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课程研究是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我国的课程研究目前在研究的取向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过度“西化”和脱离实践的研究态度,课程研究应该坚持的正确取向,一是立足教学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突出课程研究的本土化特点,避免课程成为“他人”研究的领地。  相似文献   

2.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割裂。流于形式的“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不能将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整合的教师教育课程强调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要在互动过程中,通过以主题、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创建“探究式”教学模式、“行动研究”教师培养模式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高维 《教育导刊》2009,(11):8-10
教科书研究主要有三种取向:教学论取向、课程社会学取向和文化政治学取向。教学论取向的研究是在研究教科书和儿童心理的基础上,探讨使儿童掌握教科书内容的策略。课程社会学取向的研究则揭示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认为劳工阶级儿童学业失败是因为“被迫”学习不属于自身的知识。文化政治学取向的研究从教科书的编写、审定、使用等方面,揭示了教科书所承载的各方权力和价值观的博弈的复杂过程,从而超越了课程社会学取向的研究的“简单化”倾向,对我国教科书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美国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归纳出,课程实施有三种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创生取向”。“创生取向”这是近些年来提倡的一种新的课程实施价值取向。这种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老师和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已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新课程实施以来,研究并借鉴课程创生取向,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我们艺术特色教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的基本取向正在由强调专业知识的“理智取向”转向关注教师个人知识的“实践一反思取向”和关注教师成长文化背景的“生态取向”。客观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现状,发现教育实践课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必须重构教育实践课程,对其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科学地确定教育实践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合理地实施与评价。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原则 取向原则是基础教育实践在价值取向上的基本要求。有研究者认为,新基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在于“打好基础”,强调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也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社会价值取向应该坚持社会公平原则、社会经济效益原则和社会政治稳定原则。我们认为,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实践在取向上应该是规律性与目的性、公平性与效益性、多元性与统一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教育实习微型课程为教育实习从课程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野。目前我国教育实习微型课程是以“效率取向”进行课程建构的,但由于“效率取向”的课程存在着重技术理性、重目标实现以及问题解决等缺陷,因此,有必要从关注课程的文化内涵、重视学生意义的生成与价值以及积累学生的教学实践智慧等方面构建“意义取向”的教育实习微型课程。  相似文献   

8.
极具冲击力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了课程的过程价值,突出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上的作用,突出了体验的意义。这是历次课程改革所不具有的举措。一、作为过程的课程20世纪70年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研究,它倾向于把课程看作是“学校材料”,认为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程序。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史密斯、斯坦利与肖尔斯的《课程开发的基础》,经20世纪60年代塔巴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到20世纪70年代坦纳夫妇的《课程开发:理论到实践》,泰勒研究取向获得进一步完善,并逐渐在课程研究中占统治和控制地位。这种研究倾向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来探究课程的规律与程序,属于“工艺学模式”,在它看来,课程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是“价值中立”的。自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不再局限于对课程开发技术的争论,而是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来寻找课程的意义。这是一种“理解”取向的课程研究,该倾向的课程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表现为“概念重建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课程领域广泛运用现象学、解释学等哲学社会学理论对课程进行探究。这些理论倾...  相似文献   

9.
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在班华教授心育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表达了对心育的理解 ,文中剖析了心育的几种取向 ,表达了心育取向融合的主张 ;分析了心育与“五育”的关系 ,阐述了心育的地位 ;认为心育实践的关键是课程问题 ,应建构较为系统的心育课程框架 ;提出了心育的本土化及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心育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课程实施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实施取向集中表现在对课程计划与课程实施关系的不同认识上。根据美国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种取向,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创生取向”。20世纪80年代以前,“忠实取向”占主导地位。该取向认为,“课程变革就像技术一样,通过学习变革方案所需要的新的行为和新的组织模式,教师乃至整个学校体系就会自然而然发生变革。”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课程变革的实施过程与其说是预定模式的径直实现过程,不如说是一种  相似文献   

11.
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实施的取向集中表现在对课程计划与课程实施过程之关系的不同认识上。根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 ,课程实施有三个取向 ,即“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2 0世纪 80年代以前 ,“忠实性的价值取向”始终占主导地位。该种取向认为 ,课程变革就像技术一样 ,通过学习变革方案所要求的新的行为和新的组织模式 ,教师乃至整个学校体系就会自然而然发生变革。一直到 2 0世纪 80年代 ,人们发现 ,课程变革的实施过…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课程角色研究可分为角色设定、策略探讨和反思实践三个阶段.针对各阶段研究的问题,研究围绕参与课程、课程创生和课程领导,在目标上体现出树立教师主体地位、发挥创造性、促进专业发展、回归专业自主以及追求专业自由的价值取向.如何反思“反思性实践者”,定位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兼容技术、探究和批判的范式是当前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张昊 《现代教育科学》2010,(4):81-84,88
大学的课程与教学是促进大学教师发展的重要资源。教师在不同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本文从教师在“技术”、“实践”与“解放”三种课程理念及“传统”、“现代”与“当代”三种教学理念中的价值取向入手,通过对“课程与教学”与教师发展关系的深入探讨,提出了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师角色重构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4.
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改革成为众望所归.笔者认为,以科学方法教育为价值取向的示例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考验教师实践物理新课程理念、以发展性评价其笃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知行合一”标的,  相似文献   

15.
课程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从根本上说,影响课程价值取向变迁的因素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革。从影响作用的根本意义上来看。这种“影响”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从影响作用发展变化的趋势上来看,这种“影响”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物质实践的发展决定着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从影响作用的直接表现来看,这种“影响”是指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定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范式直接影响了课程价值取向;从影响作用的时效性来看。这种“影响”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矛盾运动直接推动了课程价值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新颁的指导性《课程计划》中,《研究性学习》已作为一门单独课程列入,并与《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并列于“综合实践活动”一类,成为新增的一门必修课。 许多地区和学校纷纷响应,在“校本课程”领域里搞出了许多研究型课程的初模,亦收到了不俗的效果。 笔者认为:无论一门多优秀的课,试图一举解决教育积弊,或从此“以一胜多”,制衡其它诸学科的“传授型”传统,都是不切合实际的。且任何新的教育价值取向也不可能只从一门新兴课程中实现,而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机械叠加在一个不相容的课程体系中只能起到…  相似文献   

1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实复杂性及其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遭遇着许多现实“复杂性”,分析课程改革自身特征(包括清晰性、复杂程度),研究实施情境的复杂性,确立课程实施取向与主题生成思路,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反思性实践者,是当代教师的专业属性;在实践中、指向实践、为了实践,已成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临床教育学”强调实践性、跨学科性;开展基于“临床教育学”理论视野的教师教育研究,确立“临床实践型教师”的师范生培养目标取向,是彰显当代教师专业属性的时代需求。文章主要从目标定位、课程取向、课程实施三方面,对如何培养“临床实践型教师”展开论述,探寻了当前师范生培养的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对新课改中课程实施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淑媛 《教育导刊》2006,(12):19-22
本文以近年来新课改的实践为基础,以解决新课改的问题为出发点,围绕课程实施研究的主要范畴,分析新课程实施中的影响因素,侧重从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实施中的价值取向、“落差”现象、内容形式以及课程实施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0.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