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素近义形容词对留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词汇研究对于实词尤其是同素近义形容词的对比研究尚较为缺乏。因此文章选取高频近义词"快乐"、"欢乐"作为个例,尝试从近义词的语义搭配角度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近义形容词共现词的语义特征来区分近义词用法,希望为近义形容词的辨析探究一种对比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表短时义的“V—V”、“VV”和“V一下”都应看作“动+量”组合。历时考察表明,表短时义的“VV”和“V一下”格式都是由表短时义的“V—V”格式演化而来的,三者在共时平面上能够并存。是因为其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各有区别。在共时层面上.当主语为生物且动作为来然态时.这三种格式可表达尝试义。“VV”式与尝试义之间的匹配关系规约化后就会形成一种构式意义.构式意义又反过来对进入句中的成分施加影响。经由类推机制,使得能够用于该句式的成分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表短时义的“V—V”、“VV”和“V一下”都应看作“动+量”组合。历时考察表明,表短时义的“VV”和“V一下”格式都是由表短时义的“V—V”格式演化而来的,三者在共时平面上能够并存。是因为其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各有区别。在共时层面上.当主语为生物且动作为来然态时.这三种格式可表达尝试义。“VV”式与尝试义之间的匹配关系规约化后就会形成一种构式意义.构式意义又反过来对进入句中的成分施加影响。经由类推机制,使得能够用于该句式的成分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语法史的视角下,探讨了“就是”词义上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在使用大量语料库的基础上,考察兼类词“就是”多种词性的共时表现及历时演变轨迹。采用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详尽地解释了“就是”从先秦两汉时期到明清时期语料历时演变特征,考察了“就是”共时平面的语义、语法表现。通过分析“就是”作为副、连、助兼类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展示“就是”从短语到助词整个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到家"是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存在的一种具有多重身份的语法单位。在语言历时演变的过程中,"到家"经历了一个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逐渐由一个动宾词组演变为一个形容词,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虚化为一个程度副词。本文将探讨"到家"在历时演变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形容词和程度副词的用法以及共时平面上两类词的语法功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共时平?上几种同形异构的“但凡是”“大凡是”间的差异进行梳理、辨析,认为:在作范围副词时,“但凡是”的“只要(就)”义多,表一种条件限定;“大凡是”的“所有(都)”义多,表一种类聚统括。“但凡是”还有连词用法,表“如果”。“大凡是”还有语气副词用法,表言者预测。二者语法化动因和路径不同。作为参构语素的“但凡”“大凡”,诱发前者语法化的机制是跨层重组、语义沾染;诱发后者语法化的机制是状语的句法位置、语义泛化。二者语法化过程中都伴随着意义的主观化。“但凡是”与“大凡是”的历时演化轨迹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性”和“X性”的历时平面的考察和共时平面的分析发现:(1)“性”的语法化路线为:实词→实语素→准后缀,焦点标记;(2)发现“X性”是一种融词汇单位、语法形式于一身的特殊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8.
刘扬 《文教资料》2011,(20):18-19
词汇化的本质是语言演变中语义成分整合成词的过程及结果。现代汉语中许多双音词都是由单音词组合凝固而成的,其中近义联合的构成方式是双音词主要构成方式之一。本文探究"快乐"的演变过程,试找出近义联合式双音词的词汇化原因。  相似文献   

