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面对着全球化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本文从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全球化给中华民族认同感带来的挑战,阐述了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增强我国公民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
公众对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感是进行主流价值文化建设的重要社会基础,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于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感对于我国主流价值文化建设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对主流价值文化、基本价值原则和主导思想、核心价值理念和信仰、社会主义幸福观等四个方面,对"当今我国主流价值文化"调查问卷中大学生群体的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当代大学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主流价值文化的认同感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国家认同感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认同感是指个人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政治身份,并产生归属感。新形势下各种浪潮对我国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培养带来了极大影响,这决定了新时期国家认同感培养应处于动态的平衡:既基于传统的培养,又寻求政治诉求以及面向全球化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需要自己的文化作为支撑.我国的红色文化以人民为中心,以爱国为核心,以其坚决的革命精神、独特的历史道路,成为独特且又珍贵的文化.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因此,要弘扬并传承红色文化,就需要注重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提高其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文章以"如何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探求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实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略现雏形的今天,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仍然很高,尤其在地域认同、国家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内他民族的认同、成就认同等方面。受中华传统文化、全球化浪潮以及当前时代主旋律的影响,大学生民族认同感亦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和谐,具体体现在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行为选择多样化、富有公平正义感和理性认知代替了民族极端主义等方面。当然,大学生民族认同感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结合高等教育的实际,通过课程教育、实践活动等途径来逐步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6.
在大学教育市场化、产业化、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毕业生们有安全感吗?在这个似乎有些沉重的问号面前.我们既然没有安全感,那就寻找认同感吧。但认同感又是怎样的认同呢?这里就对这些问号作一个解剖。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认同是指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主体文化的归属意识,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要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原动力就是该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呢?一、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8.
东亚认同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构筑东亚认同感的文化基础分为东亚文化和合体和文化行为体两个层面。文化和合体对东亚认同感的形成具有基础作用,即具有不可或缺性和动力性。惟有加强东亚文化和合体的建设,夯实东亚认同感的文化基础,才能加速东亚的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在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中,教师的认同感对改革实践的深化具有重要影响。从教师认同感的相关维度,对我国2868名教师进行的认同感现状调查,有助于探究学校文化氛围、学校文化认同与教师认同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普遍认同教育评价改革,但不同地区、职称、任教科目、教龄教师的认同感存在显著差异,且学校文化氛围、学校文化认同是影响教师认同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改革全面深化过程中,地方政府、教育部门需强化人本设计,完善适应性评价管理体系;打破传统改革路径中对领导者身份的惯性认识,培养“种子教师”率先引领评价改革;学校变革实践应遵循“实践感”逻辑,注重学校文化氛围影响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语言在民族和民族主义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言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是特定文化群体的标志,更易于人们产生民族认同感和感情的共鸣,对于民族语言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以《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为研究对象,分析语言在民族主义的产生、散布以及民族文化构建中的重要意义,从而了解语言和民族主义的"想象共同体"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力量和国家建设的中坚分子,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强弱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研究其民族认同感的现状,对提升大学生民族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首先对两所高校大学生民族认同感进行实证调查,从对待传统文化和对待西方文化两个方面了解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现状,然后,基于文化自信的角度,从四个方面探讨增强大学生民族认同的路径和对策,以期增强大学生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班级认同感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级认同感是班级成员对班级产生的一致的或相似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辅导员应立足班级文化,抓好宿舍文化,开展网络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班级认同感,提升工作效率,激发班级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学生作为学校主要成员之一,更是要注重他们的校园文化认同感,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校园文化认同感,才能有效增强园凝聚力。因此本文在分析校园文化极其认同感的概念的基础上,还具体分析了如何才能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当今移民已成为全球性现象。本文作者简要比较了一代移民与二代移民的文化认同感。首先讨论了移民的文化认同感的复杂性;其次分别从语言、思维模式、对母国的感情和被认同感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一代移民与二代移民的不同的文化认同感: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技工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缺乏认同感,造成面上热闹而实效不佳的被动局面。提升学生的认同感需要班主任和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班级文化和班级目标设计,从而充分发挥班级文化激励学生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认同感的培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国家认同感是个人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政治身份后产生的归属感。经济全球化和民族国家的相生相克关系,对我国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培养带来了消极影响,即追求同质化的经济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消解、全球消费主义网络中青少年对民族国家的虚无主义态度、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学习西方和反对西方的矛盾。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决定了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感培养应该把握介于保守与开放之间的动态平衡;既是基于传统体认记忆的共同体,又是面向世界和未来形成想像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国家认同感是个人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政治身份,并产生归属感。经济全球化和民族国家的相生相克对我国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培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即追求同质化的经济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消解、全球消费主义网络中青少年对民族国家的虚无主义态度、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学习西方和反对西方的矛盾。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决定了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感培养应介于保守与开放之间的动态平衡:既基于传统体认记忆的共同体,又面向世界和未来形成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对余光中《民歌》的欣赏,人们不太会注意到发起于1966年末的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余光中在《民歌》中抒发对民族文化精神强烈的认同感和传承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使命感,虽然不是那场政治运动的传声筒,但也无法摆脱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解读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客观、更公正地解读余光中这首《民黝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使得两岸同胞都表现出共同的心理素质,体现为相互之间的族属亲近感、文化认同感。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教育合作交流的深入,台湾到大陆高校求学的学生日益增多,培养这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以福建高校台湾学生为例,通过对台湾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分析,提出了转变观念,创新举措,破解难题,加强对台湾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近现代史教育,加强对台湾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教育,优化台湾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解决学历互认、毕业就业等台湾学生切身利益问题,增进台湾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长河中自我认同、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华优秀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进步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由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及信息网络化等原因,当前青年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危机。本文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在集中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基本现状、影响因素及教育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