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人们常用“内圣外王”来概括孔儒之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丰富内涵中相互联系的两个侧重层面。在孔子那里,“内圣”──即内在的主观伦理修养论与“外王”──即外在的客观社会政治论是浑然一体的。前者,即“仁学”;后者,即“礼学”。孔子一向并重“仁”、“礼”,主张“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孔子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外在的等级制度、社会“名份”、历史传统与内在的伦理意识、道德要求、品格修养紧密联系起来,贵仁隆礼,不可分割。这正是儒学在起始阶段内容繁复而理论浑朴的体现。孔子以后…  相似文献   

2.
安人,取意自《论语·宪问第十四》中的“修已以安人”。安人之道——不仅自己幸福,同时也使得身边的人幸福,这是中国传统儒学的精华。秉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将来自西方的脑科学、心理学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安人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创新,推动脑科学与心理学从学术殿堂步入现实生活。是什么推动“修已以安人”的安人公司高速发展?本期记者就安人的社会使命、发展战略等采访了安人心理市场总监王薇。  相似文献   

3.
对于任何人,品德是最为重要的。人要有德,必须自我修养,所以古人重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以修身为首,做到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所以墨子说:“不能洽身,焉能治国?”即使不负有治国平天下的重任的一般人也要修身崇德,“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后汉书·张衡传》)那么,如何来修养自身的道德呢?古人讲究一个“慎”字:慎言、慎行、慎始、慎终……其中古人阐发得最为精到的有“三慎”:慎独、慎微和慎其所处者。慎者,谨慎重视的意思。此三者,是古人从三个方面总结  相似文献   

4.
《论语》作为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之“圣经”,它是一部做人做事的智慧宝库。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万世师表(孔子)耀古今。”《论语》中的每句话几乎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它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对学校的管理具有指导作用。拜读《论语》,探索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优良的传统道德中,儒家的修养理论独具特色,其学者站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强调修身为本。提出学习是修身的基础,重视自省和克己,倡导慎独和践履。回顾和梳理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对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福金 《文教资料》2007,(6):112-113
《论语》中有关孔子的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对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道德行为主体——社会主义公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在个人道德修养的主体性上,孔子倡导“为仁由己”“克己复礼”;在个人修养的途径上,孔子强调个人要有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立志乐道、身体力行的精神,要立志,“求诸己”;在个人修养的具体方法上,孔子提出要随时反躬自省,不断地检讨自身的缺点错误,做到自省和改过。  相似文献   

7.
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从而重视执政者的表率作用,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是儒家学者的优良传统之一.这个传统的奠基者是孔子,并为先秦以来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继承和发展.孔子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敬德保民”思想,十分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他鲜明地提出“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为国以礼”(《论语·先进》)的观点,主张治国执政要依靠德教礼义.之后,孟子强调“善教”的作用.荀子强调“隆礼”.乃至认定“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子·大略》),都是这一传统的发展.对于这个传统,我以为应着重从如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的儒家很看重道德品质的修养,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中,尤其注重“修身”。他们认为,“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要治好家庭,先要治好自身,要治好国家,先要治好家庭.要使天下太平,先要治好国家。细察这一链条,我们不难看出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首先要“修身”。达到“治国、平天下”的至高境界,自然非常人所能及.而“修身”则是人的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9.
古代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他将提高个人道德水平视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本文将着重阐述孔子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意义,以期通过以上分析有助于当代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修养学,并非简单的道德修养学,而是在道德修养学基础上的审美修养学。孔子以“贫而乐”、“仁无忧”、“乐而忘忧”的悦乐情怀去成就“仁”的德行,因而具有了超越道德的审美的性质。这种建立在道德修养基础上的人生境界,是一种独特的、内在的、个人的审美体验,是一种不具备大众性和可观性的精神创造。人生境界不一定通过艺术形象再现出来,但它远远高于艺术境界,用悦乐的情怀和审美的体验去成就这个人道德,去实现政治思想,这就是孔子美学的精华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大学》思想与当今领导者自身道德修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慧 《文教资料》2006,(31):190-191
《大学》作为儒家人格修养的启蒙著作,其所建构的以“三纲领”、“八条目”为核心的道德修养体系,对儒家道德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教育的实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历代为政者的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强调领导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建设依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大学》从重视“修身”的重要性到提出“修身”的途径和方法都为我们这个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孔子教育管理思想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40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 ,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一、教育目标管理尽管目标管理的概念在 2 0世纪 70年代才被引进教育领域 ,但孔子作为私学的直接管理者 ,已经有了朦胧的教育目标管理思想。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 ,提出明确的办学目标 :培养士或君子 ,即培养“修己以安人”、“修己治人”的统治人才。孔子特别重视君子的品格 ,他认为 ,修养自身是从政的先决条件。孔子对君子强调三方面的修养要求 ,“君子道者三 :仁者不忧 ,知者不…  相似文献   

