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民党发动内战败退台湾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台湾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其中包括政党制度的演变.从脱胎于"党国一体"的一党专政制度到一党独大体制,再到两党制政党制度雏形显现,台湾政党制度逐渐演变且渐趋成型.究其原因,就是台湾的政治变迁、经济发展、地方矛盾以及大陆与美国的对台政策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台湾选民的心理,进而对政党政治产生了极大影响,最终民意与现代选举制度结合,衍生出了现在的台湾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2.
广泛的世界经验表明,腐败的发生率和反腐败的难度与不同的政体密切相关。一般说来,民主政府的腐败程度比专制独裁政府的腐败程度要轻,惩治腐败也更为有效。国民党自掌权以后,从既得利益出发,顽固坚持一党专政,不许其他政党合法存在,尤其不能容忍共产党存在。作为国民党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则大权独揽,实行个人专权独裁,这是国民党反腐败越反越腐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了“以党治国”的治国方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南京国民政府在司法领域推行“司法党化”。然而,由于缺乏党内外的监督制约,国民党的党治由一党独裁转化为蒋介石个人独裁。为巩固蒋介石个人及国民党的统治地位,蒋系特务组织——中统粉墨登场,并积极地向司法界渗透,竭力控制司法机关,致使国民党“司法党化”逐渐沦为“特务司法”。反省院作为国民党“司法党化”的产物,其设立及嬗变充分展现了“司法党化”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国防最高委员会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为适应战争需要而设立的一元化最高领导机关.它的设置标志着国民党战时体制的最终形成,这一方面从法律上和制度上确保了战时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统一,对抗战起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从法制上确立了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将国民党一党专政推向极端.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中国三百多个大小政党中,中国青年党与国共两党一样,有完整的政党纲领和严密的组织机构,并以在野民主党的身份在中国近代政治史上叱咤风云一时,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训政”制度最坚决的批判,并为此与国民党两展开了激烈的争斗。那么青年党与国民党关系又是如何演变的?到底是怎样走到一起的?本拟就此做一初步考察,以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青年党,了解近代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台湾议会政治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演化,目前已基本摆脱国民党一党专制的阴影,开始转型为类似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政党竞争体制,但转型期还没有结束,议会政治的旅途还将荆棘丛生.台湾议会政治的转型对改善两岸关系和促进祖国统一既有有利的方面,也存在着不利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唯一适合中国社会特点的政党制度.它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寻求、尝试、比较和选择的结果.本世纪初以来,历经清末资政院政党政治的流产,民初资产阶级政党内阁的天折,国民党一党专政制的毁灭,终于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道路.本文拟从中国社会特殊结构的视角,探索中国政党制度的演化进程,从而说明这一新型政党制度的深厚根基和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8.
国民党在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中具有重要角色与地位,从1928年开始国民党在中国开始推行训政体制,公开声称"以党治国",实际上却妄图将中国带入国民党一党专政、一党独裁的泥潭.但这样一种体制在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之前却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如何评价国民党的训政体制,特别是全面理解其建立及存在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民国建立后,清末革命派和立宪派各自聚合为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政党。过去,史学界只注意到这两大政党的矛盾和斗争,认为两党在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问题上是根本对立的,而忽视了两者的统一和联合,或断言进步党“代表袁世凯专制独裁利益”,是“反对国民党的顽固势力”。笔者对此颇持异议,认为两行有离有合,有异有同,终不失为在根本阶级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党派之争。  相似文献   

10.
在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国民党、各民主党派共同组建“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这一政治主张是中共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各种情况后提出的正确的政治主张,是中共废除一党专制、坚持多党合作、实行民主政治等一贯政治主张的反映。实际上,中共主张的“联合政府”也是一个由国民党领导的、各党派联合的、五权分离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取消了一党独裁,实行了民选的五权分离的“内阁制”,具有很强的新民主主义成分和因素  相似文献   

11.
二次革命后,孙中山放弃了原先的民主自由理念,主张个人独裁与一党专制.他认为党员和普通民众的自由太多是导致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革命应该不是扩大而是削减民众的自由.孙中山这一思想就成为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理论根源.孙中山想用集权专制的办法争取民权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12.
1926年10月至1927年4月,两湖地区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恢复党权”运动,反对蒋介石的军事独裁,维护和提高国民党的权威。这场运动也称作拥汪运动或“救党”运动,对大革命后期的政治形势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恢复党权”运动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国共合作以前,国民党拥有十几万党员,是全国最大的政党。同时,国民党又是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党关系的演变直接表现为国家发展道路的抉择。抗日战争为中国各党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竞争的平台。在国家发展道路问题上,国民党坚持“一党训政”,中共主张“联合政府”,中间党派呼吁“民主宪政”。国民党为抗衡中共“联合政府”的主张而接过中间党派“民主宪政”的旗帜。中共倡导“联合政府”要求与国民党分享国家权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间党派的政治利益。“民主宪政”与“联合政府”汇合,对“一党训政”形成强有力的挑战,这是战后中国走上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人民民主国家发展道路最深厚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4.
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的“五五宪草”中规定1946年国民大会代表的选举方式为小选举区制。这种选举方式是实现孙中山“直接民权”构想中的必要步骤;符合世界选举制度发展趋势;而且经过了严密的立法程序,故而有其合理性。但是,此种选举方式却可能导致一党专政,而对本已是一党政体的国民党来说,结果是更加强化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从而引起其它党派的强烈不满,导致政府合法性危机加深,并且引起了革命战争,最终使国民党政权垮台。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在抗战时的教育策略是国民政府施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党制订和推行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使得教育发出令时人骄傲的光辉,但为满足法西斯独裁体制的需要,国民党加强对中高等学校的控制,大力推行体现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教育政策,从而减弱了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今人留下很多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历史旧教材中,一直把“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作为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的标志,近两年的新教材中又改成“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由于这一结论是在课文中叙述完“宁汉合流”之后才提出的,因此,一些历史教师和一些历史资料便认为“宁汉合流”才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的标志。估计人教社的新教材中就隐含了这种观点。可是,根  相似文献   

17.
国民党和青年党,是两个在中国政坛上有重大影响的政党。抗战前的十余年间,双方曾有过几次合作的努力并最终走到了一起,但在这一过程中,矛盾和斗争是贯穿始终的。这既是国民党长期实行“一党专政”造成的,也是青年党追求自身政治利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术界大都对民初诞生的国民党有所贬抑,甚至断言“国民党根本不是一个革命政党,而是得不到人民拥护和同情的官僚政客集团”,它进行的斗争,对历史的发展并没有起积极作用。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国民党是在“二次革命”前后领导反袁斗争的唯一的革命政党,它的组建不仅维系了一代革命志士不致流散,在资产阶级革命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而且它领导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和唤醒了人们,延缓了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步伐。它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民主同盟始终信奉民主主义的理念,坚持实行民主政治的立场,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并在政协会议和国民大会等问题上同中共密切合作,同时又不为国民党的收买和利诱行动所动摇。这就必然为奉行一个主义、坚持一党专政、实行个人独裁的国民党蒋介石所不容。本文对导致民盟被国民党解散的原因,作了比较深入的考察和论证  相似文献   

20.
国防最高委员会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为适应战争需要而设立的一元化最高领导机关,它凌驾于国民党中 央、国民政府、五院和军事委员会之上,融党政军大权于一体,是一个决策与执行相统一的机关。它的成立标志着国 民党战时体制的最终形成,从法律上和制度上确保了战时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统一。这一方面适应了抗战的需 要,对抗战起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从法制上确立了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将国民党一党专政推向极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