12根,从中减去8根。再在剩下的3捆中减去2捆。最后剩下1捆零4根,即得:42-28=14。教材至此归纳出三条法则,其中第三  相似文献   

7.
<正>一、竖式法先用12个位上的2乘18,得36,36的6与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12十位上的1乘18,得18个十,即180,个位的0可先省略不写,8与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36和180加起来,得216。二、图示法纵向画12个点,表示12行,每行共画18个点,如右图所示。根据图示,先求2个18,18×2=36;再求10个18,18×10=180;36+180=216,所以18×12=216。  相似文献   

8.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99页,将减法法则第三条叙述为:“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在个位上加10再减。” 我认为,改为“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用10先减再加个位。”比较好,理由是:  相似文献   

9.
“百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先自学课本,边看边提问边演示的办法。引导学生思考:从3根里拿去8根不够拿怎么办?需先从十位格里拿出1捆小棒打开放在个位格里,与原来的3根合为13根。再从13根里拿8根就够了。拿去8根还剩5根。  相似文献   

10.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要求学生认识并记住:①加减式各部分名称;②符号>、<的名称、意义;③多步计算的一般顺序;④个、十数位意义;⑤十几数的分解方法;⑥加减竖式的法则与格式。 2.理解目标。要求学生理解:①加数位置交换和不变的道理;②加减互逆关系;③合理改变多步运算  相似文献   

11.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科书上是这样教的: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前两步学生易于做到,而第三步,学生计算速度慢,并且容易出错。教学时,教师如何来点拨这一内容,化难为易,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呢?我认为,利用补十数,变减法为加法,能提高学生计算退位减法的速度和准确率。一、认识、熟记补十数所谓补十数,即是当两个加数的和是10时,则称其中一个加数是另一个加数的补十数,简称补数。如:1的补十数是9,2的补十数是8,…,9的…  相似文献   

12.
师:(多媒体出示)23减2得多少?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把23分成20和3,先算3减2得1,再算20加1得21.所以,23减2得21.   师:如果把减数“2“改成“7“,该怎样算呢?请用“23-2“的口算方法做这道题,看你发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3.
师:(多媒体出示)23减2得多少?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把23分成20和3,先算3减2得1,再算20加1得21.所以,23减2得21. 师:如果把减数"2"改成"7",该怎样算呢?请用"23-2"的口算方法做这道题,看你发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4.
这一节是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例3、例4是讲退位减法,主要解决“个位上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例1、例2是讲不退位的减法,主要讲“先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减起”。由于学生在前一节学会了笔算加法,对于对位和从个位减起已没有什么困难。但学生在做退位减法的作业时,一般说来,要比学习前三节时出现的错误多:有的在退位以后十位数相减时,忘记被减数应减去1;有的会误算成不退位减法,个位从减数里面减去被减数;有的在做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练习时,会发生乱用法则的现象。因此,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教材为了使学生不致忘记从十位退了1,特意设计在被减数十位上的数上面点一点;为了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万以内退位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笔算、珠算万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重点] 被减数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的算理。 [教学过程] 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一、复习旧知。 1.口算。先用单页卡片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回答下列各题:12—7,13—8,15—7,14—8,16—7,13—6,17—9,11—5,13—5,15—9,12—8,16—9。后用复合卡片指名回答的形式让学生回答下列各题组:  相似文献   

16.
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退位减法”一节中规定:笔算减法要记住三条,其中第三条是:“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我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开拓学生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除了让学生学会  相似文献   

17.
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在退位减的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比较多。如何防止发生计算错误,我们引导学生将珠算退位减法的口诀进行“改革”,运用到笔算中,把珠算、笔算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概括了“少一得九,少二得八,少三得七,少四得六,少五得五,少六得四,少七得三,少八得二,少九得一”九句口诀,经试验效果较好。如“43-26”,口诀为“少三得七”,因为被减数个位3比减个位6小3,不够减,向十位借“1”作10,与原来个位上的3合起来得13,个位13减去6得7,即43-26=17。再如“61-37”,口块为“少6得4”,因为被减数的个位1比减数个位…  相似文献   

18.
在“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迁移规律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利用100以内数概念的影响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例如,教学“20 10= ”时,可以进行这样的改造: 20是几个十(2个十),10是几个十(1个十)? 2个十和1个十合起来是几个十?用小棒(一捆一捆的小棒)摆摆看。 2个十和1个十合起来是多少?(3个十) 那么“20 10=?” 这样利用数的组成的影响去理解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新知识学习,纳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使学生有“新知识不新”的感觉,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把“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里来。 例如教学“34 2= ”时,可以这样设计:  相似文献   

19.
最近,听了一节二年级数学课,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师先复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以及两位数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的口算,接着出示例题(1)“96-43”,提问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口算,一位学生回答可运用96-40-3=56-3=53口算,而另一位学生回答可以用90-40=50,6-3=3,50 3=53口算。本来教师应该对两位学生都加以肯定,想不到,教师对第二位学生进行了否定,说这种方法不简便,接着就按照教材上的口算方法教学例题(即第一位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20.
张老师: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加减法计算法则的概括,和原通用教材稍有不同。原通用教材在总结两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法则有三条: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减)起;3.加法中“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减法中“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加10再减”。在总结万以内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法则时,也总结了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