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STEM 教学理念在当下备受关注,它以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理念.文章基于STEM 教育理念,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STEM 教学理念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旨在为学生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STEM是一种涉及多门学科的理念,其以培育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通过多门学科综合知识的引导,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国内多数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理论研究,并提出:融合STEM理念对初中科学教学的实践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初中科学教学现状和相关理念基础提出如何融合STEM理念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STEM教育理念是近年兴起的用于跨学科教学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融合数学、技术、工程、科学四门主要基本学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汉诺塔作为一款经典的数学益智类的教学活动器具,常在数学教材或者教学中使用.利用STEM教学理念为构建汉诺塔游戏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STEM教育是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知识的综合型教学模式,其教育理念就是要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在我国,教育部曾经非常明确地指出应该积极探索STEM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收集整理意识和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此背景下,将STEM教学理念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增加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课程内容,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STEM理念教育走向科学教育的核心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以STEM理念指导教学设计,搭建学习活动,开展学习评价,深化探究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以《做一顶帽子》教学为例,基于STEM教育理念,主要从突出跨学科融合、搭建学习活动支架、创设真问题情境、注重探究体验、设计评价量规等方面,展开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小学科学教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优势明显,因而在教育教学中备受关注。而沿袭传统的课堂板书教授模式,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实效性差。而STEM教育理念作为创新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倡导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综合,科学教育的核心更突出,学科交叉渗透,教学影响更深远。因此STEM教育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必须持续深入下去。本文主要就STEM教育理念小学科学教学进行探讨,以教学思路的创新带动教学实践的优化,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STEM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其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意识为目的,培养学生的长远发展。基于此,本文先简单介绍了STEM教学理念的内涵,强调了STEM教学理念的应用价值,最后提出了基于STEM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以期教师能够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小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基于STEM理念下的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策略研究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融合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感知的机会,使学生在学科融合实践中形成综合能力。美术与语文融合、美术与信息技术融合、美术与劳动技术融合、美术与科学融合,都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和实践指导,以提升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STEM教育理念是基于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科学精神、释疑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有机地融入STEM教育理念,以达到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在生物实验学习与实践操作中的应用能力的目的,为发展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STEM理念颠覆了传统教学思想,除了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小学信息技术与STEM理念有机融合,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积极性,还能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文章通过对STEM理念的内涵以及STEM教育与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意义的分析,从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展项目式学习、突出设计思维和工程过程这几方面,就STEM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计算思维是STEM问题解决中的一项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已逐渐成为STEM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如何在STEM工程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还有待深入探索。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STEM工程设计教学模式以计算思维、STEM学科内容知识以及教学法的整合为核心,通过工程设计发挥"系统流程"优势,将科学、技术与数学相关活动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需要知道"和"需要做"的循环过程中感知情境性问题,解决挑战性任务。该模式在STEM课程"植物工厂"中的教学应用表明:将计算思维的概念与实践融入STEM工程设计的各个环节,能显著提升学生的STEM态度和计算思维能力,并且STEM态度对计算思维具有预测作用。未来,通过STEM教育发展计算思维将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思维实践,基于证据的多元评价方式将有利于STEM教育中计算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小学科学教学融入STEM教育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更多思考空间。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教学资源,创建STEM教育理念的实施环境;优化教学设计,促进STEM教育理念的实施;强化教学训练,提升STEM教育理念的实践效度;注重教学实践,实现STEM教育理念的学科融合,有效拓展教与学的宽度和长度,为学生的学科认知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3.
当前STEM教育以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高素质人力资源而备受世界各国关注,STEM理念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融合也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热点。2017年2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上增设了技术与工程领域,对小学科学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需求,即应当具备良好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工程与技术实践能力、科学教育教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新要求。  相似文献   

14.
STEM教育理念自2007年开始引入我国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时间,且经过十余年的发展,STEM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逐渐演变为“STEM+”教育、“STEM”教育.该教育理念强调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类领域的跨学科融合,基于STEM理念下的学科教学,有利于教师培养复合型STEM人才,符合现阶段国内新课改政策对学科人才培养所提出的要求.本文将STEM理念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作为研究背景,以初中学段数学学科中的几何图形教学内容为例,从融合可行性与融合优势、应用策略两个维度展开分析,旨在提升初级中学段数学学科“教”与“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小学科学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近年来STEM理念逐渐深入小学科学教学之中,其强调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知识的融合,对促使学生灵活运用科学知识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应注重STEM理念下小学科学生活化实验开发策略研究,不断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的新课改在不断地完善,在小学的教育中,STEM教育理念被不断地融入小学科学教育,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更多思考空间。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教学资源,创建STEM教育理念的实施环境;优化教学设计,促进STEM教育理念的实施;强化教学训练,提升STEM教育理念的实践效度;注重教学实践,实现STEM教育理念的学科融合,有效拓展教与学的宽度和长度,为学生的学科认知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7.
STEM 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的组合。在初中科学教学 中,如果能融入 STEM 理念,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 学生参与实践,发散思维,能用科学的理念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实践证明:这种融合 STEM 理念的教学能大大提升学生学 习的效率,优化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基于STEM教育时代背景与深化新课标改革的要求,设计以STEM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并实践于初中生物课堂。研究结果表明,融入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生物教学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经过教学实践后,学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兴趣、积极性有所提高,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也有所提升,说明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生物课...  相似文献   

19.
科学教育应尝试借鉴STEM理念设计课程,尤其是"技术与工程领域",应融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以项目学习的思路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在科学活动设计中融合验证型STEM、探究型STEM、制造型STEM、创造型STEM等各种类型的活动设计策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能力,实现从验证到创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构建STEM整合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文章将STEM跨学科的理念与初中课程融合,以设计"智能菜园"为问题情境,基于以工程设计为主轴的"参与、探索、解释、工程、深化、评价"6E模式开展STEM课程实践,在课程中学生设计并搭建水循环、菜苗催芽育苗、研究光质比的调配、参观植物工厂等,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利用跨学科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