13.
黄正 《江苏高教》2000,(4):110-110
一、孔子师德观的重义轻利性1.崇尚学问、立志从教———追求“大义大利”的思想孔子一辈子在做学问 ,他对学问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人离不开学问。孔子认为 ,对人进行学问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他提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教育思想 ,表明他不仅要求自己品学兼优 ,也要求用自己的能力、学识及明白的道理去培养有学问的、懂道理的、有自立能力的人。孔子“立人、达人”的思想 ,其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最终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教育 ,造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人才 ,使他们…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但不是研究孔子的唯一文献依据。孔子本人首先是一个礼学家,然后才是一个道德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是为重建礼制秩序服务的。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为此他开门授徒,对弟子讲述礼仪,阐述礼义,最终形成了以重建礼制秩序为核心内容、以礼乐刑政为施政纲领、以心性道德修养为立国基础、以畏天命远鬼神敬亡亲为宗教态度、以“中”“和”为思想方法、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治国要务、以文献古籍为制礼依据的一套完整的礼学治国思想体系。现存的孔子研究文献主要有《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孝经》《仪礼》以及上博简中的七十子作品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礼学文献,其中《仪礼》和大小戴《礼记》中那些记载礼仪的篇章居于主干地位,而《论语》《孝经》、大小戴《礼记》中讲述礼义的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孔子师徒文献都是礼学传记。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只是孔子礼学的重要传记。《论语》所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仅凭一部《论语》来研究孔子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 ,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信是班主任品德修养、管理能力和学识水平的综合体现。古人云 :“有威则可畏 ,有信则乐 ,凡欲服人者 ,必兼备威信。”班主任在学生中威信的获得不在于社会、学校给了他多少权力 ,也不在于他的行政职务的高低 ,关键在于其自身品德修养在学生心目中所产生的效应 ,即学生对老师具有的品德、智慧、学识及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折服。必须明确一点 ,威信并不是通过高压来让学生害怕、屈服赢得 ,而是让学生敬重进而信服。威信中的“威”是慑人的力量 ,但离开了“信…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用才论及其哲学思想唐世明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表明此书在中国人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地位。《论语》曾被那些追求理想人格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最高目标的读书士子奉为经典。事实上,它极大地影响到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形成并塑造出无数立...  相似文献   

17.
“立德树人”是历代教育家大力倡导的理念。儒家文化的代表孔子倡导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境界为古代社会树立了道德标杆,也成为评价人们文明修身的价值标准。明朝刘基(字伯温),素有“诸葛亮三分天下,刘伯温统一中国”的美称,他在《郁离子》一书中提出“无畏者祸之本乎,惟有德要以受天祥”的名言。王阳明创建心学体系,突出道德主体化和人心本体化,构建知行统一的道德过程理伦,推崇“致良知”道德修养方法,提出了“天善天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的道德观。宋朝林逋提出“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的价值判断,也就是个人平时要加强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  相似文献   

18.
《论语》以孔子为中心,成功塑造了孔子这个人物形象。《论语》中的孔子既有因时而动、善于权变的大智慧,又有“人不知而不愠”、“修己以安人”的大境界,更有一种为理想、为信念百折不挠的大精神。这一大智慧、大境界、大精神对当下一些青年学子中存在的浮躁、迷茫、厌倦、孤独等现代病不失为对症的良药。  相似文献   

19.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孔子主张“举贤才”,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他扩大了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要求学生做“君子儒”。孔子重视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为重心,“仁”与“礼”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通过“六艺之”的学习,传递修已治人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我们实现“教育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0.
答:在《唐律》的《名例律》、《斗讼律》和《捕亡律》里,都有“同居有罪相为隐”的规定。但这一法律规范的渊源是很古的。《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韩非子·五蠹》也说:楚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为令尹所杀,其罪名是:“直于君而曲于父。”韩非之意与孔子同,子不为父隐是有罪的;反过来应该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汉律》规定:“亲亲得相首匿。”(见《公羊传》“闵公元年”何注引。)董仲舒断疑狱,据《春秋》之义,肯定“父为子隐”是正当的、无罪的。可见《汉律》和孔子、韩非的思想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