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初中的道德法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要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这样一手抓德治,一手抓法治,使得二者的作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法治可以规范学生的言行,而德治对学生起的是教化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实践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这样不但能够使学校最大化地发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还能对学校的德育进行补充,使得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更加的完善。本篇文章主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推动初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两种不同的行为规范,具有不同的内容,特点等,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由于二者有着共同的经济基础,指导思想和历史使命,因而二者又密切联系,互补互辅,互相促进,因此,必须在一手抓法治的同时,一手抓德治。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坚持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方能行稳致远。儒家法律思想作为传统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法律原则,不仅影响着当时中国的立法、行政和司法,而且波及东亚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从儒家思想的人文理念出发对儒家法律思想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文章认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结合起来,植根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粹,由此推动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的产物,道德与法律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规范,其调整的范围是此消彼长的,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对道德有引导、保护和激励作用,并为人类最终走向德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法治"与"德治"内涵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学校作为独立法人,必须"依法治校",通过法律来规范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行为;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必须"以德治校",以其思想感召和道德教化提高师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德治是治校的基础,法治是治校的保障,"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又是社会主义市场济济条件下高等学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道德--法治的源头与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的产物,道德与法律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规范,其调整的范围是此消彼长的,道德是法治的基础,法治对道德有引导、保护和激励作用,并为人类最终走向德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论法律与道德的功能协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与道德各自都有独特的对社会秩序的贡献能力,但也都存在着不足,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互为优缺点.法律功能的发挥需要道德的支持,道德功能的发挥需要以法律为基础.法律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可由道德来克服,道德的局限一定程度上也可由法律来克服.作为一种治理机制,没有德治支持的法治将是一种僵化的、低效率的治理体系,而没有以法治作为其基础的德治必将最终走向人治.只有法治和德治互为基础、协调发展、共同作用的治理体系才是一种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法治和德治都可称为"规范之治",法治和德治之别在于:两者维持秩序时所用的规范性质不同,即法治是法律规范之治,德治是道德规范之治;在治的方式上,法治主要是他治,德治主要是自治。他治的法治具有依赖于人的局限性,德性则是弥补法治局限性的重要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德治传统,一是要求统治者集团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二是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前者忽视常人本性,仅靠道德觉悟解决廉政勤政过于理想化,因此德治必须和法制相结合。后者洋溢的“民本”思想和利用家族伦理关系进行道德教育的做法值得借鉴,但要区分民本和民主的界限,警惕过分推崇道德,导致道德化法律的危险。法治(依法治国)包含了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两层含义。法治和德治只是在工具性价值层面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0.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社会状态有有序和无序之分,而法律和道德是保证社会有序运行的两维。道德和法律作为管理社会的主要手段,彼此在各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德治与法治同为治国方略,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道德和法律在规范人们行为中的共性和区别,重视道德在传播过程中的教化和感染作用,对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有重  相似文献   

12.
"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道德讲自律、法律讲他律,法治和德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规定性以及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内在统一性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论依据,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则是二者相结合的现实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把法治和德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共同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不等同于法律或法律作用,“德治”不等同于道德或道德作用。“法治”并非不容道德,“德治”亦非必然排斥法律,法律和道德可以共生,但“法治”与“德治”却不能共存。“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中国的法治之路虽然艰难而漫长,但“法治”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道德和法律在规范人们行为中的共性和区别。重视道德在传播过程中的教化和感染作用,对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能否积极地正确地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取决于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深刻理解,以德治国内涵包括施仁政、重道德教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等方面的内容;依法治国的内涵,主要是指法律的权威至高无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必须依法办事。法治不是和德治相对立的概念,而是和人治相对立的概念。法治是政治文明,德治是精神文明。必须把德治划定在精神文明的范畴之内,才不会造成德治和法治的冲突。德治与法治各有其特殊性,不能相互替代,二者又具有统一性,因此具有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德治国是目的,依法治国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根本手段,所以二者应当并重。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关键在党。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法律历来是调节人类社会关系的基本规范,二者在社会功能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尤其在现代民主社会,德治与法治更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不可或缺的两种途径。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里,二者的关系愈加紧密。历史和现实都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要与法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两种基本规范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国”不是传统治国手段的重复,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三大源头的综合创新,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新形势下,“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具有一致性,二者结合反映了市场市场经济内在必然要求,都是不可或缺的治国手段。当前,要处理好二者关系,必须充分利用传统德治中积极的内容,在发挥德治对社会成员内在观念引导作用及法治对社会成员外在行为调整作用的同时,必须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即实现德法并举。现阶段德法并举最有效措施是:政府运用立法、执法、法律宣传等手段促进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发动群众制定并实施各种道德守则、公约,法律予以支持;从严治党,使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成为遵守法律与实践道德的表率,成为德治法治相结合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8.
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必然是法治与德治的完美结合与理性统一。在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时期,我们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融合,发挥法治与德治的整体功能,如此,才有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才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本文在分析法治与德治的融合价值及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出法治与德治融合的途径:加强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以法彰德,道德法律化;以德辅法,法律道德化;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公民的法治与德治思维。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与德治统一的社会基础,它既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必要性,又为两者结合提供可能性,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首先就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其次是运用法律和道德手段规范调节市场经济行为,最后还要加强市场主体的法制与道德的培养教育。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律都是有效的社会调控治理手段,在当前要深入地理解和贯彻执行江泽民总书记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重要思想。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德治的软约束与法治的国家强制力两者跨度较大,往往出现很多无视道德谴责,而又达不到法律惩戒适用条件的诸多现象。纪律规章制度好弥补了道德与法律之间调控不力的空隙。并且通过纪律规章制度的规定和惩戒作用,可以有效地使某些可能导致违法犯罪的行为得到有效的制止,尤其是职务犯罪,从而通过其一定强制的制裁教育,为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