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是基于多元文化的诉求,在批判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普适性基础上提出的差异公民身份。它以族群差异为基点,强调少数族群的特殊权利和对族群的文化认同,培养公民的多元文化身份。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公民的差异性和多元文化身份,但不排斥公民的统一性和国家公民身份。所以,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需要处理好平等与差异、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族群的多样性,又保持国家认同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身份、差异与认同: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群身份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概念,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公民身份.针对自由主义的普遍公民观,多元文化主义提出差异公民观,在承认公民平等权利的基础上,强调族群差异的公共性,同时,主张族群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必要前提,国家认同是族群差异的精神基础.对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多元文化主义倡导积极国家观,认为国家应在保障少数权利方面有所作为.差异公民观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差异政治观,对当代多族群国家的族群政治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世界公民教育是在共同的国家认同的前提下对族群身份的认同方式,实现在统一中尊重多元,在多元中追求统一.世界公民教育必须倡导平等、尊重、宽容和理解的价值观.我国的世界公民教育应该是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意识形态统一的前提下,寻求族群认同和差异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中小学公民教育传授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公民权利和责任,并以培养国家和自身族群的双认同感为目的,实践路径有课程、校园活动、校外活动三种路径。作为奉行多元文化政策的国家,加拿大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形成了多门学科渗透的立体课程体系,奉行差异公民身份观,关注少数民族的差异性并关注弱势群体诉求,强调多维度公民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5.
公民资格、公民资格教育与全球化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国家公民资格的普遍性和成员之间的相互性特征规定了公民资格的教育方向。公民资格教育要完成公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一方面要培养行使公民权利和参与国家事务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另一方面要培养共同的文化意识,形成成员之间在情感上的相互性。今天,虽然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主权构成挑战,但并没有否定民族国家的公民资格的框架。  相似文献   

6.
"平静的革命"给加拿大魁北克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也使魁北克公民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新的魁北克公民身份和认同逐渐形成.而魁北克社会的多元文化现实又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公民教育理念--文化间性主义.法语教育、历史教育和文化间性教育成为学校中公民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面对复杂的民族关系,魁北克试图实现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公民整合与民族建构.  相似文献   

7.
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国家建构的重要议题。族际政治整合是各民族、各族群共同的政治与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其核心是各民族成员对公民身份的认同,而公民身份认同的多层次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公民身份认同必须经由公民教育来实现。公民教育是关涉公民资格或公民身份的教育,是旨在促进国民形成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其实质是培养合格公民或“好公民”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多民族国家而言,公民教育面临的内在张力,需要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来解决,但不管怎样,强化各民族成员的公民教育,无疑是化解这些内在张力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教育探究拓展了公民教育的话语范围,把文化概念与对公民教育问题的思考联系起来。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公民教育的话语与实践面临着两个文化认同问题:一是国家层面“共同文化”的认同与本民族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现代化冲击下的传统文化归属问题。“文化自觉”、“多元一体”应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公民教育解决这两个文化认同问题的指导理念。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面对着文化多元性与统一性、民族性与全球性、冲突与和平等价值的矛盾。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强调自由民主的公民资格的普遍性,同时尊重差异;以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为基础,培养世界公民;强化和平文化的营造。强调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相似文献   

10.
刘晓巍 《教育评论》2014,(1):147-149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作为民族国家的日本和加拿大开始形成。面对国内教育领域突显的少数族群和多元文化问题,日本提出以单一的民族或文化理念为基础的国家融合概念,即文化或民族认同模式。加拿大则试图通过公民理念达到国家融合,即构建公民认同模式。日本的文化或民族认同模式在实际中几乎没有为本国少数族群提供发展空间,加拿大的公民认同模式虽然没有这一问题,但却对国家团结形成一定挑战。20世纪60年代,两国开始逐渐调整教育政策,采取具体措施,试图在两种模式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论公民教育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培养公民是一切教育目标表述的基础 ,也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公民教育已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教育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 ,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自由主义公民教育、社群主义公民教育和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设计和完善问题 ,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代认同、积极参与并具有实践能力的公民。因此公民教育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地包含在基础教育的目标中 ,公民教育的内容也一定要渗透在相关的课程之中 ,并通过公民教育目标整合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公民身份是公民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旨归,公民教育是养成和塑造公民身份的有效途径,二者密不可分。对于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的研究,涉及诸多社会学科,需要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理论工具来整合各个学科的资源。社会理论或许是讨论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的理想平台。在社会理论的视野中,公民身份需要宽泛的理解,公民教育应涉及全球化视角、批判性认知、多元化内涵、制度化保障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公民教育并非只有工具性的一面,就目的性而言,它乃是全部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公民教育目标的确认具有中国社会与教育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公民教育实际上应该是、也必须是全部教育的转型乃至整体社会的改造.  相似文献   

