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初中社会课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初中杜会课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适应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已成为社会学科教师的必须思考的突出问题。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这就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促进其能力的培养。所谓主体性,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那么,初中社会课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教学资源和教师教学所用的素材,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如果教师按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照本宣科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好。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认真谋划、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创新。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在社会课教学中,小学生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较弱。因此,社会课教师必须注意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那么如何在社会课教学中去实现主体性教学,给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教学,使学生在主动的自我学习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4.
田长青 《考试周刊》2010,(16):228-230
“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教学”,这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从这个意思上讲,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引导、组织学生建构知识,生成自我意义的教学预案。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仅是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更要关注教师如何“用教材”,教学生“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多考虑学生“学”的因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来因材施教设计学习,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得到发展。但教学设计又不是一种程式化的拟定教案的过程,也不是简单地排定教学内容,必须充分关注这一系统设计过程的几对矛盾,从而使课堂教学设计更为理性化,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属性。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学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材编者的编写主体性,它们具有相对性、联系性和生成性的特征。主体间性便是值得追求的一种境界。主体间性指主体合理表现自身的主体性与其他主体达成理解的主客观统一性。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淡化权威、消解中心;倡导“原创性”;鼓励误读等能有效促进主体间性的达成。  相似文献   

6.
教学交互主体系统是适应现代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所生成的特色教学,是学生主体性学习与教师个性化教学有机结合而生成的教学模式,教学交互主体系统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本文就其内涵、意义及其实现方式做一探讨。一、教学交互主体系统教学模式的内涵教学交互主体系统教学是在学生主体性学习与教师个性化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教学模式。1.主体性学习与个性化教学主体性学习是基于学生主体的内在规定性,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学生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是现代教学论中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现以得到专家学者及广大教育者的认同。但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却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今大的教材形势下,文言文教学同样可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要使文言文教学高效化,必须摆正师生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即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文章的阅读,知识的获取问题的思考。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在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导读、导学、导思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动态生成式教学”及其使用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预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动态生成教学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课堂中尽管教师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但受教学活动计性、预设性的影响,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是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学生的思和活动被束缚在教案框架内,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不再是教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一个…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探究,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行为提供借鉴。将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为相结合进行论述。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增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教”为“学”服务。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参加工作至今,周老师已在芳草园度过了13个春秋。她善于博采众长,发展自我特色;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善于开发教学资源,有效地实现了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教科书的教学性,是指教科书具有的基于教学、为了教学并指向教学的与生俱来的生命属性。对教科书教学性的研究一直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因为缺少了对教科书何以具有教学性等一些本体论问题的深层揭示,人们对教科书教学性的认识就会停留在经验与常识层面:表面化理解甚至曲解的教科书教学性、教科书教学性窄化或单一化为“可教性和易学性”,以及教学性作为教科书属性的理论推进缺乏本体论层面的揭示等。基于教学性是教科书的内在需要这一理论可以检证:教学性是教科书的生命属性,是教科书的存在之根。教科书的教学性需要主要包括四大类型: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文化保持与传承的需要、教诲与引领学生成长的需要以及交往或对话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余建琴 《天津教育》2021,(6):160-161
