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界定大学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改革的概念和内涵以及目的与方式。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大学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环境中语码转换动机,从强调、补缺、解惑、扶正等方面归纳了语码转换对大学外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尝试通过词汇、句子、篇章系统内的语码转换研究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因素对比,进而推动跨文化交际教学改革,加快外语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张哲 《考试周刊》2012,(53):81-82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时代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与西方人交际时首选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在来自不同文化区域的人的交流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外语教育界,尤其是与当代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广大师生意识到单纯的语言能力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日后走向社会的交际需要,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育,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英语与母语为英语的人士进行无障碍交流为改革目标,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性质、模式及相关因素,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性质和实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试图通过探究跨文化交际的一般原则,使学生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知晓跨文化交际规范的制定,熟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方法,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要领。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交际是指文化、语言和环境有显著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包含语言和语用能力,还包含对社会文化知识的识别、对情感能力的识别以及对行为的适应和理解。在中外文明全面交流互鉴的背景下,当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水平国际人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只有充分融合跨文化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华文化情怀、多元文化观和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4.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文化教学不仅能够通过为语言教学提供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语境,来促进语言学习和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还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外国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在向学生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为综合型素质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2008年奥运会之后,中国提出了大力开展"人文外交"的政策。人文外交是民间外交和文化外交的结合,以对外文化、教育、旅游、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基本形式开展。外语人才是中国外交"大众化"和大力开展人文外交的重要支撑。目前,在我国的外语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实践创新能力缺乏等问题。因而,加强对外语专业学生外交学理论与实践教育,借以提升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素质,进而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从事外交外事工作的人才,为中国日益发展的"大外交"、"总体外交"服务,成为摆在外语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交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体现,英语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英语交际能力的实用性人才。跨文化教育可有效提升学生对外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从而培养英语应用思维,促进本土文化发展。因此,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开展跨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诸国都把外语视为提升国民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工具的形势下,中国的大学外语教育急需把跨文化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并将跨文化教育纳入高校外语教师教育体系,首先使外语教师接受系统、规范的跨文化教育,真正实现各种场合下的“得体交际”,进而“学贯中西、传承精华”,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8.
桑莹莹 《海外英语》2012,(23):120-121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该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大学英语语言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努力造就兼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同时,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高校加强外语专业研究生思政教育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外语专业研究生的文化自信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尚未形成文化自信培育的合力、文化自信培养缺乏整体性、文化自信培育方式较为单一、社会主义文化认同面临冲击.为此,高校在外语专业思政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强化文化自信协同育人、深化思政教育内容贯通、丰富文化自信培养方式、培养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等路径.  相似文献   

10.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认真研究跨文化教学,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适应未来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外语教学很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要想做到外语运用得体。恰当,起到预想的功能,就必须通晓外语相关文化。为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技术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的根本任务与内在要求,跨文化能力与思辨能力是技术型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质,也是应用技术大学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强调语言文化的双向性,经历过去几十年外国文化"引进来"的外语教学,正面临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实需求。因此,重视并融入优秀中国文化教学,对改变外语文化单向导入为主的教学现状、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中外文化比较意识具有积极作用,对提升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与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谢熠焓 《学周刊C版》2024,(13):155-158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对学生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更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英语演讲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方式,要求演讲者不仅具备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听众,对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家国文化认同感成为塑造学生价值观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综合素养。因此,文章将家国文化认同感纳入英语专业学生演讲技能提升的考量范围,探讨其在跨文化交际和演讲表达方面的积极影响,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英语专业人才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6,(A5):91-92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外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本文在诠释了跨文化交际与宾馆英语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双向意识、开发优质教材和校企结合等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教育是大学外语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重点讨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丰富内涵以及怎样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差异在语言上有着直接的体现,并深刻地影响着跨文化交际。这就决定了当代外语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解决我国目前优秀外语人才的短缺问题作出贡献。因此,外语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跨文化意识及外语文化课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葵 《考试周刊》2011,(83):79-80
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外语文化课程是实施系统的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外语文化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而且要培养文化平等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主体文化意识,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18.
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良诚 《文教资料》2006,(29):69-70
本文分析了我国外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即只注意语法、语音和词汇的教学,忽略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指出外语教学应转向外语教育,外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包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通过实验证明在教学中把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9.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创新高等教育外语人才培养也被推到了时代发展的前沿。在国际化发展的全球背景下,努力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高度的跨文化意识以及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就要求高等外语教育要在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方面、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以及跨文化教师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这对于外语人才培养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浅谈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已成为大学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们对语言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正取得越来越广泛的共识。外语教学目的不再仅仅锁定在传授外语知识,培养听、说、写这些言语运用能力上,习得文化,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造就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复合式”外语人才构成了外语教育的更高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