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齐晶晶 《现代教育科学》2009,(6):142-143,146
本文回顾了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变革及其原因和特点,认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体系的科学化是其发展的主线,指出在量化考核和同行评审两种科研评价方法中寻求平衡、更好地运用约束和激励机制平衡科研的数量与质量是目前高校在对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科研绩效进行评价时必须思考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高教学会在2004年和2006年两次对98所高校的13.5万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测试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比较高,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总体水平不理想;本科与专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水平差距不明显;测试的8个学科的正确率区别比较大,政治尤其是时事政治的正确率很低;高校的重视程度与该校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水平直接相关。针对测试结果显示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必须提高对理工科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研究制定与完善提高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水平的制度与机制;成立或者委托专门机构指导与检查高校的人文教育工作;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政治思想课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走向国际是一个必然趋势。本文以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在SSCI和A&H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状特点的分析,揭示出制约和影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发布的主客观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如何提高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在SSCI、A&HCI期刊上的发文量、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提出了若干条建议。  相似文献   

4.
理工科高校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教师的基本职责和应具备的素质入手,讨论了加强教师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并简要分析了理工科高校青年教师人文素质现状,从制度建设、整合师资、营造氛围、学习内化等环节提出了加强理工科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地方专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蓬勃发展,涌现出很多研究人员,逐渐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地方专业高校仍以本专业科研为主,辅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因此,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上总体发展目标不明确,质量不高,方式方法不当。通过对地方专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的分析,寻找适合地方专业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上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正>为反映高校青年教师的精神面貌,弘扬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展示大学教学文化和人文情怀,为大学教学改革传递正能量,我刊将于近期开辟"青椒园"专栏,现面向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征文。征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话题:我的教学理想,我的教师职业观;我是如何上好一门课的;我跟名师学讲课;如何克服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困难;对校风、教风、学风建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成为主管部门及高校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们很难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应用研究的社会效益进行客观的评价和量化。二是我国高校教师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往往与教师利益(如工资福利、晋升及各种考核等)直接挂钩。这就更增加了高校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难度。为了实现《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及繁荣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我们必须实现我国高校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四大转变。  相似文献   

8.
谈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初期的职业倦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初期的职业倦怠伴随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新毕业的青年教师已经逐渐成为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新生力量。通过调查,这些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知识结构合理、思想超前、勇于创新、富有朝气、有活力、强调个人成就等特点。但由于他们初为人师,刚实现从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型,面临着很多压力,在职业发展初期经常会出现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 ,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 ,科研队伍逐步扩大 ,课题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高层次项目少、经费不足、标志性成果不突出。为促进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应从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确立研究方向特点、组织联合攻关、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加大政府投入、重视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 ,使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是一门生活科学,它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有着不同的范式。本文把“真理”界定为确凿可靠的真实理论,由此着重探讨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中的真理观与思辨的真理观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活科学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教育部有关领导多次提出 ,不能用工科的思路来办大学 ,大学必须有人文社会科学支撑 ,必须有良好的人文环境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不仅要为本校的文科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而且要为整个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何为高校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 ,这是一个新课题。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服务中国具有人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四书·大学》开宗名义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重庆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和在校学生的调查发现,思政课教师的人文素养整体情况较好,但在知识结构、职业认知和人文情怀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本文详细阐述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存在的三大问题,并分析了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一般都是专业特色鲜明,以农科为优势,以交叉领域的新兴学科为特色,同时又覆盖了文、法、经、管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单科主体性学校。在这类学校中,人文社科类学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这类学科发展起步较晚,在学校中处于强势学科的从属地位,这决定了人文社科类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复杂性。本文以华中农业大学近年来在加强人文社科类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上的思路、措施和效果为例,来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对高等农业院校加强人文社科类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青年教师是高校创新能力建设的主力军,帮助其职业成长有助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的输出。师徒指导作为组织层面的一项制度,能够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基于高校师徒指导制度的结构模型,首先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师徒指导制度的各个维度对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具体影响,进而结合高校教师工作特点和高校组织文化,探讨了高校师徒指导制度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分别从高校组织层面、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个体层面提出推行高校师徒指导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是一种“职业形态”或“特殊形态”的人文教育,可称之为“职业人文教育”。职业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重心。职业人文教育以其完整性和综合性构成职业教育的灵魂,促进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发展和生产能力的实现。其内容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根据高职人文教育的特点,在实施中要强调专业渗透和实践体验,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建构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提高教师的职业人文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6.
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领域改革措施频出,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契机。当前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研究多着力于评价方法的改进,学术评价异化的表现等探讨,鲜有对其产生原因的系统探讨。而现行评价体系的异化严重阻碍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文章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三个维度对人文社会科学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科研资源分配模式、根据高校特点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评价模式及开展分类评价、完善学术共同体等改革路径,以期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职业道德建设的视域下提出,坚定职业信仰是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分层次地明确了职业信仰教育的内容,即强化职责与使命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信仰教育的基础;把职业当成事业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信仰教育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篇“网课实录”。狭义上讲,“人类瘟疫”是这门网课的特殊语境,“人文导引”则是这门网课的课名①。广义上讲,人类历史,无论中外古今,瘟疫并非罕见,当灾难降临时,如何从人文精神的层面引导学生,则是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之所在。在全民抗疫时期如何阐释并实施人文导引?以“人”为元关键词,依次在四大层面实现人类共同体的人文关怀和人文追求:人的历史与使命,人的生命与爱恨,人的天性与审美,人的仁性与理性。  相似文献   

19.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创新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现状,并参考两所国外著名高校科研管理的方法,从制度完善、基金设立、管理创新三个方面对创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认识和反思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场域,梳理与解读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可以发现从恢复和重建学科体系,开展基本建设,到探寻学术发展理路,加强学术规范建设,再到呼唤建立科学的学术体制,承载"知识转型"的学术担当,始终贯穿着对自主性的追求,学术自主意识正在进一步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在创造丰硕成果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中国经验,很值得我们认真地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