14.
国际公民教育的视界:主动公民身份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轫于古希腊城邦时期的主动公民身份思想,随着近现代亲密性社会的兴起而日渐式微。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民主的赤字、社会资本的销蚀和共享价值的迷失都是主动公民身份消解的后果。为了有效地应对主动公民身份消解带来的危机,西方公民教育界开展了政治性描述、理论性界定和经验性分析三种研究路径。在实践中,以全校策略框架为代表的主动公民身份再造运动更是风起云涌。然而,由于主动公民身份的再造是一个动态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其再造之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公民资格是理解公民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美国公民资格理论范式主要体现为自由主义、共和主义、批判主义和跨国主义公民资格。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公民资格作为影响美国公民教育的主导话语,对公民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批判主义和跨国主义公民资格以其特有的理论活力对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美国公民资格理论话语的丰富和发展为公民教育实践提供了参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公民范畴是公民教育的本体论依据;真正的公民是世界历史性个人,是享有权利与承担责任、个体主体与类主体相统一的人;民主与规范是公民教育的过程论特点,构成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起点;公正与幸福是公民教育的价值论规约,构成公民教育的价值逻辑起点。公民、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起点与价值逻辑起点互相规定,共同保证着公民的有效培养。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逐渐步入公民时代,公民教育承担着国家构建和发展的艰巨责任。公民资格和公民教育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公民资格的法理确认是现代公民教育的基点,公民资格的充分践行是公民教育的根本诉求。回顾公民资格理论及其演变历程和公民教育发展历程,可以理清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的内在关系,从而对我国的公民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公民教育作为为社会—政治共同体培养合格成员的一种教育,必须处理好两个基本关系:一是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之间的关系;二是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前者涉及公民教育的目的,后者涉及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取舍关系,而是一种需要动态平衡的关系。因此,需要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A resurgence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nterest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ohesion has been coupled with an apparent emergence of a language of crisis (Sears & Hyslop-Margison, 2006). Given this background, how can or should one consider a subjective sense of membership in a single political community? What this article hopes to show is that confining the subject of citizenship or patriotism to a national framework is inadequate in as much as there are grounds to argue for a more expansive and, at the same time, integrated outlook. Patriotism, like Citizenship, is still open to interpretation and potentially in danger of falling short of a richer conception. Education, therefore, needs to incorporate inclusive practices and encourage an integrative mindset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increasingly complex identities, associations, experiences and continuing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landscap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rgues for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ways in which to value and respect diversity while working towards a principle of unity in diversity. Cultivating a subjective sense of membership in a single world polity is vital in matters pertaining to sustainability and justice.
In response to considering possible ways of sharing a subjective sense of membership in a single community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Citizenship, Patriotism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is article looks to three areas: ways in which to understand the notion of citizenship and patriotism, cultural crises and the notion of a cosmopolitan nation and, finally, the personal dimension to education for world citizenship.  相似文献   

20.
民主国家是现代化的政治前提。民主国家的建构离不开民主参与,即民主观念指导下的公民参与。其中,民主观念是民主国家建构的动力源,公民参与是民主国家建构的政治保障。而公民的民主观念和政治参与不是凭空出现的,二者与公民及其教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并且需要公民教育的积极推动。可见,民主国家是考察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教育功能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