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吴与弼的学术成就导引了明代中期心学思潮的兴盛,深刻地影响着陈献章创立的江门学派和王阳明的“王学”。从陈献章心学思想的形成及人生历程看,吴对他的影响主要在于:接受儒家思想渊源的系统知识,学习精神激励和高尚人格引导,学习方法启发和学术思想承绪,耕读教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哲学与文学融通的角度,阐述了明代思想家、哲学家、诗人陈献章的诗作、诗论与其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指出在思想史上,陈献章是明代心学的先驱;在文学史上,陈献章的诗作、诗风成为后来文学解放思潮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陈献章受到其师吴与弼的启发,强调跳出程朱之学的束缚,通过自得、反省、静坐等形式来获得对儒家经典及其思想的认知与理解,并进而体悟圣人之道、本体之理.陈献章这种心学化的经其诠释思想与方法,促成了明代中叶心学的兴发,为王阳明之学的大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是对明代政治家张居正与王阳明心学关系的研究。章探讨了张居正接受心学的途径与其心学思想的特点,说明了心学对改革时期张居正人生态度的影响,指出了他本人的心学意识与其对心学讲学活动压制的矛盾,以及他试图改造心学弟子的失败,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明代万历初期的真实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5.
在明代中晚期,“递相出入”伴随心学教育运动而生,为心学教育流派的师生交往增添别样色彩。作为明代心学的领军代表,阳明学派和甘泉学派讲学成风,弟子云集,学派宗主王阳明和湛甘泉鼓励弟子们转益多师,共同造就出“递相出入”这一独有的师生交往形态及其教育学术生态。“递相出入”不仅宣扬自由问学精神,打破师承门户的桎梏,还富有个性鲜明的师道文化气息。它努力促进每个生命都向世界敞开,在学脉相联的交互中吐故纳新,对个体成长、学派壮大及明代心学教育学术生态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递相出入”的影响下,阳明学派和甘泉学派的弟子们自觉出入于王学与湛学之间,以求同立异为学术旨归,敢于跨越门户藩篱而转相授受,形成了以“差异个性”为教学原则、“竞争合作”为教育机制、“内在约束”为管理文化、“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师生气象,对当下师生交往关系的构建亦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6.
陈献章是明代心学的先驱,弘扬主体精神是其思想的突出特点,本文从惟在静坐的为学之方、追求自得的学术归宿、以自然为宗的学术宗旨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其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学在岭南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从儒学岭南化到岭南化儒学的发展过程.陈白沙通过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宣传儒家经典等方式,建立江门学派,构建“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白沙心学思想体系,从而促进了儒学岭南化向岭南化儒学的转变,江门成为岭南儒学的重镇.白沙心学开启了明代心学的源头,成为岭南化儒学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陈献章是明朝优秀的教育家,在明朝官学教育盛行和儒释道发展等时代背景下,陈献章形成了自己的心学教育思想。通过探析可知,陈献章的教育思想内容主要包含“兴国育才”的理念,自得之学以及以诗传教载道的教育思想。陈献章重视基础教育,教育思想中不仅涵盖学术教育,更包含了人格修养教育,对现代的德育教育、国学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献章(白沙)是明代心学的开创者。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中,心学往往被斥“流于禅”。今天重新思考这个评论,确实有可待商榷之处。诚然,白沙心学与禅学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工夫进路方面。但是,无论是在工夫的价值指向,还是在终极关怀的现实落实上,白沙与禅宗都有着很大不同。白沙心学乃是本着传统儒家的价值坐标而进.其对禅宗思想的吸收、借鉴,实是打破门户之见,兼容并包地吸取各家之长采寻“孔颜之乐”。  相似文献   

10.
陈献章(白沙)是明代心学的开创者。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中,心学往往被斥“流于禅”。今天重新思考这个评论,确实有可待商榷之处。诚然,白沙心学与禅学有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工夫进路方面。但是,无论是在工夫的价值指向,还是在终极关怀的现实落实上,白沙与禅宗都有着很大不同。白沙心学乃是本着传统儒家的价值坐标而进.其对禅宗思想的吸收、借鉴,实是打破门户之见,兼容并包地吸取各家之长采寻“孔颜之乐”。  相似文献   

