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未明确规定国家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方式问题,使得《国家赔偿法》的实施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这对受害人权益保护是十分不利的。本文从我国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缺陷入手,在分析国家赔偿中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如何在我国国家赔偿法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未明确规定国家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方式问题,使得<国家赔偿法>的实施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这对受害人权益保护是十分不利的.本文从我国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缺陷入手,在分析国家赔偿中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如何在我国国家赔偿法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只有物质损害赔偿,没有精神损害赔偿,这与我国建立法治国家的目标不相适应。面对现实生活中行政权的滥用,在论述我国国家赔偿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对如何在我国国家赔偿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精神损害赔偿是国家赔偿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国家赔偿法中并未规定精神损害赔偿,这不利于充分保障公民的权益。本文以余祥林案件为引,分析了我国精神损害国家赔偿的立法缺失,指出了精神损害赔偿建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对如何确定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方式以及数额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侵权行为法中,精神损害赔偿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国家赔偿法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法,应该包含精神损害赔偿内容,但这项内容却没有在国家赔偿法中得以充分体现,导致了公民权利在遭受损害的情况下难以得到全面救济。因而,在国家赔偿法中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保障公民权利和完善我们法律制度的重要举措。本文即从《国家赔偿法》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缺陷分析入手,逐步探讨完善相应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完善《国家赔偿法》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完善了我国在国家赔偿领域的立法,行政侵权赔偿作为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弥补行政侵权给行政相对方的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国家赔偿法对行政机关侵害相对方所造成的精神损害问题.却未明确规定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不符合宪法的要求.也不利于相对方合法权益的保护。本文对精神损害赔偿纳入行政侵权赔偿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浅析.也对具体的适用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现行的国家赔偿制度中,赔偿范围只限于物质损害,而没有包括精神损害.我国《国家赔偿法》应建立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符合一定的条件的前题下,确定精神损害的国家赔偿.同时,既要考虑国家赔偿的特点,又要考虑精神损害赔偿的特点,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精神损害赔偿是国家赔偿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的国家赔偿法中并未规定精神损害赔偿,这不利于充分保障公民的权益。本文以佘祥林案件为引,分析了我国精神损害国家赔偿的立法缺失,指出了精神损害赔偿建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对如何确定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方式以及数额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2010年修改的《国家赔偿法》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纳入其中,但是无论是从法律规范或是司法实践中看,该项制度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力度还远远不够。笔者以人格权、受教育权、劳动权等基本人权侵害的精神赔偿为例进行探讨,提出有关国家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保护范围,以期对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和人权建设略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由于行政执法实践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存在和我国目前行政精神损害赔偿机制不完善的现状,使《国家赔偿法》及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均处于尴尬境地。因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行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这也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行政精神损害立法趋势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肯定法人的一般人格权,承认法人存在精神利益是法人获得非财产损害赔偿的理论前提,对法人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的侵害即是对其精神利益的侵害。现阶段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趋于保守,法人的精神利益在实际诉讼中无法得到保护,这实质是对法人一般人格权的侵害。与传统的精神痛苦不同,法人精神利益不应要求法人具有事实上的感官与痛苦,它在客观上应主要表现为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法人针对精神损害提出了赔偿诉求,完善相关规定使其在法律上获得精神损害赔偿主体资格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否应当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历来就存有争议。由于我国相关法律不承认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致使我国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被害人权益的保障,也不利于树立司法权威。确立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其基本价值取向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在我国确立刑事附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其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依据。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民事法律规范确定附带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赔偿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精神损害赔偿成为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确立并完善精神损害制度.,是出自维护权利的需要,也是权利人维护自身精神利益的必然前提。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与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不断强化对精神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重视对自身的价值、尊严和安全的追求,由此而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立足于民法的基本理论和现行法律法规,从精神损害的定义、内涵及构成要件出发,探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社会和历史必然性,揭示其确立的理论依据和重大意义。同时全面回顾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发展的历史,结合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深刻剖析其立法和司法缺陷,并对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几点思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精神损害虽然无形却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一些受害人来讲,精神上的损害远甚于物质上的损害,如果不对其进行精神上的抚慰和赔偿,有失法律的公平.我国私法领域的精神损害赔偿已在立法、司法上得到了肯定,而在公法领域国家对公民造成的精神损害,是否应该进行赔偿,法律制度上却是不置可否.精神损害赔偿既然已在私法领域得到了确认,那么就不应因侵权主体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法律标准.国家精神损害赔偿是法治社会所需,且我国实施国家精神损害赔偿的条件已经成熟,不存在阻碍.  相似文献   

16.
当事人在违约之诉中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应得到支持,一直是一个较具争议的问题。实际上,只要在客观上存在法律认可的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减损,即应认为有精神损害,而无论该精神利益的丧失是基于侵权还是违约。现在随着违约行为导致精神损害的纠纷日益增多,司法实践已经向人们提出了违约之诉中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要求,现行法中违约和侵权责任的竞合也非解决之道。我国存在对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给予赔偿的生存土壤,通过对现行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目的性扩张解释的途径就可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蕴涵着巨大的精神利益,这些利益理应为每个人所享有.探讨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自然人权利主体的类型化,既是对人获得良好生存环境和精神享受利益的关注,也是完善环境保护法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重要方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必将损害人的环境性精神利益,从更全面地维护人获得良好生存环境和精神享受利益的角度看,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应是自然人而非公民.将权利主体类型化为直接受害人与间接受害人,并探讨尚有争议的一些特殊群体,如第三人、后代人及胎儿、欠缺感知能力者等在其中的地位,将符合法理的纳入权利主体范围.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的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均未做具体规定。这背离了确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初衷,对刑事犯罪的被害人也有失公平。文章试图分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实现公平正义的法律目的。  相似文献   

19.
传统理论认为。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侵权民事责任,精神赔偿不能扩展到合同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支持了违约精神损害的赔偿请求。我国应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在违约之诉中有限度地承认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