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梁仁东 《教育艺术》2007,(12):24-24
在数学教学中,应开放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的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实现“再创造”。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12~115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代数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首先,要确定每节课的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选择相应的数学情境,恰当地筛选学生提出的问题;其次,通过师生的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讲授从“简易方程的应用”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过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对相同的学生,用相同的数学情境,进行“情境-问题”教学,随着师生合作学习的深入,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在逐步形成,不继强化。  相似文献   

4.
鄢锋 《时代教育》2007,(7Z):33-33
“结构-定向”教学理论是北师大著名教育心理学专家冯忠良教授经过十几年的潜心研究提出的具有完整科学体系的教学理论。中心思想就是指导人们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构建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作者着手于“结构——定向”教学理论内涵,探讨了篮球课程教学中运用“结构——定向”教学理论的必要性,得出了“结构——定向”篮球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郜书林 《新疆教育》2012,(20):178-178
数学教学应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创设“活”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去思维、去体验,在“动”中获真知。数学课堂可以说是由教师、问题、学生所构成的一种动态的三维模型,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由问题作为纽带而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互动过程,通过这种师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与情感得到交流、沟通、碰撞,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亲和力,构建绿色、生态的数学课堂环境。  相似文献   

6.
教师在教学中总能惊喜地发现教科书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体现在字里行间,鲜活的知识内容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灵活的呈现方式为教师创造性地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进行教学设计留足了空间。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上,如何使教师激情洋溢、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呢?教师潜心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是关键。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应多在“导”字上下工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  相似文献   

7.
数学的定理是数学的重要内容。如何上好定理课一直是数学教师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常用“先给结论,后加以证明”这一传统模式编写教材,侧重于让学生接受,而忽视了让学生去发现。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用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发现  相似文献   

8.
黄辅云 《广西教育》2004,(3B):30-31
“DNA的结构”教学内容理论深奥,学生感觉抽象,学起来复杂难懂,很难理解和记忆。例如四种碱基、磷酸、脱氧核糖,都是以符号代替,学生对其来龙去脉难以完全掌握。因此,DNA的结构是生物教材里四种有机化合物(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中最难教学的内容。而“DNA的结构”教学内容是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遗传变异的知识基础,它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中具有重要位置,不容忽略。在常规教学中,我们需要准备许多挂图、模型和一些自制的纸片(表示化学符号)进行授课,费时费力,而学生主要依靠视听感觉获取知识,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不易维持长久,学习效果不甚理想。笔者采用儿童“玩积木”的一种智力游戏方法,以FLASH平台,应用“移动对象”的设置,用电脑预先给学生制作一些有关构成DNA的素材,让学生在上课时(最好一人一机)按画面中提示的步骤,拖曳相关结构安放到任意位置,依照教学要求,按部就班,由浅入深,直至组成“DNA的双螺旋结构”。其教学过程见下表。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不少课堂上几乎全都是清一色的“标准答案”。“确定性”“科学性”和“非质疑性”成为这种答案的显著特点,“没有问题”成了最好的教学。于是,学生不需要发现,也没有机会和可能去发现问题,这种教学效应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  相似文献   

10.
●犤教学内容犦“找规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犤教学目标犦1.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找规律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犤教学重难点犦用不同的方法寻找规律;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犤教学准备犦糖葫芦若干串、照片若干张。…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中的“模糊现象”是指由于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学科理论的局限性与学科传统习惯上理解的偏差,学生对某些知识内容产生许多不可预期的歧义,这些歧义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后便形成一种复杂的“模糊现象”。中学化学中的“模糊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如何辩证地认识“模糊现象”?怎样把造成“模糊现象”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素材?很值得我们去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烙饼问题,使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初步感受运筹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知识“骨架”型成人教学模式是以医学解剖学人体骨骼系统为依照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不同层级知识“骨架”的讲授、质疑以及师生讨论交流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其内在联系,进而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理论模式及其可行性的实施方案。它以优化教学结构为核心,教学方向明确,启发指导性强,具有简约性、系统性、直观性、互动性以及高效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基础,数学教学应把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作为中心任务.让学生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是真正地学习数学.因此,数学教学需要遵循认识规律,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展示数学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下面笔者结合“球的体积”的教学谈谈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5.
实施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的程序为:引入——→讨论——→争论——→结论——→应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应用一、“引入”——在创设情境上下功夫。引入新课,是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的首要环节。在此环节,教师应着力于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归纳起来,教师应注意创设以下五种情境:浓郁…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对数学教学要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做数学”的过程。与此相对应的,新教材增添了一些实效性、趣味性较强的,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应用能力的章节,也给教师提供了设计的空间。但教材中毕竟还有许多一直就有的“传统章节”,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十分密切,属于抽象的纯数学。对于这样的内容如何处理,才能使之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这需要我们研究新理念,在教学中体现新理念,采用新方法,避免用新书却走老路的…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堂教学,由传统地“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到更多地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去探索、创造“做数学”,是现代数学教学观对数学教师的新要求。今天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将《数学课程标准》(下称《课标》)中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走进新课程,贴近新《课标》,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知识、牢固记忆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获得比较完全的认识。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本文拟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对自己经历的教学案例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田忌赛马”是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运筹学”中例4的内容。由于是新增设的内容,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和指导方法比较少.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停留在故事情节上,没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解答问题,把“数学广角——田忌赛马”上成故事游戏活动课,偏离了教材渗透统筹优化数学思想方法的编写意图等现象。那么,“数学广角——田忌赛马”该如何教学呢?我认为要把握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19.
策划人语/张文杰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数学教育兴起了一个热门话题——问题解决。1980年4月,美国全国教师联合会理事会公布了一份名曰《关于行动的议程》的文件。议程的第一条就提出: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80年代数学教学的核心。进而提出数学课程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数学解题的定义和方法应予扩展,使之包括范围更宽的手段和方法;数学教师应创造更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气氛;应为所有的年级编制传授解题技巧的适当的教材;教学科研应侧重于调查研究问题解决的本质,找到提高解题者的能力的有效途径。继尔,世界各国以“问题解决”为名,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开展了大量研究和教学改革,并在探索实践中对“问题解决”下了各式的定义。《CockcroftReport》:那种把数学用之于各种情况的能力,称之为问题解决;《21世纪的数学纲要》:问题解决是学生应用以前获得的知识投入到新的或不熟悉的情境中的一个过程;《国际教育词典》:问题解决的特性是用新颖的方法组合二个或更多的法则去解决一个问题……虽然对“问题解决”的描述不同,但“问题解决”教学的目的是明确的———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是目的,是过程,是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中心环节。因而,数学教师的教  相似文献   

20.
数学学习的核心是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它是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作者在梳理分析“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各个环节的特征与联系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并以人教版数学“不等式及其解集”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学设计中各环节做了详细说明,为“情境——问题”教学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