11.
《南归诗卷》是陈献章中晚年臻于化境的书法作品,为香港利荣森先生捐赠、江门市博物馆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考证手卷的缘起、题跋、流转等,有助于加深对手卷艺术价值的认识,完善对陈献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自得之学贯穿于陈献章思想成长之始终,历萌生、初成、发展、精深、体行五阶段。在第三阶段,他撰写了《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等三篇文章,阐发了自得之学的宗旨、渊源、内容和要义等,构成其学术走向成熟的三部曲。可以看出,陈献章自得之学的思想来源包括道、佛,但特质仍系儒家内圣之学。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陈垣以会通中西文化,造就众多英才而享誉海内外。他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办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育人理念和办学模式。其高等教育思想以国学为根基,汲取西方教育理念和科学方法;在办学宗旨上以育人为本,传承中华文化;认同却不圉于西方学科理念,重视国学教育与研究;主张博学与专门互补,寓教学于研究之中。其正直的教育品格、无私奉献的教育家精神,不拘一格育人才的大家风范,永远激励着学人。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相长作为《学记》中的教育范畴,对学与教之间相互关系的阐释最为经典,是“为己之学”在教育经典文本中的生动再现。以郑玄—孔颖达为代表的注疏之学和以荆公新学—陈澔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体现了以学为核心的教育话语体系下,教学相长范畴研究的儒学话语变迁。以《学记笺证》《学记研究》《〈礼记〉新读》为代表的学术专著,呈现了以教为核心的话语体系下,教学相长范畴研究的学科术语变迁。教育学类教材和论文主要从教学原则和教师成长规律两个方面来展开教学相长范畴研究。教学相长范畴中“为己之学”的为学旨趣、“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师道观念和“好学”的师德修养,正是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在保障。教学相长范畴的当代价值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5.
The theory/practice divide is a persistent theme in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thirteen newly-qualified teachers across their first two years of teaching and their sense of preparedness to teach. Analysis of interviews with the teachers suggested they equated ‘being prepared’ with ‘being knowledgeable’, with being knowledgeable described in embodied terms, rather than as knowledge held ‘in the head’. We argue that the concept of embodiment, particularly as it has been taken up within the ‘practice turn’ in teacher education, offers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to long-standing theory/practice entanglements in debates about learning to teach.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arises out of the transition from a PhD thesis on Heidegger's phenomenology to my attempts to come to terms with ‘becoming a teacher’. The paper will provide a phenomen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being a teacher in relation to the question of an ‘authentic’ interpretation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n authentic interpretative praxis. I will argue that being a teacher is a phenomenon of human existence which can be interpreted as a possible way of being with authentic and inauthentic potentialities. This way of being is intrinsically linked to that of learning; of becoming human or becoming the authentic possibilities of being‐human. As such, the problem of being a teacher is primarily an ethical question (or a question of ?τηοσ—dwelling); of who we are as humans and of how being a teacher engages with the in‐formation of the becoming of students as authentic human beings. This then leads to the problem of how a phenomen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education can be applied or lived; of authenticity in teaching/learning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authentic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dwelling).  相似文献   

17.
师生行为互动博弈:角色定位与影响因素分析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课堂上的师生角色定位需要重新进行审视。学生可在多方面影响教师行为:学生层次和需求愿望;课程内容的可接受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校对教学的管理强度;学校的奖惩制度设计;课堂学生规模与专业构成;授课时间安排;教师对课堂的愿望。教师也可通过多方面影响学生行为:教师的仪态仪表;学术影响;承担行政职务;行为举止;与学生交流的愿望;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与学生的沟通方式。师生之间的行为互动是通过不完全信息博弈机制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贾春明  郝世文 《成人教育》2012,32(3):127-128
在美国存在着四种主要的教学观,而这直接影响教师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思路。以简单化的教学观指导下的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变传统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弊端,就要将教学看做是一种专业或是艺术,重视教师教育课程总体构成的四种主要关系,这将给教师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9.
陈献章儒道兼综的道德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献章作为明代社会变化的感受者和见证者,为救人心、救社会、重建道德主体哲学,摆脱束缚,大胆创新,实现了学术文化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向。在这种转向过程中,透过陈献章对生死、苦乐、名利、仕隐等道德文化问题的阐述,可以看出其儒道兼综的道德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