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允昌 《教育导刊》2005,(11):46-48
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是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当前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探讨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内涵、目前高校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深化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作为一种制度创新,积极推进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是对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是当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尽管早在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决定改革职称评定,同年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转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高等学校开始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但由于制度本身不完善和社会政策环境、各系列的改革不配套,加之传统观念的束缚,总体上说,包括教师系列在内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还未能真正实施到位。“教师职称”演变成了“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职称评审制”变成了“职务评聘制”…  相似文献   

3.
教师职务聘任制在我国已经实行多年了。多年来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他们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我国实行的教师职务聘任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职务聘任制 ,主要表现在 :(1)没有真正理解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实质 ,将评定教师的任职资格等同于聘任教师的职务 ,即“评定资格”与“聘任职务”应该分开的却没有分开 ;(2)教师的职务聘任与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出现分离状态 ,也就是说只聘任教师的职务 ,而没有注重考核教师是否履行相关的岗位职责 ,即“聘任职务”与“…  相似文献   

4.
现行教师职务障碍聘任制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探索新的聘任办法以适应改革的需要。本文对现行都教师职务聘任制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出分析,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责任制,必须从观念更新、科学合理设岗、强化考核、加强聘后管理等方面入手,变教师职务终身制为聘任制,建立起教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已五年,既调动了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也挫伤了一小部分人的积极性,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现就教师职务聘任制如何完善谈点看法: 一、打破教师职务聘任中的工资“大锅饭” 我校教师职务已完成了首批聘任并且任期届满,在首批聘任中,大部分教师都能在聘期内尽心尽职,努力工作,完成聘期内所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属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多是形式大于内容,这与目前广东省高校教师评聘分离的现状密切相关。国内部分省属、市属高校已经进行了“以聘代评”的相关改革,广东省属高校的教师聘任制改革应该从“准入制度”、职务评聘制度、分配制度、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7.
当前 ,深化中小学用人制度改革 ,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将推进教师聘任制作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是当前中小学人事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和突出问题。用人机制不活 ,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瓶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用人机制的改革 ,将依法推行教师聘任制作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 ,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用人机制。二是将科学设岗…  相似文献   

8.
关于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一聚 《江苏高教》2003,(4):110-112
教师职务聘任制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全面理解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当前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今后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自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以来,为用人制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存在的教师职务聘任制概念错位、执行错位、聘后管理泛化、教师职务聘任制的相关配套措施滞后等问题影响了聘任制的进一步推进。针对教师职务聘任制执行中的问题,只有给予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准确的功能定位、科学设置岗位目标、责利统一、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宏观和微观政策、实施教师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的双轨制、注意解决教师职务制度对弱势高校的冲击等各种问题的解决,才能保证真正意义上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优质、高效的师资管理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是我国目前高校师资管理改革的重点 ,分析、借鉴国外高校师资聘任制度的经验 ,有助于这项改革的深入推进与发展。一、国外高校教师聘任制基本模式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大学教师聘任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聘任制与终身制同时并行的欧美模式 ,该模式对高职称者 ,如教授一般没有规定任期制 ,而对低职称者规定有任期制 ;二是由“终身雇用”和“年功序列”向“选择性”聘任制转轨的日本模式 ,日本正在准备实施以助教、副教授和教授等所有的大学教师为对象 ,由各大学自己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和关注人才问题,他对人才的作用、人才的标准、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以及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等问题作了一系列的论述,形成了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只有坚持邓小平人才思想,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2.
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使高校教师资源得到合理且优化的配置,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但岗位聘任制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岗位聘任制认识不到位、岗位聘任的形式化、缺乏有效考核机制等。要使高校岗位聘任制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岗位聘任制;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确保岗位聘任制的实施,使高校和教职工双方利益都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3.
人是人类历史的缔造者,是社会的主体。在人类发展史上,人在社会中的实践活动直接推动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各个方面的人才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历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历代都很重视人才的任用,人才的选拔,人才的培养。中国先秦时期已经认识到了人和人才的重要性,这段时期的用人思想对于我们正确看待人才在社会中的价值有一定借鉴意义,有助于我们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看待人才的社会价值,正确对待人才的素质培养、选拔和任用,使人才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4.
北朝后期秀才选举重视文才,是社会重视士人文才的大环境下的必然现象.秀才对策偏重于文采,尽管是对察举制度本身的反动,却在客观上对北朝的文学风气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十分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实用人才,并为此提出了一整套的关于人才培养、选拔和任用(“教、养、取、任”)的思想。他的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其重要的意义,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兴国战略的实施.都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关系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高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就应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必须对高职院校培养和引进高级人才的工作超前思考,尽力做好.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草创时期广泛地任用文官参与军事,因为文官更有战略意识,更忠诚,不乏将才。文官参与军事使朱元璋有了正确的发展战略,改善了军队作风,加强了军队控制,巩固了根据地。在当时用文官参与军事是朱元璋独有的治军之道。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国内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现状,探讨了校企合作如何培养对日软件外包人才的问题,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提出了一些尝试思路,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强调语言、文化和技术并重,从而确保对日软件开发人才培训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为实现蒋介石"政教合一"的理想及自身"教育为地方行政服务"的愿景,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创办了中正大学。因"中正"二字的缘故,国民政府教育部不得不将其擢升为国立大学。首任校长胡先骕是国内著名植物学家,属学院派纯学者,其治校理念是学术至上,学者治校。诸多因素杂糅在一起,使得国立中正大学前四年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学术、政治之间交互结合与纷争的局面。基于此,从中正大学的筹备进程、人事任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及校长更替诸方面入手,探讨国立高校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而为考察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提供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0.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工资薪酬相关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和创新活力。在“放管服”背景下,针对集实验教学、辅助科研、社会服务于一身的实验技术人员,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核与聘岗相结合、业绩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导向明确、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可行性强的实验技术人员绩效评价体系,并在考核与聘岗工作中成功实施。该体系有效调动了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质量,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以及服务社会科技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