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校灾害防御意识教育是一个关乎生命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我国高校开设灾害防御意识教育课程的现状,旨在探讨通过开设灾害防御意识教育的相关课程,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各种灾害事件及其严重后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救观念,使他们掌握相关的应急自救知识与技能。近年来极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国迫切需要广泛开展灾害教育以促进防灾减灾工作更好地开展。高校灾害通识教育是实现向社会公众传播和普及防灾知识、持久有效地提升社会公众灾害意识和防灾减灾技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时期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有必要对公民进行系统的防灾减灾教育,以提高其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而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防灾减灾教育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最根本的是未形成防灾减灾教育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新时期,必须构建起系统完善的灾害教育体系,形成以政府、社会、学校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原则。在该原则的指导下:加强政府的教育立法和管理,使防灾减灾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完善我国中长期教育规划;以新课改为契机,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使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适应防灾减灾教育的要求;加强灾害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且损失日趋增大,但我国公众防灾素养不高,大部分学校开展灾害教育较晚,学校如何开展灾害教育、广大师生如何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本文重点论文学校管理工作如何纳入灾害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开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自然灾害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灾害已成为世界各国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防灾减灾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国际上目前时灾害教育非常重视,相继开展了灾害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强灾害教育,提高全民的减灾意识,工作任务迫切,国家对灾害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有关灾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还是比较少,需更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是各项工作的基础,同样也是减轻自然灾害,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的重要手段。对公民的国情教育也应包括灾情教育、防灾减灾的常识教育,要从儿童和学生做起,认识充实减灾知识是目前中国防灾工作中面临的一项最为紧迫的任务。时代呼唤灾害教育,灾害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国内的学者们认同灾害教育是为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以培养灾害意识为核心的教育,受教育者能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减灾防灾的知识与能力,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地理环境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灾害来临时,学校是未成年人最密集、最难立即疏散的场所,中小学生的防灾意识淡薄,防灾、减灾、救灾与备灾能力差,因此从多方面展开对中小学生的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刻不容缓。本文从学校、校外、家庭三个主体层面出发,提出开展系统灾害安全教育、强化政府管理与社会宣传以及形成合力以落实教育效果三种教育途径,以期使中小学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提高学生防灾素养。  相似文献   

7.
自然灾害的防治关系社会可持续发展,化学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化学学科课程资源,寻求有效地教育方法和途径.切合化学学科特点开展富有学科特色的有关自然灾害和减灾防灾教育。  相似文献   

8.
防灾减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课题,防灾减灾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灾害教育。结合我国防灾减灾教育的现状与公民防灾素养不高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提高灾害教育水平,研究分析灾害教育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整合灾害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探讨课程考核的改革,提高灾害教育水平与国民防灾素养。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开设灾害地理学通识课是在灾害形势严峻但灾害教育比较缺乏的背景下提出的。灾害地理学通识课教学目标包括掌握灾害地理知识、提高应灾救灾技能、养成防灾减灾意识。教学内容包括灾害和灾害地理学的基本认知、主要类型、灾害地理、灾害区域分异。具体灾害的知识单元包括灾害的概念与分类、成因及特征、灾害地理分布及危害、灾害应急处理和防治措施。教学组织宜结合灾害回放、现身说法、视频播放和灾害体验等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隐患多达20余万处,防灾减灾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高等院校是国家人才的战略储备库,是社会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前沿阵地,但我国高等院校还未形成系统化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体系。在新媒体视野下,结合新媒体技术开展高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可以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调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教育宣传教育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11.
分析灾害的特征及类型,可以发现,所有灾害的背后均有人为的因素。因而,提升人类自身应对灾害的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灾害教育学,就是要以人类的立场,关注人类的教育怎么应对自然的、人类自身的各种各样的灾害,从根本上反思和解决人类在发展观、价值定位、发展模式以及发展路径选择上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阐述了我国灾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灾害的特征、结合地理的学科性质及地理教育的时代发展要求,论证了在初中阶段地理教育进行灾害教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搜神记》为六朝志怪小说之代表作,学界对其关涉甚多,然观学界之研究成果,对书中自然灾害之书写关涉不足。通过梳理《搜神记》中的自然灾害书写,可知《搜神记》中自然灾害数量众多,除对自然灾害书写以外,作者还记述了应对自然灾害之措施,对灾害史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搜神记》中的自然灾害书写,亦具有篇幅短小凝练、风格奇崛、情节曲折之文学特点。最后,《搜神记》自然灾害书写亦具思想义涵,其中既有天人感应之思,又有根治现实与强烈的忧患意识。探其缘由,实于干宝其人生平,思想与时代思想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4.
我国洪涝灾害加剧的社会因素分析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分析了洪涝灾害增长的社会因素:环境的改变,人类掠夺性垦殖活动,防洪工程的修建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洪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随机抽样问卷与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陕西省略阳县不同居民对地震灾害的感知作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略阳县居民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度偏低,位于2、3等级的占居民总数的83.1%;(2)不同类型居民对地震灾害感知的差异性显著,表现为男性认知度略高于女性,大专以上,高中(中专)学历居民相对其他文化程度居民认知度较高,公职人员、学生、商业者相对其他类型认知度偏高;(3)略阳县居民获取震后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广播电视(81.2%的居民)和政府信息发布(72.7%的居民),存在传播渠道和内容的不对称现象。不同居民地震灾害感知的研究,对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沙尘暴灾害对环境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危害。本文总结了气候因素对沙尘暴频率格局的影响及沙尘暴灾害预警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随着自然灾难的增多和人为灾难的产生,人们对于灾难有了更多的认识。在"5.12"特大地震以后,对于地震灾区的中小学灾难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本文结合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现阶段灾难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然灾害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甚至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安全破坏因素。因此,在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自然灾害风险的管理工作。根据当前各国及地区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行政管理模式,以及区域自然灾害系统复杂性和链性的特征,提出建设区域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体系,即“和则”、“合则”与“谐则”共存,“和度”、“合度”与“谐度”合一,纵向协调、横向协调与政策协调集成为一体,减灾资源高效利用的“三维矩阵管理”模式。以此加强辖区减灾区划、立法、规划、风险管理标准、规范、指标体系,以及应急预案编制、物资储备、应急行动、救灾救济能力建设。据此,提出中国各级政府构建辖区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体系,即组建辖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局”,下设减灾法规、信息共享、科技、应急管理、应急行动、物资储备、救灾救济、装备管理等部门。在此基础上,明晰并完善辖区现有的气象、海洋、地震、地质、水旱、生物、火灾与病虫害等主要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与预警、风险评价、应急预案编制等相关专业技术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灾难、死亡、生命——灾难片的审美意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好莱坞的灾难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体现了人类存在的永恒话题———灾难、死亡和生命,有着独特的美学意义。本文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灾难片满足观众的生命需要:它让观众享受视听大餐,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紧张的心理压力;它让观众反思生存境遇,深入思考灾难、死亡和生命的话题,追问生命的意义;它让观众体会被救和救世,得到被救的欣慰,激起英雄意识,产生崇高美感。  相似文献   

20.
灾难教育不仅从技术上提供应对灾难的应急措施与应变能力,而且更以一种非常态的方式让学生领悟生命的重量,开启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进而构成对当下生命教育的启明.作为开展灾难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将其纳入常规化、系统化的生命教育领域,通过整合与渗透的方式使生命的无上价值与尊严得到应有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