9.
郑雷 《现代语文》2006,(9):34-35
语法化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个是历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语言演变的一部分,考察语法形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的途径;一个是共时的角度,将语法化视为一种句法和语用现象,考察在日常语言使用中决定语法关系的各种手段。语法化理论(Hopper&Traugott)认为,语义相宜性和特定的句法环境是诱发一个词汇语法化的两个必要条件,然而并不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词语都一定会语法化。语法化受多种机制的作用会呈现复杂的状态,表现出程度上的不平衡性,因此在共时的平面上往往可以窥探其历时演变的轨迹。本文就试图通过共时的分析来构拟动词“看”的历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语法化是现代汉语中实词演化为虚词的一种重要途径。给作为语法化的典型代表,从动词向介词、助词发展,处于未完成且同时具有几种词性的状态,我们试从各个共时平面对其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1.
王丽 《现代语文》2009,(11):141-143
网络语言中新词族“X控”源自于日语“ュン”(con)的音译,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形成一些新的特征,并在网络中迅速流行开来。本丈立足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从构成和功能、语义表达和词的演变发展三个维度来对“X控”词族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附缀式词族“X控”的演变过程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2.
在词汇教学中,副词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但却不容忽视.很多留学生话语不连贯,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副词掌握不够.对于近义副词,留学生更是不能准确运用.在教科书和工具书中,对于近义副词往往采用以词解释词的方法,让留学生无从下手.本文基于这样的思考,以“常常”、“往往”为例,提出了一条实用的辨析近义副词的思路.这条思路不一定把每一个近义副词都区分的明明白白,但是对于留学生来说,确实是“日常必需品”.  相似文献   

13.
“得”的本义是得到、获得之义,本文先探索了“得”的本义,然后从“得”的历时演变出发,探讨了“得”的语法化过程及其生成的语法化动因:句法因素,语用因素,重新分析和类推。  相似文献   

14.
提出利用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BCCWJ)中的大规模语料,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应用于日语词汇搭配、近义语辨析等教学活动中。该方法对因缺乏母语语感而长期存在于日语教学中的词汇搭配、近义语辨析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实证研究,对基础日语教学有重要的参考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也许"和"兴许"常常被用来表示对事件的结果或发展进行推测和估测,本文试从共时历时的角度探索二者的差别。从共时角度看,"也许"的句法位置最为灵活,"兴许"一般不出现在句末;"也许"经常连用共现,而"兴许"却很少;两者常常和语气词"吧"共现。从历时的角度看,"也许"词汇化主要由于结构的重新分析以及双音化趋势的影响,"兴许"的形成则主要是对方言的吸收,没有一个明显的词汇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着用同一个语法标记来标记处置式和被动式的现象,这个语法标记大多来自“给予”义动词.本文首先对这种现象做分类分析,接着从不同词汇意义来源角度揭示“给予”义动词的不同词义发展路线及其语法化路径,对当前汉语方言共时平面上施受同标记现象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7.
<正>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正确使用词语"这一考点对实词的考查基本上是近义实词辨析和熟语的使用。近义实词辨析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等。笔者在这里重点讲一种近义实词辨析题的解法,即用"组合"法巧解近义实词辨析题。一般来说近义实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有相同语素的近义实词,一是没有相同语素的近义实词。有相  相似文献   

18.
“的确”在现代汉语中高频使用,它具有篇章衔接功能,其具体的篇章衔接方式包括直引式、截取式、概述式和其他类等。从共时角度看,它具有表确认和表强调的双重主观性,在某些语境下它还具有交互主观性;从历时角度看,它经历了从形容词到饰谓副词,再到饰句副词,最终演变为话语标记的主观化过程,其间伴随着概念义的减弱、主观性的增强以及修饰辖域的不断扩大。最后,跨语言的比较表明,汉语“的确”的演变还具有类型学共性。  相似文献   

19.
以往研究注重于后缀"子"的词源分析,从历时角度探讨其用法扩展及其语义演变过程,而对于后缀"子"定性问题的相关探讨尚存不足,加上汉语屈折形态变化不明显,区分后缀"子"和实词"子"仍是一大难题。文章尝试从语法化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其历时演变和共时变位的特点,对后缀"子"加以全新定性,并探究其语法渐变群在语音、语义及形态句法演变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以求为后缀"子"的识别提供一定的客观语言依据。  相似文献   

20.
“怕”在北陀客家方言中除了作心理动词、语气副词外,还可以作语气助词,放在句子末尾可协助表达疑问、祈使等语气.在“怕”表达的多种语气中,它们都含有一种“不确定”的句法语义,这种语义是来自于其语法化源头语气副词“怕”的“推测”义.虚词多功能的认知和统一解释需要加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相互结合,“怕”的研究即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