语文是小学众多学科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因为它是学习其他所有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达到深度学习小学语文的目的。本文立足相关理论和实践对统编版教科书的课堂深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实现学习中心和体现素养导向的教学法,是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抓手。它是一种普遍适用于各学科各学段的教学法,是各学科教学的共性要求和共同法则。阅读对应于认知输入,思考对应于认知加工,表达对应于认知输出,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学习的本质、本体和核心。“读思达”教学法具有科学性、继承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是一种能够帮助普通教师教好普通学生的教学法。读、思、达三者是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教科书作为教学实施的依据之一,其科学的编排体例等对教与学都有重要指引意义。1933年,傅东华编著《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创新编撰239条“暗示”,诱导学生对于教材内容作分析、综合、比较之研究,期使获得透澈之了解,及深入之欣赏。这些“暗示”从功能上可分为告知式、启思式、混合式三种类型。傅东华通过全新编撰的“暗示”,以期联结编者、作者、教师、学生四个主体的意志,通过明确文章解读的关键点、指示课文的读写结合点、设置多样的言语实践点,将阅读和文章作法紧密联系,以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reports how an expert Chinese teacher implements mathematics textbook lessons in enacted instruction. Our video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both textbook and enacted teaching included only one worked example; however, the teacher engaged students in unpacking the example in great depth. Both the textbook and the enacted teaching showed “concreteness fading” in students’ use of representations. However, the Chinese teacher incorporated students’ self-generated representations and facilitated students’ active modeling of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Finally, the Chinese teacher asked a greater number of deep questions than were suggested by the textbook. These deep questions often occurred as clusters of follow-up questions that were either concept-specific or promoted comparisons which facilitated connection-making between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 and solutions.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时代的不期而至将重塑教学的课堂形态。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教学无论其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乃至教学评价等都将以智慧性、泛在性和场景的融合性为表征,知识呈现的形式与场景的融合使教学的“现实场景”凸显,学生发展的“审美创造”成为可能。然而,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知识目的观的“祛魅”与人性目的观的“返魅”、单质主客体的“消减”与多元主体的“建构”、“授人以渔”的方法论转向“授人以欲”主体论、学习的“苦行僧”变为意义生成的“审美者”,等等。基于此,就其改进策略而言,教学中“人是目的”的根本要素依然需要持守并要不断弘扬,无论环节、情景、方式、模式等发生何等变换,都是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因此,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以知识“塑造灵魂”;培养混合式、人机融合式的教学模式创构能力;创造“人际”“人机”与“人世”精神交往的教学关系;以劳动教育为基础,以审美教育为灵魂,“五育并举”,创造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共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7.
"促学评价"理论认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使教学达到"促学"的教学效果。基于"促学评价"理论,对学术英语写作评价进行改进和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以评促学"为目标,创设了"渐进式多元评价"体系,评价过程包括对学生习作的自我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师生共评及教师总评。其中",渐进"指的是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层层推进,而"多元"则是指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通过学术英语写作的教学实践,有效检测了该评价体系对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In education, we are concerned with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subjects, but the word “subject” can refer to the discipline being studied as well as the individual who is studying. In this essay, Teresa Strong‐Wilson explores this “double entendre” (which William Pinar refers to as the “double consciousness”) of curriculum studies through the analogy afforded by German author‐in‐exile W. G. Sebald's working through of difficult subjects by way of semi‐autobiographical writing that takes the form of an “invisible subject”: a preoccupation with an unnamed injustice entangled with his own upbringing. Curriculum theory, as currere, has foregrounded the autobiographical. While the place of autobiography in curriculum studies has often been taken to mean writing (especially of a confessional sort), currere is more an allegorical method of study, of intellectual engagement, of learning through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of teaching so as to open spaces for agency. Strong‐Wilson suggests that Sebald can provide a strong example for us in curriculum studies of how to ethically bring into being an allegorical, autobiographical practice focused on “invisible” subjects of deep concern.  相似文献   

19.
“三位一体”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是指以学生为“中位”(中心)、以教师为“主位”(主导)、以家长为“辅位”(辅助)、以阅读任务为客体(对象)、联通课(校)内外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是在学习共同体理论启发下,为改变语文阅读小组合而不作的情况,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而提出来的。“三位一体”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以合作学习为形式,共同提高为目的,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组织上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阅读过程具有平等性和自由性,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这些特性赋予了“三位一体”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新功能,为构建立足课堂、融通课内外的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提供了理论依据。“三位一体”语文阅读教学共同体需从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校合作办学学生对C语言循环的学习情况,在深入研究循环教学基础上,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在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以实例为授课重点的实例教学法,通过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分析讲解典型例题,很好地完成了循环结构教学工作.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